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鑫
[摘 要]课堂促进承载着课程改革的希望。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需要站在培育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位,把握好“学”与活动型课堂的关系,重点关注学生性、学科性、学习性、学序性、学潜性、学效性这六个方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学”的促进;活动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8-0052-04
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因此,活动型学科课堂的实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和主体,使“教”的所有环节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有效实施载体的活动型课堂,应关注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性、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学科性、以学习深入为本质的学习性、以学习序列为过程的学序性、以学习潜能为重点的学潜性、以学习效益为追求的学效性这六个方面。本文以尖峰论坛·课堂转型背景下思政学科问题探索活动中的观摩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例,探究活动型课堂中“学”的促进。
一、活动型课程与“学”的内在关系
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是教师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内容为主要学习对象,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内心感受或社会形态,通过确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议题,借助有效情境,在系列化问题任务的牵引之下,借助于结构化活动设计让课程内容活动化, 通过学生丰富多样的,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主体活动,促进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发展的创新课程。 其课堂实施程序为:
在议题的引领下,通过设置真实的情境、问题,在活动中完成序列化任务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整个实施程序中,所有设计环节都依据于学生又服务于学生,真正做到“议中学”“学中议”。活动型课堂必须要将学生作为主体,而基于此的实施程序,必须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二、活动型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议题选择生活化:让学生有话可议
实施活动型课堂的重点是将可开展活动的议题贯穿整个课堂。设计和确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议题,让学生可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议题的生活化处理须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一方面要以学科知识为依托,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以生活为基点,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案例、实事、热点、常见问题或典型事件。
《树立正确消费观》一课,从学科内容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消费差异,理解造成差异的几种消费心理及其特点,能够对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进行评价;其次要使学生根据新消费时代的要求去确立正确的消费观,自觉崇尚适度简约、绿色环保的消费方式,反对消费中的不合理。从价值层面看,要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显性层面到素养隐形层面的升华,让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为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并有效调动知识、情感开展思维活动,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议题:
上述三个议题既源于学生生活,又贯穿《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学科知识,通过结构化的设计,层层推进,让学生能够把生活的体验、理性的思维与学科知识对接,分步达成了学习目标,提升了活动效力,彰显了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性。
(二)情境问题真实化:让学生入境入情
在活动型课堂中,要想让学生在“议中学”就必须创设好结构化的情境。情境创设的类别有很多,但无论哪个类别,都应当聚焦情境的真实性,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1.真情体验
在活动的情境创设上,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模拟表演“表弟”家婆媳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产生的矛盾冲突。面对家庭矛盾,“表弟”左右为难,不知如何调和。通过舞台剧的表演,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情感的两难:婆婆喜欢在家做饭,认为衣服常规能穿就行,手机能用就行,以节约为主;媳妇则喜欢跟风点外卖、排队买鞋子,时不时还透支信用卡买包,喜欢穿破洞衣服或者购买私人订制的服装,手机也要用最新款的。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突显两代人在消费理念、消费行为上的差异与冲突,而这样的冲突其实也发生在学生与其父母的身上,使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激发了学习主动性。
2.角色引导
在创设了婆媳消费矛盾的情境后,教师又对情境问题做了结构化的处理,通过递进的“五个角色”扮演,学生能从不同的角色体验模拟活动中去分析和解决情境问题。
在结构化的情境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情感进一步被调动,在已有认知和新学知识的支撑下,实现由体验性情感向知识、技能的有效化、社会化输出。
(三)活动任务具體化:让学生思行合一
围绕议题,坚持生本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开展活动型课堂的关键。教师设计活动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活动流程的可操作性、活动问题的深度探究性、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1.流程设计凸显学生性、学习性
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并投入到学习中,主要在于活动设计流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有效的活动流程能带领学生亲历学习。教师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的活动流程设计方面,既要做到与上文创设的情境相统一、与角色引导相统一,又要遵循活动型课程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的原则。对此,教师设计了“走进婆媳故事,直面消费差异”“众说婆媳矛盾,透析消费心理”“畅想婆媳关系,践行消费原则”和“拓展实践”四大活动流程,分别与“我是观察员”“我是心理分析师”“我是理疗师”“我是小辩手(评论员)”和“我是小当家”的角色活动相匹配。每个环节又补充了思考问题的角度、运用资料的范围、解决任务的策略,引导学生在不同角色的体验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亲历与学习任务驱动相统一。
2.问题设计强调学潜性、学效性
