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可文
面对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大熊猫国家公园各级管理机构切实增强使命担当,不断探索创新、攻坚克难,坚持打破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约束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统一的管理体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想,积极探索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新机制,全力推动体制试点工作,努力探索我国跨省域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至目前为止,大熊猫国家公园已完成《体制试点实施方案》规定的试点任务的90%,按照中央要求,基本建立起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了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着力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按照国家公园、资源监督、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三位一体的职责定位,调整了成都专员办内设机构。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3个省管理局、14个管理分局组建工作,新增编制224名,从原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调剂648名编制。整合了82个自然保护地、50个国有林场管理机构2907名编制,建立了147个保护站。与试点区内15个国有森工企业建立了服务购买关系,共购买2369名企业职工劳务参与公园管理。重新划定管护区域,实现了全覆盖和无缝衔接。
二是着力构建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了国家林草局副局长牵头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建立了分管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指导、综合协调、检查督促工作力度。出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职能职责》,编制了公园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责任清单、行政权力清单,厘清了公园管理机构之间、公园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管理边界、责任边界。聘请17名专家成立了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优化管理决策。研究制定了19 项管理制度,建立了比较高效的运行机制。
三是着力建设统一的规划体系。成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管理委员会,制定了规划管理办法,加强各类规划管理。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试行)>的通知》,指导各级管理机构贯彻落实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修复、监测系统建设等3个专项规划,正在推进空间利用、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大熊猫小种群复壮等7个规划和方案的编制。
四是着力探索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新机制。出台 了7项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编制了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建立了自然与人文地理基础数据库。积极协助开展确权登记,协调地方政府调处产权纠纷。在白水江和广元两个分局开展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制定确界定标技术规程和管理办法,在洪雅、安州、白水江开展了确界定标试点。加强野外监测监控设施建设,试点以来新增红外相机4839部、摄像头548个。严禁试点区域新设矿权,严格限制一般控制区新增生产生活设施,严禁公园外人口向公园内非正常迁移。积极开展矿山清理和工矿企业退出工作,分省编制清理和退出方案。强化所在地政府责任,试点以来关闭矿山115处、探矿权73处、水电78处。积极推进移民搬迁工作,分省编制了移民搬迁规划,结合扶贫攻坚,整合投入11.79亿元,三省共完成移民搬迁11662人。制定巡护管理办法,加强了日常巡护的规范化管理。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以来投入资金45.8亿元,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国家公园防灭火机制,开展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森林草原防灭火督查。指导各地探索资源环境综合执法体制,形成了依托森林公安、管理分局两种行政执法模式,制定《资源环境综合执法项目清单》,在3个分局开展执法試点。会同地方有关部门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执法打击行动。连续两年在白水江、广元组织开展联合巡护执法试点,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积累了跨区域巡护管理的经验。会同四川省法院、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试行)》,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专门法庭,加强了司法协助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五是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以分局为单位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共管理事会,打造共建共管共享的协调沟通平台。与雅安市政府深度合作,打造园地共建先行区。联合地方政府打造入口社区和特色小镇,搭建社区转型发展平台。指导三省管理局编制社区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引导产业发展。优先授予原住民特许经营权,鼓励规范原住民利用现有生产生活设施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整合设置近3万个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优先解决原住民就业。大力推广合作保护管理模式,合作管护面积达到70%以上,公园内5805.56平方公里的集体所有自然资源按规划要求得到了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