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麦提艾力?图尔荪尼亚孜
摘要:草原对我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随着人为原因的不断破坏,草原退化已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加强草原生态治理,保护好治理好人民牧区赖以生存的基础,对生态环境和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草原生态;治理办法;分析
一、引言
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当地居民的生活来源主要以放牧为主,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退化和草地沙化现象严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加强草原生态治理,保障生态安全,已成为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
二、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天然草原退化严重
草原地牧民缺乏生态意识,单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养殖牲畜的数目不断增多,导致放牧数量严重超出草原的最大承载数量,造成生态严重破坏。另外,草原的挤用现象十分明显,即春秋两季放牧使用的草原为同一场所,导致草原被使用时间过长,尤其是春季草原青草正处于发芽和生长状态,被牲畜啃食后,草原青草很难得到再生长,导致草地的植被覆盖率和产草量均下降明显。
(二)基础设施缺乏
在草原生态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对草原治理的资金投入较少,最终导致基础设施配备较少。虽然国家日益重视草原生态治理,在资金投入方面也逐年增加,但是资金的流向主要为对草原生态建设,但是对配套设施设备方面的投资较少,外加牧区经济发展本身有限,导致牧区内的电力、交通、住房等基础社会建设仍然较为落后。
三、草原生态治理技术研究
(一)进一步健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是保障草原治理工作的最强保障,能够为草原生态治理工作提供法律支撑,确保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在这一方面,可以用固定制度的形式来加强草原生态治理的补偿支持。一方面应当加强草原生态环境补偿,针对过度放牧和退草还耕问题,应当采用轮休制来加强草原生产能力建设。在牧草的发芽与生长阶段,应当采取计划方式,对放牧时间做出明确限制,禁止垦荒和开采。另一方面,应当加强人的补偿,针对部分牧民退耕还草和控制放牧后所带来的收入减少问题,政府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给予牧民一定的经济补助或者提供相应的就业帮扶等,确保牧民收入不降低,生活水平不下降,更多地激烈牧民参与到草原生态治理中来。
(二)进一步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在草原生态治理过程中,单纯依靠牧民自觉完成,恐不现实,因此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要履职尽责,时刻谨记自身职责,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力度,从源头上建设违法犯罪现象发生。一旦发现有恶意破坏草原的行为,将做出严肃对待。相关部门要发挥监督职能,对监督管理的体制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草原生态实行全方位全周期的管理,保障草原生态治理工作始终运行在法治轨道上。加强草原监督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培训教育,全面提升监督队伍的人员素质和专业素养,提高监督执法的效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实现草原生态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要完善草原生态治理工作机制,理顺各部门间工作职责,分工明确,加强协调,汇聚成草原生态治理的强大力量。
(三)促进饲草料基地的建设
要想加强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则应该对牧区居民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加强顶层指导,配备精干力量对牧区居民生产方式给予专业指导,改变以往游牧式生产经营方式为固定屋舍饲养生产经营方式。完善牧民生产经营有关的交通道路、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将固定下来的牧民建立一定的生产经营协会,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牧民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牧民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生活收入。
(四)优化牧区畜群结构
应当对草原所在地区的放牧资源进行科学分析,既要结合实际需求,又要结合当地的草原发展实际,对畜群结构进行合理优化,避免牧民盲目跟风造成经济效益低下,也避免因养殖畜群结构不合理,导致草原生态环境破坏。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牧民的养殖指导,敦促牧民养成正确科学的养殖观念。进一步对牲畜品种进行改良,减少牧民的经济损失。不断向养殖户推行“牧繁农育”、春夏秋冬育肥以及全年出栏等养殖措施,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天然草原出現严重超载过牧的现象。对草原的承载压力进一步降低,化解草少畜多的生产矛盾。
四、结语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视,牧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得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牧区资源相对东部地区农业发展来说,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方面没有绝对优势,因此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旦草原遭到破坏却不及时治理修复的话,那牧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也会遭到破坏,加剧牧民的生活难度。因此,出于生态环境、政治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加强草原生态治理都已迫在眉睫,作为草原生态治理工作的一员,有义务对草原破坏原因进行分析,对治理措施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将草原治理作为己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从而构建更加和谐和美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热依兰木·艾拜.新疆草原生态现状与发展对策[J].养殖与饲料,2018(0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