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融媒体新闻中心采编部副主任、资深首席记者杨川源:蹲点“大山深处” 用心寻访精准扶贫的浙江足迹

2020-11-06 06:16杜迈南
综艺报 2020年19期
关键词:那曲大山深处支教

杜迈南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助力脱贫攻坚,决战全面小康成为各地主流媒体报道重点。从7月开始,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连续推出一系列聚焦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主题报道。作为浙江卫视融媒体新闻中心采编部副主任、资深首席记者,杨川源带领8人“大山西藏小分队”,从东部沿海到青藏高原,蹲点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深入学校、牧民家庭、高原市场、援藏项目;她还带队挺进大山深处的贵州千里苗寨,用跨越三年的持续蹲点,记录浙江援助贵州的支教校长陈立群,如何用“扶贫先扶志”的教育扶贫理念与实干,为数万苗族家庭带来观念的转变与命运的改变。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扶贫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浙江人不畏艰险,携手各族人民“奔小康”的团结信念与大国情怀,为报道标注了鲜明“时代”符号,也极大地赋予了报道传播力与感染力。

深入山区蹲点高原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的记者,杨川源常年关注脱贫攻坚、精准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的典型事例。

在浙江卫视7月启动的大型新闻行动《大山深处的浙江人》系列报道中,“大山西藏小分队”沿着延绵纵横的唐古拉山,在高原反应强烈来袭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连续蹲点高原15天。团队一路马不停蹄,途经拉萨、山南、那曲等地,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以浙江援藏25年成果为主线,从医疗、教育、产业等多个维度,挖掘出一批鲜活生动、扎根高原的浙江面孔:在那曲中学连续“高反”失眠却坚持不下高原的浙江教师团队;15次上高原只为助力“牧女”变“织女”的非遗传承人郑芬兰;驻守世界海拔最高的蔬菜大棚的丽水农技专家团队;医者仁心为高原群众送去贴心医疗服务的浙江医生团队……

在高原蹲点的日子里,杨川源的采访计划一直排得满满的,“要在倒下之前,把能用的时间尽量都用上”,可现实是从海拔20米到海拔5000米,高原反应一直让她吃不下、睡不着。在团队成员的相互鼓励中,没有人停下脚步。为了记录那曲中学的晨读,她带着团队早上4点就奔波在赶往学校的路上,一直跟拍到晚自习和宿舍夜读;为了跟上被采访的孩子,嘴唇己青紫的她也跟着跑起来;为了组织好第一场慢直播,团队放弃了乘坐火车,驾车近十个小时,沿着念青唐古拉山脉挺进那曲;为了深挖援藏干部的故事,她背着制氧机,走访社区、乡镇,拍摄素材超过40个小时。

在杨川源看来,“在高原蹲点的日子,身体度日如年,精神却清澈满足,整个团队斗志昂扬,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透着不服输、不认怂的光。特别是当我们看到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的那股干劲儿,更加备受鼓舞,自己身体上的这点难受算得了啥?在高原蹲点是财富,能记录海拔高处的中国故事是一种光荣。”

改变思想观念任务更艰巨

随着脱贫攻坚奔小康蹲点的不断深入,杨川源越发感受到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解决眼前的困难可以用攻坚,但要“脱贫不返贫”则是一道考验整个社会协同能力及发展思路的大考题。产业、人才是道坎儿,改变贫困区域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任务更加艰巨。

时隔三年回访贵州支教校长陈立群让她深受触动。2017年,杨川源曾深入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挖掘报道了贵州支教校长陈立群教育扶贫的感人故事。报道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当年,陈立群当选“最美浙江人”,2019年还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三年后的2020年,在陈立群校长卸任即将还乡的节点,杨川源团队再次深入苗寨,不仅记录下新、老校长的“接力”,更记录下苗寨学生在大雨中动情喊出“陈爸爸,不要走”的感人送别现场。

三年时间,杨川源目睹了这位花甲之年支教校长增多的皱纹,也见证了他所坚持的“爱与责任”教育扶贫理念在贵州大山深处改变的人心。“教育扶贫并不是把浙江的課堂经验搬过去那么简单,特别是‘校长支教所承载的任务和使命,更多的是改变理念、改变习惯、改变成见、改变自己。要能接地气儿,尊重当地人、改变当地人,更多的是用‘制度改革实现带着温度的‘思想改革。三年前我为这位跨越千里援助贵州的浙江老校长捏把汗;但三年后,在送别时,我看到现在的苗寨,即便是老人,也都觉得让孩子读书是比打工挣钱更重要的事。”改变跃然眼前,教育兴邦的任重道远,也正在倒逼每一位新闻人在记录与传播中时刻牢记这样的启示与感悟,坚定地用自己手中的纸笔与镜头,为教育兴邦鼓与呼。

用真心扎根基层

在杨川源看来,脱贫攻坚是极具时代性的话题,背后是一个国家敢于面对自我,面对现实困难,敢于将“以人民为中心”最大化的决心和信念。“深入性、专业性、感染力,是对扶贫节目的基本要求,扶贫节目不仅是一档节目,更是要全心全意去做的一件事情,采访传播过程就是传递信心的过程。”不管是做报道,还是与当地群众打交道,每每被问及是否有一些技巧,她总是回答:“用真心扎根基层,记者就是要做一个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者。“

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报道目标与这项国家目标一样,非一日之功,也不能一蹴而就,报道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人能以更加长远的目光看待脱贫攻坚这件事,“越困难,越需要立足实际,脱贫攻坚的报道不止是一组报道、一个方法、一种呈现,更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一件对得起历史检验与审视的事,从做片子到做事。作为记者,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国家发生的改变一点一滴地记录起来,把这种信念坚定地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看到改变,看到希望和信心。”

猜你喜欢
那曲大山深处支教
警惕功利性支教
大山深处的甜蜜事业
那曲“雪热巴”舞蹈的本体特性及艺术价值研究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我是一粒种子
清洁包 健康行(下)
2016年7月西藏那曲持续性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那曲河边
论提高那曲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