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生活就是这样,美丽的事物总是易于隐藏。普达措,无数次在我的睡梦中醒来。我听到风声,听到白色的水亲吻我的面颊,听到一粒水珠的光芒透过呼啸的风把沙尘点亮。在属都湖,失忆的马群找到了秋天,风吹动天空,吹动沉寂的色彩,那些策马飞奔的牧民用心触摸大地。”一位诗人对普达措有着这样的描述。
走进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高山湖泊、雪山草甸、原始森林、藏族风情、佛教文化在这里并存交融。这是普达措十几年来探索出的国家公园和谐发展之路。
云南是林草资源大省,是长江等6大江河的上游或发源地,以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各大生物类群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有高等植物19333种,占全国的50.1%,有脊椎动物2273种,占全国的51.4%。
探索国家公园模式,云南先试先行。1996年,云南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在全国开展国家公园研究。通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2007年6月,云南省依托迪庆藏族自治州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
2008年,云南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后,于2014年实施了《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出台了首批国家公园管理政策和技术标准,初步建立了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特别是在一园一法、共建共享、制度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30余个省、区、市多次到普达措考察交流。云南对于国家公园的深入实践,为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做出了积极探索。
2013年,中央作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战略部署。2015年,云南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随着体制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云南省政府印发了《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重点任务分解方案》,明确理顺管理体制等12项重点任务和完成时限,并具体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
秉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自然遗产”的理念,普达措国家公园在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141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将保护面积扩大到602平方公里,把更大范围的森林、湿地、草甸、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地质遗迹、传统民族村落等纳入保护区域。及时修编《普达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合理划定核心保护区与一般控制区。制定产业准入清单,及时关停公园范围内的尾矿库并开展生态恢复。
通过国家公园建设,数千名原住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普遍提高,从“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他们参与到生态管护、巡护监测工作中来,为访客提供环卫、解说、餐饮等服务。遵循严格保护、适度利用的原则,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走出了一条资源有效保护、永续利用的新路径。
监测表明,从2006年至今,试点区内未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空气质量保持一级,生态系统持续健康稳定。游客随意出入、人马任意踩踏、管理粗放无序、社区发展落后等一些生态旅游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中甸叶须鱼、黑颈鹤等珍稀动植物种栖息地得到恢复,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2016年以来,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利用中央预算内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共计1.1亿元,新建175公里巡护步道及生态栈道、3个管理站、4个观景点、31个休息点、352块标识标牌,实施2万余亩封山育林和植被恢复,建设资源监控平台,完善界桩界碑、安防监控、森防监控、污水处理等设施;组织60余名专家历时半年完成10个专题科学考察,全面掌握试点区范围内的重要自然资源本底和生态状况,完善特许经营、生态补偿等10余项机制与制度研究;吸引社会资本2400余万元建设了免费开放的科普宣教中心,改造建设自然教育基地;与中国科学院、中國林科院、云南大学等单位合作建设野外科学生态站、草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子站。
据测算,普达措国家公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每年43.7亿元,户均年收入从2万元增加到10万元,社区居民保护意识普遍提升,从“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得到保护。
诗人写道:安静的水,群情激越的水,都是普达措的秘密,美丽的风景像一个久远的传说被风带走。闭上双眼,让水花穿过思绪,穿过最靠近天空的梦幻,我的眼睛里看见了水中的玉石和玉石中的花蕊。如果把普达措当做一块玉石,那属都湖一定是其中的翡翠。在湖山的腰部,风吹动风,吹动彩云之南的高大树冠。鸟鸣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石头的清香,风绕过垂下的藤条,吹动泉水,春天就在这里慢慢竖起了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