2019年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位置”,《方案》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遵循,对于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应该怎么样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除了专业技术教学外,学生的德育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要完成的重要课题。
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符合新时代中国产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每一所高等职业教育的必修课题。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高职院校要立足新时代,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育弘扬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在涵义
“工匠”一词的词源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代指从事木工工作的木匠群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工匠”一词的已经涵盖了所有制造业、手工业的一线从业者。“工匠精神”最早是指木工技人在制造过程中,展现出一种不断打磨自身技艺,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注重尊师重道的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除了追求技术技能的卓越,执着专一精神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旨在形容从业者对于自身职业的一种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要求工匠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要有对职业坚定不移的信仰,热爱自己的工作,专注自己的工作,愿意在一个岗位上坚持不懈,几十年如一日打磨自己的职业水平和技术技能。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还要求从业者要坚持爱岗敬业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操守,能够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坚持不懈,忍受孤独、寂寞,即便是普通的岗位,也要保持自己的坚韧不拔的毅力。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要求工匠不断追求创新,追求精益求精,始终保持坚持不懈的创新,在平凡的岗位和工作中,也能取得突破和创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还要去工匠保持爱国奉献,以人为本的初心,不断坚持学习借鉴,突破传统。“工匠精神”和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激励着全体工人队伍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为中国制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工匠精神”看似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实际上,它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在全世界高科技大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的制造业也不断进步发展。“中国制造”的标志已在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科技上落下烙印。从5G到载人航天,从电子芯片到高铁,从VR到人工智能,中国正成为越来越多科技前沿领域的带头人。这不仅仅是科学家、技术专家的成功,更是无以计数的工匠们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工匠精神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个人在职业、岗位上的一种提升,更是新时代中国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困境
(一)教育理念需要转变
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往往都会出现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与专业技术的训练,缺少对学生德育价值观的引导。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学校和学生自身也更注重技能培养,缺乏对思想文化的培育。一些学生甚至会认为思政课、人文课是副课,不愿意在这些课程上花时间、花精力,甚至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这样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缺少人文素养,缺乏文化底蕴,在学习和工作中很容易失去认同感和幸福感,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甚至会逐渐沦为只顾追求利益的生产机器。
(二)校园文化氛围需要提升
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大部分高职学校往往主要采取课堂说教、老师讲学的方式,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空洞的说教,效果往往不佳,对学生也未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实际影响。同时,高职学校也容易出现校风学风不严,纪律松散的情况,更进一步会让学生产生忽视纪律,甚至不诚信、不道德的价值判断。在“工匠精神”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要重点注重以文化人,以为育人的方式,要积极形成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的文化氛围,用校园文化陶冶学生,达到耳濡目染的实际效果。
(三)高职院校学生认知水平需要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在专业选择方面常常盲目跟从他人,未能认真分析自身特长和行业需求进行选择,更不会根据在专业选择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自身兴趣爱好,所以往往会造成对自身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应付了事,对待未来的工作只想着轻松、赚钱多就行,没有职业追求,更谈不上职业理想和向往。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成绩不理想、意志力不够坚定、上进心较弱的现象,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产生得过且过,迷迷糊糊混日子的心态,甚至将这种态度带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每天都想浑水摸鱼,得过且过,缺乏工匠精神中強调的坚定不移、精益求精的专研精神。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存在就业困难的实际问题,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好的待遇、好的工作环境,缺乏俯下身子认真做事的执着精神,自身的责任感也不够。此外,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管理普遍存在宽松的状态,学生容易自我放松,学习气氛不强,不认真对待专业知识学习,课余时间总希望自己放松,甚至在作业、考试中出现作假抄袭,课堂上玩手机打游戏的现象,这些都和追求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相违背。
三、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素养培育方法探索
面对新时代中国产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是每一所高职高职院校都要回答的必修课题,更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一)营造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要凝聚精益求精、锲而不舍、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营造学习弘扬工匠精神的氛围。要让工匠精神真正扎根校园,打造充满人为关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在校园环境、课堂教学、文化活动中充分融入工匠精神要素,构造工匠精神内涵和鲜活校园文化融合的统一体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新媒体、校园网、课堂、QQ群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工匠精神,积极举办劳模进校园、最美工匠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能与优秀的技能人才、大国工匠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故事,感受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职业精神,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引领带头作用。让学生感受大国工匠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力推广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开展主题征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一名工匠人的初心和使命,更好地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融入工匠精神,尊师重道,精益求精,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好的基础。
(二)在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工匠精神的传授
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积极加入行业标准、典型模范案例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知底线,守法规,同时也能学模范,立典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加入职业素养、职业操守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建立严谨的价值追求。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劳动教育、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等内容,同时,要充分通过暑期课外教学、志愿者三下乡等活动,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深入志愿服务一线,前往当地知名企业,拜访劳模,可以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大国工匠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可以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感受工匠精神真正的价值追求,让学生们自发产生要学习大国工匠的愿望与追求。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操守和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只有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让每一位教师能做到做表率,全心育人,充分发挥教师的楷模引导作用。在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塑造过程中,“身教”的作用往往大于“言传”,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精神境界,从专业素质和价值引导上都能为学生解疑答惑。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就业指导知识和心理健康自身,在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兴趣培养与职业发展指导过程中给予他们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能够更早获得职业肯定与职业成就感,帮助他们更好的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当前,确实存在部分教师丧失了教书育人的初心,唯课题论、唯科研论,反而失去了教导学生、引导学生的耐心。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一言一行都在为学生做榜样,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專业学识,更有有仁爱的授人之心。每一位教师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增强敬畏之心,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要强化师德师风的督促检查,对师德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态度,把师德师风当成每一位教师的首要标准,严惩学术不断、师德不正等行为,让每一位教师都增强职业敬畏心理。
高职院校始终肩负培养高水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更是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战场。高职院校要坚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工匠精神的教育引导,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时代使命,不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积极引导学生发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为新时代中国产业升级、改革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冀星辰: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