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规模市场规制与稻农生物农药施用行为

2020-11-06 05:55张露引
农业与技术 2020年19期

摘 要:一般来说,不同种植规模的农户在投入生产的成本与采取的技术方法均有所不同,往往是种植规模越大的农户越会选用生物农药来进行喷洒。本文着重对种植规模大小、市场规划以及农药使用所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对杀生物剂施用可能需要更加严格的市场监管,以达到有效调节杀生物剂的施用效果。

关键词:种植规模;市场规制;农药施用

中图分类号:S14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1015014

引言

在进行稻田种植时,要关注生物农药施用的情况。在进行生物农药喷洒之前需要考量种植规模以及市场规制等现状。经相关学者调查发现,种植规模对稻农喷洒农药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十分明显,对于稻农生物农药施用行为有积极影响的还可以通过激励性市场规制来实现;稻农施用生物农药的行为差异性取决于种植规模,规模户的生物农药施用比例为63.92%,而小农户的生物农药施用比例为45.17%;对市场进行激励性与限制性监管对于农户使用生物农药的施用行为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影响效果,这与种植的规模有很大关系,激励性市场规制能够明显促进规模较大农户施用生物农药,限制性市场法规对规模较小的农户使用生物农药影响很大。

1 关于稻类作物的种植规模、市场规划和稻农施用生物农药的相互联系分析

1.1 种植规模对于农民进行生物农药施用的现象分析

通常来讲,种植规模不同的农户在投入生产的成本与采取的技术方法均有所不同,往往是种植规模越大的农户越会选用生物农药来进行喷洒。

具体来说,影响稻农的生物农药施用行为一般会有3方面的表现特点。资源分配机制。大型生产者与小型生产者相比,社会与人力资本会更多,这2类资本提高了生产者分配要素和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说,种植规模越大的农户在人力与财力方面拥有的更多,并且在对于病虫害专业知识以及信息收集方面所展现出的能力更强,能够尽早运用生物农药进行预防,做到精确管理。同时,小农户对于病虫害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并且会把病虫害所产生的危害夸大,除此以外,缺少预防措施,常在病虫害发生后才进行预防和管理。

成本机制。理性小农所做出的合理决策会使得利润更高,或者是将成本降低。大规模农业的低成本优势是自愿形成和发展大规模农业的重要基础。具体来说,规模较大的农业与小农户比起来,能够把单位面积上农药的劳动力、时间、监督和管理成本降至最低。

1.2 市场规模对于农民进行生物农药施用的影响

要对稻农的产品信息以及经营规范性行为进行监督,需要采取市场监管的措施。在对农民生物农药扩散行为的市场监管中,环境监管考虑采用直接、间接、管理、经济或市场手段干预环境资源,提到优秀的发展条件,包括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情况,特别要重点把握环境管理。关于市场和农民的农药使用行为,市场管制是市场利用激励或约束来规范和防止农民的农药使用行为的一种措施。目前有2种可行的途径可以对农民的农药喷洒方法进行市场监管:高质量、价格合理的激励模型;质量检查限制模式。

激励政策从市场监督的角度来看,高质量和公平价格的市场价格激励机制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经济性、合理性的角度来看,如果使用生物农药可以有效提高产品产量或价格,则农民只能选择高投入的生物农药。但是,高质量和高价格是稻农使用生物农药的主要驱动力,因为生物农药不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通过经验研究,王昌伟及其同事证明了高质量和高价格的好处有助于农民安全使用行为。从限制性市场监管的角度来看,实行最低质量标准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市场准入限制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通过质量测试,市场将属于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和“个人信息”外部化。质量标准用于控制农民的个人主义行为并实现利润最大化;使用监管措施来控制对有毒和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增加了农户喷洒生物农药的可能性。农户合理适量用药的可能性也越大。

2 种植规模、市场规制对稻农生物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

由于种植规模的不同,小农场主和大规模的种植户之间生物杀虫剂的使用有所不同。但是,由于有着高质量、高价格的激励措施和质量检测的限制,农户又做出了不同选择。水稻种植过程中任何一种病害如果防控不利,都会导致严重减产。

