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忠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工程活动开展过程中,市场制度和体系逐渐发展完善,建筑工程企业之间的业务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由于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逐渐普及,要求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性能更加稳定,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来实现。然而,当前建筑工程管理并不乐观,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出影响管理质量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助力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控制措施
1 引言
建筑工程管理是实现建设目标,保障建筑质量和安全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发展对建筑工程质量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强化建筑工程的管理非常必要。当前影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因素众多,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人员意识薄弱、缺乏对管理工作重视。大部分一线的管理人员更加关注工程建设的效益,导致工程管理水平发展不均衡,呈现出管理制度缺失、管理方法落后、管理人员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2 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2.1 安全管理重视不足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开展中,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安全作为建筑工程活动开展的强制条件,是决定工程效益,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内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于工程影响非常巨大[1]。但是当前建筑工程企业为了实现自身效益目标,在工作中忽视安全管理工作,对安全管理投入不足,导致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缺失,没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甚至很多施工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在施工过程中暴露出众多安全隐患。例如,由于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在现场管理中对于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很多建筑材料超高堆放,施工人员私拉乱接电线等等,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不仅如此,安全问题的忽视会进一步影响到现场的质量进度管理。安全管理不足造成的风险会导致施工进度缓慢,工人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降低工作质量。可以说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影响工程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的重中之重,需要管理人员提高重视程度。
2.2 专业管理人才缺失
建筑工程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对于管理效果影响显著,一个具有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管理者,能够充分协调工程建设中的各项任务,合理安排资源配置,为工程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条件,保障工程活动流程順利。如果管理能力不足,就会导致现场施工活动混乱,不同施工任务之间相互冲突,阻碍工程进度的同时还会造成质量下降[2]。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极度匮乏,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不足成为了影响工程管理的原因之一。由于管理人员的缺失,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非常激烈,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了获得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导致一些企业人才不足,经济效益不高,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发展困境。所以,企业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自身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作内容。
2.3 管理模式缺乏创新
管理模式是管理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与工程活动存在较大的落差。很多企业依然沿用早期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不清晰,管理制度太过笼统,缺乏针对性管理策略。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管理模式落后导致的。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不清晰,会导致其在工作中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效率差,缺乏工作热情[3]。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之中缺乏必要的依据,难以有效开展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而且针对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没有针对性的策略导致管理质量不足,影响工程管理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使行业整体水平降低。
2.4 管理人员意识淡薄
管理人员意识淡薄是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自身岗位责任认识不清晰,对于建筑管理工作抱有轻视心态,甚至认为很多工程问题管与不管都是一样的,并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正是这种管理意识淡薄的观念,造成了工程项目管理水平难以提高。还有一些管理人员认为工程管理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施工进度,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了对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被忽视,使施工面临巨大的风险隐患[4]。通过调查发现,存在这种心态的管理人员年龄两极化分布,年龄大的管理人员由于思想没有跟上时代发展节奏,依然停留在早期的建筑行业管理方法中,导致出现“重技术轻管理”的情况。而年轻化的管理人员,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专业能力欠缺,往往会产生轻视管理工作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是当前管理工作开展必须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
2.5 缺乏先进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的落后也是当前建筑管理存在的明显问题。伴随着建筑工程活动开展,建筑技术和施工工艺都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传统的管理方法显然与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流程存在着矛盾。如果利用落后的管理方法进行工程的管理,就会导致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受到管理水平的制约,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率,甚至影响工程活动的开展,造成工程质量问题[5]。所以,工程管理的当务之急是进行管理方法的改革,使其能够适应当前的施工环境,与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相匹配,为工程质量的提高和工程效率的加快提供良好的条件。
3 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有的效措施
3.1 加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若要强化工程管理水平,安全管理是基础中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的开展,由于忽视安全问题,建筑安全事故频发,不仅给工程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还会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影响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建筑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对建筑工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编制安全预案,对于风险较大的安全隐患,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为工程活动提供稳定的作业环境。除此之外,为了落实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工程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真正实现建筑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
3.2 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招聘
管人才匮乏是建筑企业当下和未来发展中都需要重视的问题。为了应对人力资源危机,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储备更多的人才。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自主培养人才周期长、投入资源多、见效慢,但是人才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高,对企业更加依赖,能够在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和瓶颈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助力企业的发展。招聘人才能够短时间内解决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但是此类人员对于企业没有太大的归属感,如果工作不顺利,或者企业发展遇到困境,很可能会选择离开,给企业的发展雪上加霜[6]。这两种解决企业管理人才不足的方法各有利弊,可以同时应用在企业人才战略中。通过招聘解决燃眉之急,利用自主培养人才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人力资源危机,能够双管齐下,使企业发展环境更加稳定。
3.3 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是必然的趋势,随着行业整体的进步,如果管理模式滞后,就会造成建筑工程产业出现短板,制约其进一步发展。早期的项目管理模式通常为线性管理模式,通过层层的下达管理指令,实现工程项目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管理效果,但是管理效率太低,对于小型项目来说可以适用,但是随着当前建筑规模越来越大,这种管理模式就会导致工程项目运转较慢,管理效率难以与工程建设速度匹配。所以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引新型的管理方法就成了促进管理质量提升的关键。图1为矩阵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项目,对于通过工程内容有多个管理指令源,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
3.4 落实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的落实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效果非常显著。通过对工程活动中管理任务的细化分配,能够将每个管理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员,通过人员切实发挥自身的工作职能,提升部门的管理效率,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整个项目的管理质量进步[7]。不仅如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的落实有利于对管理问题责任人的追溯,当工程管理出现问题,影响工程正常开展时,可以通过追溯原因,找到相关责任人,避免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所以,在工程建设中,管理人员要根据施工情况,将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分配,落实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3.5 加强信息化建设改进管理方法
信息化管理体系是未来工程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方便信息的交流,提高管理效率。而且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能够带动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持续进步,与工程技术和工艺的发展相适应,助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8]。通过信息化建设还可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和资源共享,尤其适合与矩阵式管理模式结合,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程在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仅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还会威胁工程活动的安全性。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質量,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对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改革,通过管理方法的创新和进步,强化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汝刚.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浅述[J].绿色环保建材,2018(7):230.
[2] 邢诚.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探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1254.
[3] 李晓君.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J].四川水泥,2019(4):174.
[4] 金源.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探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8(8):56~57.
[5] 洪冬.论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房地产业,2018(17):53.
[6] 孙志勇.探讨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商品与质量,2018(40):59.
[7] 张宁.解析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室内装饰装修天地,2018(18):69.
[8] 邓小兵.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4):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