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沐
[摘要]国家形象是一国外部和内部公众对这个国家的总体感知和判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本文以国家形象为切入点,首先分别介绍了国家形象和联合国维和行动,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参与维和对于国家形象提升的独特优势,在阐明该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国家形象建设的重大意义,然后重点分析了以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助推国家形象建设的现存问题,包括国际舆论引导力不足和公共外交素养欠佳,最后,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当前的联合国维和实务工作,从硬实力、软实力两方面,就上述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维和;国家形象;国际传播;软实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态度由以往的不介入转变为积极、深入地参与。通过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树立了维护和平、捍卫道义、实力强大等良好形象,对改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国家形象建设的角度审视中国的联合国维和行动,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改进和完善呢?
一、国家形象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联系
国家形象是受众对国家的整体感知,包括国内和国际形象。国内形象指该国内部受众对其国家形象的感知,即内部形象。国际形象是指该国外部受众对其国家形象的感知,也称为外部形象。具体包括该国政治(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准备等)、经济(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与质量、国民收入等)、社会(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在国家的互动关系中,这两个形象间存在差异是普遍的客观事实,因此,开展相关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如何使国际社会的主流认识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该国自身的战略意图,从而减少该国可能面临的各种国际挑战和问题。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指联合国基于冲突当事方的同意,經充分考察调研后,在动乱地区派出军事、警察或文职人员,通过调停、巡逻等各种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联合国的统一指挥下协助管控和消解争端的综合性行动,实质是“维持”和平,而非通过采取具有强制力的武力行动以实现或创造和平,其主要作用在于为通过其它各种政治、外交渠道最终解决争端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联合国维和行动对国家形象构建的过程如下:一国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过程中,需要有费用、人员、装备、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投入,包括维和人员的前期培训、任务中的保障和任务后的褒奖等多方面成本,参与维和后,由大众媒体的国际传播和民间口碑对该国进行反馈,共同塑造其国家形象,基于该国参与维和的具体表现、大众媒体的导向、普通民众的情感取向,国家形象的塑造结果可能是热爱和平、匡扶正义、军警有力等正面形象,也可能是唯利是图、恃强凌弱、不守秩序等负面形象。
相对于出资援助、开设文化学院等其它援助形式,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国家形象建设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公允性,联合国维和行动非国家间直接对接开展,而是具有联合国安理会依据《联合国宪章》的官方授权,原则上不以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的意志为转移;二是丰富性,联合国维和行动不仅调停各个矛盾方间的纷争,还帮助建立政府机构、监测人权水平、推动安全部门改革,需要管理、
经济、法律、警务、排雷、选举、人权、人道主义救援、新闻传播等多领域的专门性人才,平台广阔;三是严苛性,联合国维和的关注点基本是在战乱动荡的地区,任务行动往往在当地自然和政治条件最为恶劣的环境中开展,奉献精神也将因此进一步放大。
二、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助推国家形象建设:重大意义
一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鉴于当今国际社会各种矛盾和利益纷争不断涌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非易事,如果仅局限于机械的对外宣传,恐怕收效甚微,稍有不慎还容易招致别有用心者的恶意曲解。而联合国作为相对公允的国际平台,能够帮助中国展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诚意和决心,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是促进大国心态的树立
中国正处于走向强盛的关键时期,中国国内民众的心态也常常表现出一种较为焦虑和浮躁的状态。尽管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对国家利益有利,但维和行动需付出物质乃至生命的代价,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制约下,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宗“亏本”的买卖,但是用国际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这是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趋势下的一个明智的选子,利于国民心态提升。
三是化解“中国威胁论”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可能会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多与其能力匹配的重要作用,也难以避免国际社会别有用心的负面言论,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把中国的真实意图传播出去,对于缓解针对中国的“安全困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以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助推国家形象建设:改善空间
在过去30年中,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作出重大贡献:人员方面:目前,在联合国的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做出大量工作——从1990年起,中国累计派出维和人员3.9万余人次,参与维和任务区道路修建工程1.3万余公里,运输总里程1300万公里,接诊病人17万多人次,完成武装护卫巡逻等任务300余次:资金方面:从2001年到2019年间,中国在维和总费用中的出资占比从2001年的不足5%上升至2019年约15%,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摊款国。中国于2016年设立了高达10亿美元的中国一联合国发展基金,专门拨款1亿美元用于支持和改进非洲地区常备军和快速反应部队的队伍建设工作。中国维和因贡献突出,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用
(一)国际舆论引导力不足
