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滇缅公路开通,在这条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公路上,3200余位南侨机工舍弃了海外的安逸生活,冒著烽烟战火,夜以继日地向抗日前线运送军需辎重和兵员。其中,“当代花木兰”李月美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万里赴戎机
李月美,1918年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是著名华侨商人李荣基之女。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月美和同学们一起抵制日货,还组织义演、卖花、女子篮球赛,募集到不少款项,交给筹赈会,用来支援祖国抗战。
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修通后,国内却缺乏有经验的大卡车司机和汽车修理工。这时,爱国侨领陈嘉庚代表南侨总会发出紧急通告,招募司机和汽车修理工。南洋各国华侨青年积极响应,踊跃报名。
李月美懂驾驶技术,可报名处的工作人员却不同意接收她,原因是只招收男机工。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李月美郁闷不已。回到家中,她突然想起在华侨学校里曾学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于是一狠心剃光头发,穿上弟弟的衣服,女扮男装,瞒着父母,赶到另一处再次报名。由于个子高、嗓门大,性格泼辣,改名李月眉的她骗过了工作人员的眼睛,成功入选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1939年2月,李月美瞒着父母离开了家,和弟弟李锦容一起,去了昆明。在昆明,她接受了两个月的军事训练,教官和战友们都当她是男性机工,并未察觉到异样。培训结束后,她被分配到总部设在贵州的“红十字会”担任司机。
安能辨我是雄雌
滇缅公路路况极差,地势险恶,一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每逢下雨更是到处烂泥陷坑,碰到打滑陷轮时,机工们只好自己砍树、抬石头,把车轮从坑中想办法抬出来。碰到塌方或者车子抛锚时,就得停在荒山野岭,食宿无着,还得防止遭到野兽袭击。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他们常常晚上关灯夜驰疾行,难度极大。
“女扮男装”的李月美凭着娴熟的驾驶技术,驾着满载辎重药品和伤员的车辆,穿过蚊虫肆虐的原始森林,在险峻的横断山脉间来回穿梭,日夜奔波在曲折崎岖的滇缅公路上抢运药品和军用物资。
她在完成司机工作的同时,还担当起了护士的责任。战场上抢救伤病员,军运线上抢运医药、器械,到处都有她的足迹。她既有男子的豪爽,又有女子的细心,在红十字会里,不仅没有人看出她的女儿身,反而都对“他”赞不绝口,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他们的好“兄弟”、好帮手。
著我旧时裳
1940年5月,李月美在滇缅公路山间一急转弯处不慎翻车,跌入了炮弹炸出的大坑里,身负重伤,脑部震荡昏了过去。紧跟其后的一辆车是杨维铨开的,他下车奋力抢救,把李月美从压扁了的驾驶室中救了出来,送往医院。治疗时医生才发现,这位“弟兄”竟然是一位女子。
朴实的杨维铨比李月美还矮一头,他决心救人救到底,留下来精心照料这位“兄弟”的饮食起居。李月美对这位热心仗义的男子产生了好感,终于向他吐露自己女扮男装的实情。得知真相的杨维铨惊讶之余,对李月美更多了一份敬佩。一个月后,李月美康复了,和杨维铨渐渐相爱了。
当杨维铨带着身穿“女儿装”的李月美来到队长面前,队长和南侨机工战友们无不称奇赞叹,陈嘉庚知道后,特别打来电话慰问。李月美女扮男装、回国从戎的故事,一时间轰动海内外,报刊赞叹其为“当代花木兰”,何香凝为她题写了“巾帼英雄”四个大字。
(摘自《人民政协报》 吴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