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伟 李绍森
摘 要: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发展,人们在园林建设中根据自然环境考虑到的是品种多样化、种植多样化、经营方式集约化的总体模式,目标是实现乔、灌、草相结合。石竹属于节水、耐寒型植物,适应性强,抗旱、抗寒、抗病虫害,作为地被植株高度适宜,花期长,美观艳丽,是公园、高速公路两侧地被优化提升的佼佼者。石竹通过优化播种方式可在一定培育期内表现出省时、省力、省工即可达到良好效果。本文从石竹种植地选择、整地、播种、苗期管理等一系列环节加强技术管理,促使石竹播种一次成型,达到绿化美化目标。
关键词:节水;耐寒;常夏石竹;播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S7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1015026
1 常夏石竹特点
1.1 特征
常夏石竹(学名:Dianthus plumarius L.)是石竹科,石竹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0cm,全株有白霜、无毛,茎直立;叶对生且厚,叶片长线型,顶端锐尖,花芳香,花常单生或2~3朵生于枝的顶端,直径2.5~3.5cm;苞片鳞片状,宽卵形,花瓣以白色、淡红色或紫色为多;子房长圆状长椭圆形,蒴果圆锥形,种子多数为长圆状长椭圆形;5月见初花,花期长,一般可达到10月上中旬。
1.2 习性
常夏石竹原产于奥地利至俄罗斯西伯利亚,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多有引种种植。常夏石竹适应性强,喜阳光,耐干旱、瘠薄,在北京地区列为节水型植物。常夏石竹耐寒,在北方寒冷冬季仍保持翠绿,可耐-35℃低温,霜降雪压不影响其正常生长,反而温度过高时生长缓慢,当温度达到35℃左右时基本停止生长。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格,在pH值6~8的土壤内均可生长。
1.3 主要价值
常夏石竹四季常绿,叶形优美,花色艳丽,呈现出花团锦簇的景象,且花味芳香,花期长,同时常夏石竹长势矮小,修剪次数少,宿根性特强,寿命可达8a以上,是管理成本低的优良新型草坪植物。因此,广泛用于点缀城市的大型绿地、广场、公园、庭院绿地和花坛、花镜,还可盆栽于家中或室内,作为家庭赏花。
2 种植地选择
常夏石竹虽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仍要选择朝阳、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区域,避开低洼、积水、重土壤、光照极差的地区。最好选择通透性好的沙壤土或有缓坡地段,土壤疏松中的土壤石砾含量在中、低以下最适合其生长,土壤pH值呈中性或偏酸、碱即可。
3 播种前整地
3.1 旋耕深翻
整地前先把地表中的地被附着物及石块清理干净,用旋耕机深翻土地(零星散地可用人工铁锹挖地),对土壤板结或含石砾较高的地块需增加旋耕次数,旋耕同时用铁耙搂除垃圾石块,整地深度不得少于20~25cm,整平地表,疏松土壤,无石块杂物即可。
3.2 土壤消毒
为预防苗木根系发生腐烂病及幼苗猝倒病,尤其是前茬为农作物地被,一定要做好土壤消毒工作。目前土壤消毒所用的杀菌剂品种较多,常见的有多菌灵、五氯硝基苯、恶霉灵等。旋耕机翻过1遍后,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2.0g·m-2,或用75%五氯硝基苯4g、代森锌5g混合后使用。为使散药均匀,可用粉剂、细土1∶10配比成药剂土,均匀散入地表,用旋耕机再次旋耕1~2遍,目的是促使药剂与土壤均匀混合,预防苗木产生药害或因药剂与土壤混合不均匀影响消毒效果。
3.3 播种前施入底肥
虽然常夏石竹耐瘠薄,但播种前适量施入底肥对促进植株生长及提高苗木抗性具有重要作用。选择发酵好的农家肥做底肥,施用量为2~3kg·m-2,施肥可结合土壤消毒同时进行。施肥方法与土壤消毒相同,做到肥料与耕作层土壤均匀混合,有利于植物不同根系层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4 播种
由于常夏石竹耐寒不耐热的特点,所以播种时间确定在春季和秋季比較好。春季一般在4月中下旬—6月上中旬播种,气温升到15~18℃时最为适宜,经观察温度低时播种是先生根后展叶,温度过高时根系生长缓慢,根系未达到相对长度即已展叶,会导致石竹抗性差。秋季一般在8月下旬—9月中上旬播种,若推迟播种会对石竹幼苗越冬产生影响。
4.1 播种前湿润土壤
由于整地时经过1~2次翻耕,土壤失水量过大,播种前需洒水润地。方法是水管上部安装花洒(节水)在平整地的一端浇水润地,浇水强度不能过大,预防地表发生径流,连续润地次数不应少于2~3次,湿润深度不低于15~25cm。地表水全部渗透见干时,用铁耙搂平地表,疏松土壤,清除地表垃圾杂物。
4.2 播种前消毒浸种