笔者以China peace keeper、China peace keeping、Chinese peace keeper、Chinese peace keeping等关键词,在新闻传播行业的重要舆论分析工具Factiva中进行搜索,结果其中不乏海外媒体的负面报道,如,美国联合通讯社(The Associated Press)于2016年10月5日发布报道,称总部位于美国首都的非政府组织Civic发布了关于此前南苏丹朱巴地区暴力事件过程及联合国处理方式的报告,Civic组织称他们的工作人员为还原事实真相开展了大量实地调研,在采访当天亲身经历暴力事件的普通民众、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以下简称“联南苏团”)的驻地员工以及其他驻地国际组织的有关专家和代表等,分析汇总,还原事实,从而形成了此报告。报告中指责中国维和人员在当地的冲突事件中消极履职,不仅放弃了南苏丹1号难民营,甚至还向当地民众使用催泪瓦斯。
(二)公共外交素养欠佳
尽管维和事务由国家主导,总体上是国家的对外交往方式,不过相比于国家的官方外交,当前维和行动中的有关活动也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公共外交特征,这包括如中国驻外武官与对当地政府和其他使领馆的日常礼节性互访等。在国家交往层面,中国的礼仪受国际社会好评。而对于中国的维和人员,个人的国际礼仪还有待提升,具体可体现在:一是不够注意个人卫生。比如热天洗澡不勤,产生体味而影响他人的感官,仪容仪表不整洁,影响职业形象:二是存在一些陋习。个别人员为抵御维和任务区可能存在的传染性疾病,为杀菌而反复吃大蒜,且不注意气味清理,引发国际同事的不适;三是不熟悉国际公共礼仪,在晚宴等礼节性场合中,不熟悉活动流程、衣着规则,本就相对含蓄内敛的中国维和人员,在国内忙于本行业工作,无暇或没有机会参与类似活动,因缺乏交谊舞的练习经历,而难以融入。
四、以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国家形象建设的影响:优化对策
(一)提升维和业务“硬实力”
一方面,继续恪守哈马舍尔德维和三原则(当事国同意、中立、非自卫或履行授权不使用武力)。哈马舍尔德维和三原则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基本原则,其核心精神与我国外交领域长期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联合国维和行动作为国际社会认可的集体安全实践,必须坚持共识性的基本原则,在联合国宪章和哈马舍尔德维和原则的指导下开展任务,否则就有可能被贴上干涉当事国主权和内政的标签,严重影响自身国家形象建设。中国在今后的维和实践中,应继续坚持哈马舍尔德维和三原则,对于某些西方国家对于东道国主权或内政加以干涉的不良倾向,予以适时的适当抵制。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国维和人员的业务和拓展培训。中国维和人员身处我国军警对外形象展现的“窗口"前沿,是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的中国“代表队”、“国家队”。参与维和的我国军警是从基数众多的国内军警中精心选拔出来的,总体上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中国军队依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训练大纲,严格开展维和培训,于2015年建立涵盖初、中、高三种不同级别的综合性维和培训体系;而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承担的维和警察派遣前培训课程于2012年通过联合国官方的认证,位于亚洲国家之首。未来可在目前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开设和深化关注维和人员的涉外礼仪、公共外交、跨文化交际等能力的课程,增加相关的培训模块。
(二)加强维和宣传“软实力”
在国外媒体的传播领域,西方国家推崇强制和平行动,“打出和平”的理念也对其报道和传播的范式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他们的自身的报道框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种联合国维和行动常常是通过碎片化的、边缘化的信息得以呈现,甚至只字不提,或是在刻板印象、意识形态偏见和政治意图的影响下,进行揣测性的报道,常提及“三角债、性丑闻和卢旺达、达尔富尔”等敏感事件。
为此,在开展中国维和的国际传播中,应加强跨部门、跨轨道、跨层级的战略协作,协调传统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力量,对接传播专业部门与业务工作部门,联合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打通民间传播与大众传播,连接本国媒体和他国第三方媒体,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传播融入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高度予以考虑,积极协调相关的国际媒体发声,既重视联合国内部的官方媒体,也关注其他国家的主流媒体。
国外的媒体传播与国内大不相同,无论媒体环境、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受众特点等。可将世界知名Web2.0媒体”融入自身的报道矩阵,依托此类媒体的多元灵活的特点,充分调动国际受众的关注,从而影响他们的固有的刻板认识。Web2.0媒体中的典型代表当属Face-book(脸书)。在中国维和的国际传播中,如果能对此类新媒体的国际传播特性和规律准确把握,并在适地时机开始利用,不失为一种更能抵达国际受众内心的有效传播策略。
同时,可借助影视、文学等大众艺术的形式,帮助传播中国维和的好故事。2017年,由中国陆军政治工作部艺术局、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联合摄制的电视剧《维和步兵营》上演,2016年,韩国KBS(Korean?Broadeasting?System)电视台播出韩剧《太阳的后裔》,引发社会大众关注维和,成为传播维和好故事的优秀影视载体。可参考其模式,积极推广关于中国维和的“精品项目”,对每个项目设具体的传播主题、主体、对象、形式和期限,体现出项目接地气的时代特征,如尝试融合世界流行文化,以制作维和IMAX电影、3D电影或微电影,以广大受众、尤其是国外受众更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国维和的国际传播。
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往工作中,提到“有效遂行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也是提升出员国在国际社会中综合形象的良好平台。中国的维和人员从来都不是且未来也不会是“宣传队”,但纵观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的历史,确实有大量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国方法”可以发掘,纵观世界多国对于维和行动的精心投入,也不难感受到在联合国舞台上的暗暗“较量”。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除了对国际安全秩序作出贡献,也彰显了自身爱好和平、亲和友好、军警过硬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形象的正面建设,为进一步发挥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国家形象建设中的战略作用,中国应双管齐下,着力提升中国维和的“硬实力”——人员素质、关键岗位、业务理念,同时更加关注中国维和的“软实力”——对外传播、公共外交、涉外礼仪,从而充分发掘维和工作对于国家形象提升的积极因素,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战略。
参考文献:
[1]参见联合国官网.[EB/OL].https://ww.un.org/zh/peace-keeping/news/登录时间:2019年12月2日,
[2]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6年版
[3]郭倩.维和:中国大国形象塑造的路径选择[D].燕山大学,2010级硕士论文.
[4]参见文汇报网站.[EB/OL].http://wwhb.cn/zhuzhan/jtxw/20200122/316194.htm,登錄时间:2020年4月22日.
[5]参见新浪网[EB/OL].http//news.sina.com.cn/c/nd/2016-10-11/doce-ifxwrhpm2946904.shtml,登录时间:2020年4月2日.
[6]何银.大国崛起与国际和平:联合国维和建和研究文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