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慧雯
[摘 要] 城市轨道交通因其快捷、便利、运载量大等特性成为了城市人口出行的重要选择。然而,近几年地铁突发事件频发使得政府和公众越来越重视其运输的安全水平。只有在第一时间尽可能疏散人群才能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在这个“多元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单一的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多种多样的突发事件,因此本文借助协同治理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分析影响人群疏散效能的相关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政府、地铁营运部门、公众等多元主体进行人群疏散协作时如何发挥出最大效能。
[关键词] 突发事件;疏散;多元协作;轨道交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7. 079
[中图分类号] D6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17- 0183- 02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出行问题越来越重要。城市轨道交通因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公共交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2019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有33个城市开通了地铁,地铁总里程近4 600公里,近10年间翻了4倍。然而在地铁迅速发展的同时,客流压力和运营安全方面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国内地铁由于开通时间较短、发展速度快,导致其安全性、系统的严密性等出现严重的问题。同时,地铁作为密集场所,客流量大、密集度高、环境封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乘客行为无法控制、疏散活动很难进行,极易造成难以预估的后果。随着公民权利的提升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关系的变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非营利组织、媒体、公众等主体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如何在大客流常态化的背景下进行及时有效的疏散,成为各个主体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
2 地铁突发事件人群疏散多元主体协作的现状
2.1 影响疏散效能的相关因素
2.1.1 本质安全设计要素
(1)安全通道的设计
第一,站台层宽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疏散时的通行容量。楼梯的宽度应该与人体的通行模数相符合,据统计550mm- 600mm 的倍数最为理想。第二,楼梯一般直通地面出入口,在车站两端均应设置。第三,站厅层中最容易影响疏散效能的是闸机,在突发状况时,闸机应该有相应的疏散模式,提供最便捷的疏散通道。第四,出入口是人员最为密集的地方,极易发生踩踏事件。
(2)安全疏散标志设置
第一是疏散标志的放置地点。地铁一般分为公共区、通道、出入口,在这三个地点都应有相对应的疏散标志。第二是疏散标志的可视性。疏散标志要放置在显眼的地方,比如楼扶梯、侧墙等,确保清晰可见。第三是障碍警告标志要有其特殊性,比如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样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2.1.2 疏散人员特性要素
(1)疏散人员的本质特性
主要是指疏散人员的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的程度、职业等。比如人员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差异主要影响疏散时的步行速度,而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及职业会决定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动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员疏散的效能。
(2)多元应急疏散能力要素
第一,地铁工作人员的应急培训水平。在面对地铁突发性事件中,是否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会影响施救人员的行动和人员疏散的效能。第二,政府应急疏散措施。在地铁发生突发事件后,政府是否能及时到达事故现场,是否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应急疏散有很大影响。第三,被困人员的配合参与程度。被困人员极力配合还是一意孤行会严重影响疏散效能。
(3)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
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极易被外界环境因素所干扰。比如灾害的演变、疏散引导的缺失等;第二,极易被身边人的行为所影响。比如群体中部分人的恐慌心理及其行为会对个人产生负面影响,或者部分冷静且有领导才能的人带领其他人进行疏散等。其实,在大规模人员疏散中,人是最不确定的因素,因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是时刻变化的,进而影响群体行为。通俗来讲,大多数个体都有从众心理,在突发状况下的行为不是根据自己的理性,更多的是随波逐流、盲目从众。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影响疏散效能的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本质安全要素和人员特性要素。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来看,提高人的疏散效能非常重要。提升疏散效能不能只依靠政府,地铁部门、媒体、公众等其他主体的作用也不能小覷。突发事件人员疏散问题需要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作解决。
2.2 突发事件人群疏散中多元协作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固定的地铁危机处理机构
