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洁 高婴劢
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支持15个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发挥好数字经济新引擎作用,激发新的消费市场、就业形态和投资需求,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赛迪智库信软所数字化转型研究团队围绕15个新业态新模式的内涵及特征、基本进展、发展趋势和发展痛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究报告》。
发展态势及面临问题
移动化、平台化、智能化基础支撑架构不断夯实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快速渗透,计算和服务平台实现集中统一,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云计算平台为支撑、智能服务为内容、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架构加速形成。多领域企业纷纷参与数字生态建设之中,通过嫁接软硬优势资源,开展各类端到端服务的有益探索,未来有望带动一批新的产业主体、应用平台和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例如,京东物流推出了智能拍照量方工业手机,解决快递员上门揽件时包裹测量和数据录入的问题。施耐德研发的Wiser无线智能家居系统,可以让消费者通过手机远程操控环境调节、照明控制、能效管理、遮阳管理、人身安全看护、家庭安全看护、场景联动等功能,真正做到在千里之外,掌控居家环境。硬终端、泛平台、软服务的一体化加剧了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竞争,将吸引更多服务主体加入,衍生出多元化商业模式。
“产品+内容+场景”深度融合
新形态日益丰富
线上购物时代已经到来,便捷的购物场景、高效的购物环节、碎片化的购物时间、快捷的物流配送,随时随地剁手下单已成为消费者的日常购物习惯,产品已演变成为被内容、场景所包裹的一种体验。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往往是“内容为王”,内容的来源、组织、呈现方式和质量对产品的运营效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满足用户获取讯息、打发时间、消费决策和深度阅读等内容消费需求,可以提升产品的活跃度,扩大网民对品牌的认知度。通过将产品嵌入生活场景,用产品卖点触及消费者的痛点、痒点,引起情感共鸣,激发购买欲望,从而完成商业目的。例如,喜马拉雅将音频接入车载智能终端,实现音频收听场景的顺延,达到优化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的目的。
以数转型、用数管理成为价值创造主攻方向
数据要素的崛起和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也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组织形态的重构。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数据积累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由数据驱动的服务模式转型、组织管理变革以及发展战略制定等新模式,实现决策方式从低频、线性、长链路向高频、交互、短链路转变,组织形态从惯于处理确定性事件的静态组织向快速应对不确定性的动态组织转变,管理对象从进行重复性的劳动经济人向独立自主、具有强烈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知识人转变。
多方参与、资源共享、价值共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产业链全球化对企业的供应链韧性、全市场流程把控、全产品周期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需更精准定义用户需求、更大范围动态配置资源、更高效提供个性化服务,发展远程诊断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新服务模式。新业态在新发展理念的作用下,更加注重由创新、绿色、服务等高质量要素驱动,并在价值链各环节深挖利益空间,颠覆旧有的商业模式,呈现产品快速迭代、用户深度参与、边际效益递增、创造消费需求等特征。同时,企业与员工、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互动更加紧密,共享技术、资源和能力,实现以产业生态构建为核心的价值创造机制、模式和路径变革,围绕数字化底层技术、标准和专利掌控权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乱象多,新兴领域监管不足
新兴领域是创新、资本、人才最为集聚活跃的地方,也往往是现行法规制度未能有效覆盖的“法外之地”,制度滞后于市场发展的空白期就是行业乱象爆发的高峰期。以灵活用工为例,企业“合法”规避了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缴纳,看似降低企业成本,却抑制了劳动者灵活就业的积极性。在新个体经济上,直播带货作为当下的现象级风口,不断刷新的销售记录、动辄破亿的销量榜单,网红主播、企业大佬、基层干部、文娱明星争先恐后“上车”卖货,而产品质量差、售后服务无、不正当竞争等行业乱象层出不穷,将消费者权益立于危墙之下,行业的长远发展面临巨大考验。谁来监管、怎么监管、监管什么的问题不解决,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数据安全、建立信任机制等都无从谈起。
发展建议
改变观念,探索数字生活新方式
不断完善新业态新模式的配套监管制度,使绿色、共享的数字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并向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演进,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倡导可依托网络居家办公的机构,在疫后常态化推广居家办公、错峰上下班、弹性工作时间等新模式,提升线上生活刚性需求,同时节约社会资源、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劳动效率和人民幸福感。深入挖掘用户体验,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丰富产品内容,深化盈利模式是新业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畅道路,加强新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加快部署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大数据、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北斗导航等应用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普惠服務能力,推动无人化、协同化、公用化、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共建共用。加大低线城市及偏远落后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为新业态拓展下沉市场铺就信息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红利期,加快推进设备、产线、工厂车间等的数字化改造,加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建设,积极搭建面向细分行业的信息共享平台、中介平台、众创平台等,促进行业间、上下游、产供销的协同。
因势利导,释放传统业态新活力
将疫情期间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推广,因势利导更多传统产业“转危为机”。一方面,探索行业内的流程再造,通过深挖行业痛点,用新业态新模式替代实现转型创新。以远程医疗为例,打通线上线下医疗平台,探索将日常复诊、轻微症分诊治疗、基础病开药调药转为网上完成,需检查化验、实施手术的重大疾病转由实体医院诊疗的新模式。另一方面,探索服务化转型路径。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明确底线,营造自由生长新空间
以不危及国家安全、不触碰扰乱市场秩序为底线,研究制定涵盖公平竞争、劳动就业、版权保护、算法公平等在内的数字治理规范体系,如将“互联网+”医疗相应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细化灵活用工人员的社保缴纳要求等,确保新业态、新岗位尽快进入法治化轨道。大力加强针对数字化弱势群体的信息设备供给、信息技能培训、信息消费补贴,通过减税降费、增加专项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性金融产品等方式支持和引导新业态扎根发展,不断缩小群体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促进数字科技福祉惠及全民。在新冠疫情期间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模式正是我国在这场考验中积累下来的“经济抗体”,要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各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风云诡谲的全球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