褐变穗虽然没有穗颈瘟病害对水稻产量影响大,但是如果受病侵染严重,单位面积穗粒发生空壳率达到5%时,水稻产量会减少10~20%,所以预防褐变穗的发生同样不容忽视。褐变穗的发生原因,以及施用哪些药剂能够防控黑壳空壳的形成,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水稻在抽穗扬花期穗粒发生褐变呢主要是受气候条件和其它病害的影響。气候影响包括温度和湿度2个主要方面。褐变穗在温湿度较适宜的范围内发病率较高。

鞘腐病属于半知菌亚门帚枝霉属真菌。鞘腐病如果在孕穗期发病对稻谷产量影响较大,一般减产程度在20%以上。鞘腐病在水稻孕穗期发生在剑叶的叶鞘部位,最初症状为暗褐色小斑,边缘模糊,多个病斑集合成云纹状病斑,类似于纹枯病病害。抽穗初期感病症状呈现。病原菌由叶鞘表面侵染穿透叶鞘组织使稻谷颖壳受害感病,致使出穗后发生褐穗现象。褐鞘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紫鞘,紫秆病。褐鞘病是寒地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多发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主要危害剑叶和剑叶下叶鞘。病害初现烟灰色散生状态,针头状的小褐色斑点,随着病原菌扩散,斑点数量及面积增加,颜色加深,叶鞘隐约可见边缘模糊不清的暗斑,逐渐使叶鞘大部或全部形成褐色,由此也就呈现出我们在田间所看到的褐鞘、紫鞘、紫秆、穗粒变褐等病害症状。

建议选择水稻品种需要具备抗病能力强的特点,不同水稻品种抗病能力有一定差异性;要尽量减少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氮肥的施用数量,可以采取硅或者钾肥甚至是生物菌肥等材料来替换;药剂防控是关键,农户选择施用什么药剂有效防控水稻病虫害?由于规模不同,农民对高质量、高价值测量的反应不同,这影响了农药的生物利用度。面对相同的激励市场法规,大规模种植户可以获得人力和社会资本更高的高质量和高价格的市场渠道和市场管理功能,在高价激励下促进选择和使用生物农药;由于较高的市场风险,为提高质量和价格会花费更多以规避风险,规模大的种植户更倾向于在农业生产中选择生物农药。

稻田的规模不同,农民对于农产品的种植质量水平也会不同,这样就会影响到农药的使用程度。在同样严格的市场监管环境下,大规模种植户很大机率会选择绿色农药。但是,由于中国农业市场缺乏完整性和隔离机制,质量检测对农民安全使用农药的影响有限,不如直接市场回报保证有效。

3 总结语

综上所述,鼓励稻农根据其实际具体情况使用生物农药。根据种植面积制定政策,使得喷洒生物农药的好处普遍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此项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使得绿色农产品的市场体系也更加完善。同时,完善农产品质量评估体系,筛选和识别绿色农产品,在价格上形成一定的区别,最终实现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价格。为区分农产品和农药的用途,必须对于农产品的最终质量检验技术进行加强,建立起农产品质量获取体系以及质量的可追溯性。根据种植规模实行差异化市场监督。在鼓励小农使用杀生物剂的同时,高质量、负担得起的激励性市场监管非常重要,但是要达到有效控制稻农使用生物农药的数量,可能需要限制性市场法规,如质量测试等。

参考文献

[1] 郑君.探析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与生物农药的应用[J].种子科技,2020,38(09):73,76.

[2]刘本贵.水稻病虫害的适期防治与生物农药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07):80-81.

[3]伞斌.探析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与生物农药的应用[J].农村实用技术,2020(03):67.

[4]周瑞岭,杨国兆.探析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与生物农药的应用[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0,32(01):67-68.

[5]蒋鹏,徐富贤,刘茂,等.不同生物农药对杂交中稻齐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9,25(06):95-97.

(责任编辑 周康)

收稿日期:2020-08-31

作者简介:张露引(1996-),女,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