地铁突发事件因其形式多样、时间紧迫、危害程度大、疏散困难等特点,要求多元主体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通力合作,将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但是目前,我国在应对地铁突发事件时还没有一个常设机构,一般都是临时组成的领导小组。这种临时成立的小组组员间的协作没有系统性,各主体间的协作不足,其治理经验也很难传承。另外,政府与其他主体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比如政府与公众之间,一般以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为主,公众的反馈渠道、监督渠道较为缺乏。
2.2.2 各参与主体的协作疏散能力不足
第一,危机处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够。地铁突发事件类型多、人员流量大、环境混乱,处理这样高度紧张的突发状况,对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然而很多政府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够沉着冷静,甚至自己也陷入慌乱中。第二,地铁营运部门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应急准备工作不足。主要是对突发事件没有进行充分演练,流于形式。再加上很多突发事件的处理若没有政府的批准,相关部门因为怕承担责任而不敢采取行动,以至于错过最佳疏散时间。第三,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不足。很多人因为没有遇到过重大危机,所以对危机的敏感度不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经常处于一种惊慌失措、随波逐流的状态。据统计,有70%的民众没有遇到过严重的突发事件,有50%的民众没有考虑和了解过突发事件。
2.2.3 疏散中信息处理水平有待加强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倾向,为了自己的利益,各主体间很难完全的信息共享。在我国,重要信息一般都集中在领导层和决策层,各个层级所了解的信息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各主体间的信息传递都处于一种相对割裂的状态。由于信息的共享和决策都集中在高层,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高层需要处理和协调的问题就及其紧迫,压力也就更大,从而使得决策的准确度下降。另外,这种信息传递方式使得所有节点都至少经过一次,大大降低了传递效率,尤其在地铁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信息传递的延迟极有可能加重事态的发展。
3 对策分析
3.1 建立专门的地铁突发事件调度指挥机构
地铁突发事件因其环境的特殊性、事件的突发性、后续发展的不可预测性等特征,在进行紧急人员疏散时有很大的挑战,如果没有及时的协同合作,极有可能错过最好的疏散时机。因此我们应该成立专门的地铁突发事件指挥机构。由政府部门为主导,联合地铁运营部门、消防部门、医疗部门、新闻媒体、通讯部门等,在地铁突发事件发生时,此机构可以紧急指挥一切需要进行配合的部门,调动相关资源,所有部门需第一时间进行配合,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由政府部门和相关媒体进行全方面报道,做到透明公开。只有在紧急状况下第一时间协调各方、调动一切资源,才可能将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3.2 提升各主体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各主体在地铁突发事件人员疏散中的表现直接决定了疏散效能的高低。因此,我们要加强各主体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一,政府要从每一次人员疏散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尽可能完善地铁不同情况的突发事件下人员疏散方面的应急预案。第二,政府和地铁营运部门应该定期对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第三,政府和地铁营运部门可以定期发放地铁应急知识的宣传册,将地铁内部的应急疏散通道、应急疏散标志、应急指示灯等重要信息绘编成小册子或者绘制在地铁内部显眼处,尽可能让公众提前熟悉地铁内部构造、定期组织疏散演练等,让公众认识到地铁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加强公众对人员疏散的知识储备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3.3 完善信息共享平台
随着“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地铁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成为可能。该平台整合了各个主体的信息资源,一旦建立,将会在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时发挥极大的作用。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地铁内部的自动检票系统了解被困人群的基本信息以及被困人群大致数量;通过监控系统了解突发状况的真实情况等;通过大数据平台可第一时间联系附近的医疗、消防等部门;地铁营运部门通过信息网可以了解政府和其他各主体可以调配的人员及物资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建设全国性的危机信息通讯系统以及区域分布网络,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领导能及时了解全部信息,能最快速度联系相关部门。第二,建立简单便捷的危机信息门户网站,确保能够最快速度整合各主体、各部门的重要资源。
4 结 语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但会危害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政府的威信力。由此看来,要使地铁突发事件的危害最小,就要在第一时间尽可能疏散人群。然而地铁突发事件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影响范围、后续发展的不确定性,疏散的效能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靠政府单方面的应急以无法满足疏散效能最大化的需求,因此在进行人员疏散时需要政府、地铁营运部门、公众、媒体等多方协作,如何使这些多元主体的协作达到最大效能是本文章的研究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金华,宋卫国.突发事件中大规模人群的行为规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2]褚钰.基于多主体合作的突发水灾害应急管理评估方法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8(3).
[3]赵躲.国内地铁突发性事件中高密度人群应急疏散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7.
[4]陈中.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