选择洁净、无杂质,籽粒饱满的种子。浸种前先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可用0.15%~0.2%福尔马林溶液消毒15~30min,取出后密封2~3h,用清水洗去浮药或用0.3%~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2h,取出后密封0.5~1h,用清水洗去浮药,用30~35℃温水浸种18~20h(水温自然冷却)让种子充分吸足水分,取出种子摊开自然晾干后备用。
4.3 播种方法
用播种机或手工撒籽均可,播种量根据种子质量确定,保证发芽率在80%以上,一般播种量3~5g·m-2。无论采取何种播种方式,均需保证撒籽均匀,将种子撒入地表层后用铁耙将地表层浅土搂1遍,使种子混入土壤中,用镇压器压实,促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用薄型无纺布覆盖地表,在保湿的同时预防浇水时造成地表径流冲刷种子。第1次浇水分为3步,即为润布、润地表、润土壤,要求第1次浇水要透,以后浇水次数、浇水量视天气情况确定,一般每天浇水1~2次。为提高地温,土壤表面未见干时暂停浇水,播种7~10d后幼苗基本出齐,拆除无纺布。
5 苗期管理
5.1 幼苗期
苗木出土后在未展放第1轮叶片时,多数幼苗不会发出侧根,此阶段幼苗抵抗力弱,不耐旱,需水量较大,地表见干时应及时浇水,尽量多浇、浇透。幼苗发出第1轮叶片后,地下部分基本形成第1层侧根,幼苗发出第2轮叶片时,地下部分基本形成第2层侧根(地上、地下部分基本呈正相关的关系),随着苗木生长,根系不断扩展加深,抗性逐渐增强,浇水频次应逐渐减少。由于常夏石竹幼苗期生长缓慢,杂草对幼苗危害大,清除杂草是一项较为繁重的工作,本着除小除早的原则及时除草,重复除草4~5次苗木进入速生期后,杂草会受苗木抑制,生长缓慢,逐渐减少除草频次,也可松土除草同时进行,用松土办法调节旱涝,促进幼苗生长,减少浇水量。
5.2 苗木速生期
大部分常夏石竹苗木放出第3轮叶片后,会逐渐进入速生期,速生期需肥量较大,但由于常夏石竹具备耐贫瘠特点,再加上播种时施用的底肥持续发挥肥效,一般情况不需追肥。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追加叶面氮肥,施肥浓度控制在0.3%以下。秋季为促进苗木木质化,8月下旬—9月下旬,可适当喷施磷钾肥,如磷酸二氢钾、碳酸钙等。
5.3 間苗速生期或即将结束时期
因苗木出现明显分化,需及时间苗,第1次间苗原则是出现小苗、弱苗、过密苗丛,间苗后使保留的苗分布均匀、齐全。秋季苗木保留密度仍然过大或分化严重时,需进行第2次间苗,二次间苗目的是保留苗扩展生长空间,同时也是人为优选的重要过程,间出明显大于平均苗高20%以上的霸王苗和低于平均苗高20%以下的弱苗,通过间苗调整单位留苗密度,平衡或降低株高差距,提高绿地外观感。
5.4 病虫害防治
常夏石竹抗病虫害能力极强,一般情况下很少感染病虫害,有时易受蚜虫危害,可用5%吡虫啉乳油600~900倍液防治。在湿热多雨季节易发生根腐病,一般在7—8月份严重,雨季来临之前喷施保护剂可减轻、抑制根腐病发生,可用56%嘧菌酯百菌清800~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防治,在养护过程中每10~15d喷施1次,连续3次后可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蔓延。越冬前,9月中下旬—10月中旬喷施多菌灵1~2次,7~10d后喷施半量式波尔多液1次。
5.5 越冬期
在北京地区一般9月下旬—10月中旬清除绿地杂草,根据绿地板结程度适当进行松土。当气温降到2~-2℃时,浇足冻水1~2次,浇水后接近封冻,越冬期需加强人为保护,预防人畜危害,不必采取任何防寒措施,即可安全越冬。
参考文献
[1] 马致远,王永忠,李建,等.常夏石竹特征特性及其栽培管理技术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3(05):68-70.
[2]于华.节约型地被植物——常夏石竹[J].中国花卉园艺,2010(16):25.
[3]黄振.常夏石竹的推广价值与栽培管理[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7(07):27-28.
[4]刘静芳.地被新秀常夏石竹[J].北京农业,2002(11):14.
[5]卢宗泰,刘洪涛.5%吡虫啉乳油防治蔬菜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吉林农业科学,2002,27(02):44-45.
(责任编辑 周康)
收稿日期:2020-08-27
作者简介:高大伟(1989-),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绿化养护;李绍森(1964-),男,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绿化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