在创设了情境、设计了活动的流程后,每个活动对应的情境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走进婆媳故事,直面消费差异”这一活动环节,教师对应设计了情境问题:思考这对婆媳在消费观上有哪些差异(找不同)。在“众说婆媳矛盾,透析消费心理”这一活动环节,教师对应设计了活动问题:从婆媳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两个角度分析这对婆媳消费行为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并对婆媳二人的消费行为进行评价(找原因)。在“畅想婆媳关系,践行消费原则”这一活动环节,教师对应设计了活动问题:针对婆媳二人的消费差异,思考调解婆媳矛盾的途径(找措施)。在“拓展实践”这一活动环节,教师对应设计了活动问题:(1)思考一下,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否意味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内化于心)(2)利用假期和你父母一起总结上月家庭的消费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制定一份科学的月度家庭消费计划(外化于行),具体要求如下:记录和分析总结上月自己家庭可支配的收入情况和支出方向;分析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月的消费计划。
这些结构化情境问题,既包含了学生的低阶思维活动和高阶思维活动,又包含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联想、可迁移、可变化,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实现了思行合一、素养提升。
3.内容设计关注学科性、学序性
在活动内容设计上,要结合政治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要以学生有序学习、学有所得为根本目的。基于此,在活动内容上,教师主要将消费的行为差异、心理分析、特点把握、观念树立、计划制定、品味提升等综合性内容融入活动之中。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消费行为的表现及心理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使学生能立足家庭收入实际做出消费判断,科学合理制定月度家庭消费计划。学生会在认同中把握差异,在消费观念上认同需要正确消费观的指导,又理解包容其他合理消费观。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会循序渐进地接近真理。
(四)活动实施多样化,让学生有效参与
多样化的活动承载着将知识转化为素养的任务,是活动型课程中的精彩环节。教师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坚持民主开发的原则,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充分体现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1.探究活动
“我是观察员”这一活动,采用了个体探究的方式。通过婆媳消费故事的展示,创设矛盾冲突的情境,迅速抓住了学生眼球,学生表现出浓厚的探求热情。这时,让学生探讨婆婆和儿媳妇各自的消费行为及其差异所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充分体现出了学科内容生活化、生活经历学科化。
2.小组活动
小组集体探究,可实现有效倾听和交流。“我是心理分析师”和“我是理疗师”这两个活动,都是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的。
例1:“我是心理分析师”。(找原因)
例2:假如你是一名理疗师,请根据教材21~22页,探究如何转变婆媳的不良消费心理,让她们自觉践行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小组讨论时间:4分钟)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将婆媳二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填写完毕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针对婆媳消费行为进行了中肯的评价,针对如何树立消费观进行了大胆的发言。有的学生甚至直言:“虽然儿媳妇的消费行为不对,不值得提倡,但是自己对儿媳妇的部分消费行为表示理解……”教师通过组织、引导、点评、追问等途径,让学生明白了应该如何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3.辩论活动
“我是评论员”这一活动,主要是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开展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将他们分为正方和反方,分别围绕“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否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话题进行辩论。
正方学生提出:“勤俭吃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应该予以传承和发扬。”
反方学生表示:“新时代新面貌,我们更应该接纳新观念,没有消费如何促进发展?”
正方学生表示:“目前我们生产力水平不高,又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压力且发展不平衡。”
反方学生则表示:“过度节俭,压缩消费会影响经济。”
正方学生表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无论何时都应当坚持。”
反方学生则表示:“新时代是幸福的时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我们应该享受的福利……”
通过这样的激烈辩论,学生能明辨是非,坚持科学分析,在尊重差异中坚持正确取向,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内化于心。
4.实践活动任务
“我是小当家”这一活动主要是采用课后实践的形式开展的。学生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和小组活动,已经初步确立了正确的消费取向以及如何从心理层面落实科学消费。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课后实践活动,顺势让学生制定家庭消费计划。多数学生都表现得胸有成竹,跃跃欲试,与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大相径庭。预设学生通过记录和分析了自己家庭上个月可支配的收入情况和支出方向,能够从中研判哪些消费支出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进而体会家庭生活之不易。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践上自觉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也能够据此制定下个月的消费计划。因此,该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而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获得发展。
(五)素养评价发展化,让学生求同存异
“学生评价既需要评价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结果的达成,也需要评价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需求的满足、学习情感的升华。”从这个角度看,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评价与学生的课堂活动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应坚持求同与存异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与效果可量化的评价,以便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学习反馈,更好地引导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在这节课上,教師通过素养发展评价等级表,很好地贯彻了这一评价原则。
基于证据的评价需要贯穿于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即时的评价能促使学生主动反思所学方式的优点与不足,分析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局限,修正学习过程中的偏差,引起学生再学习的意愿,使学生的经验、知识持续更新,正确的价值观也不断形成。
总之,活动型课堂的开展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每个细节都要充分考虑学生能否学,怎么学,能否持续学,学了有何收获。教师要围绕这些问题来做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来培育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国芳.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转型(上)[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9(5):3-7.
[3] 苏百泉.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性质刍议[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3):132-134.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