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颗小石头都闪光

2020-11-06 05:52杨吉贤
中小学德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弹子家长学校

杨吉贤

弹子石小学始建于1894年,位于重庆主城两江交汇处,地理位置独特。相传弹子石实为“诞子石”,和治水英雄大禹有关。在这个诞生传说的地方,弹子石小学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办学“传说”。

2008年,刘在平调任弹子石小学。在这个有着特殊人文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学校,作为校长的他思考得最多的是三个问题:我们的学校将往哪里去?我们要打造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我们要培养一群怎样的学生?“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我认为是要确立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刘在平说。

“选择养成教育是由当时的校情决定的。”弹子石在解放前是有名的使馆区,历经数十年城市变迁,如今已没有了当年使馆云集的气派,有的只是老码头的兴衰历史和斑驳陈旧的老街风貌,成了城乡结合部。当时弹子石小学1500余名学生中,有71.8%来自本地拆迁还建家庭和外区县买房迁入家庭,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在学习、礼仪、生活、健康、交友、安全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存在着较多问题,亟待矫正和规范。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没有‘养,‘石哪能‘成玉!”有着多年教育管理经验的刘在平很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养成教育有助于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养成教育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成绩,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

由此,学校确立了“养石成玉”的办学理念。“养成教育不是新概念,但我们的‘养成是适合弹小娃娃的,它既向内而生,也向外滋长。”在“养石成玉”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刘在平提出从文化养成、课程养成、活动养成、家校养成四方面创建富有特色的养成教育体系。

文化养成:夯实养成教育的根基

《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即“人文教化”与“天下大成”有紧密关系。学校教育,是“以文化人”的第一阵地。作为校长,刘在平眼中的“以文化人”就是要用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养石成玉”的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使其养成一生受用的价值观和好习惯。

出于这种认识,刘在平精心打造学校养成教育的文化环境。如今,一走进弹小校园,就可看见校门口那块镌刻着“养石成玉”四个大字的高大玉石;继续前行,璞玉楼、琢玉楼、成玉楼三栋五彩缤纷、童性十足的教学楼相继映入眼帘;右侧运动场尽头的“小石头公园”里,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婉转别致,曲径通幽;行政楼前石头堆砌的假山池里,有孩子们最爱看的“鱼戏莲叶间”……在以石头为主元素的校园环境里,有关养成教育的布局和设置可谓处处可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养成。

除了重视环境文化的浸润,刘在平还特地把养成教育放在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首位。

比如对于班级文化底蕴的养成,学校要求每一位学生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每一间教室必须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走在校园里,随意问一位路过的学生:“小朋友,公民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孩子们都能脱口而出熟悉的答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品质养成的根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各班通过抓好学生的养成细节提高班级文化品质。刘在平经常在巡堂中看到,有些班因为上体育课教室里空无一人,但每一张桌椅都放置得整整齐齐,桌面上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任何物品。仔细打量教室布置,可以看到在教室门口的班级文化园地里,醒目地张贴着《班级公约》:“长时间离开座位时,把椅子轻轻放到桌子底下;我的小手每天都是白白净净的;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看来孩子们不只是说得出来,还能做得到位。

在校园中营造的这种种文化情境,让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一些班级的黑板报中,可以看到有一个“晒晒我的变化”栏目。里面是学生在家里洗碗、拖地和给妈妈洗脚的照片及文字介绍。“这个栏目一周更新一次,班上每一名在养成教育方面有进步的孩子,都有机会展出自己的优良表现。”刘在平倡导的这种“人人讲养成、盼养成、竞养成”的做法,营造出了你追我赶的养成教育良好氛围。

活动养成:增强养成教育的趣味

叶圣陶先生主张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避免犯两个错误:一是把孩子当成空瓶子一样往里面塞东西;另一个是不注重孩子的趣味性教育,使教学成为空乏无味的教育。基于这种认识,刘在平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教育必须要有“趣味”。

2010年3月,一位平时兢兢业业的班主任来到校长室气鼓鼓地说:“校长,这个班我不带了。学生一点不听话!家长也不配合!”见他手里抱着一叠资料,刘在平顺手拿过来一看,发现这位老师真是用心良苦:这个守则,那个规矩,足足有一百多条,还有班上每一位孩子详细的扣分记录。

“班上的孩子習惯差,上课铃声响了不静息,课间休息追逐打闹,碰到老师也不问好……我绞尽脑汁地想出了很多班规,让他们一条条背下来,严格执行考核。结果呢,他们很多都背不出来,即便背出来了也做不到,家长还说背这些没什么用,真是把我气死了!”说着,这位老师的眼眶竟有点红了。

“我理解你的良苦用心,但我不赞同你的做法。首先,你想想,你教的只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能背诵多少?这就难怪家长有抵触情绪了。第二,习惯的养成是背出来的吗?为什么不转换一个角度,从儿童的视角,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做养成教育呢?”

平复了这位老师的心绪后,刘在平自己也陷入了深思之中:养成教育该以怎样的形式开展,才能让孩子们乐于接受呢?几天后,中央下发的一份文件让他眼前一亮:这是一份有关童谣征集和推广的活动文件。刘在平当时就想,为何不把那些冰冷、刻板的班规,改编成孩子们喜欢的童谣,在传唱和表演中进行呢?这样想着,他立即找来了德育副校长,商量讨论后,初步拟定了活动方案。不久, “诵儿歌、促养成”趣味养成活动正式在一年级开始试点。

活动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把学生上学、升旗、课堂、课间、排队、两操、午餐、放学这些校园日常学习生活细节,创编成儿歌、三字经、快板、童谣、情景剧、拍手歌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每学年的上学期以竞赛形式开展。为保证活动质量,刘校长亲自带队参与评选,还邀请部分家长代表一起观摩。

“琅琅儿歌,谦谦君子。文明滋养,温润如玉。养好小习惯,成就大未来!心有大世界,明天更精彩!”活动中,孩子们精神抖擞、字正腔圆地诵读和表演着《上学歌》《升旗歌》《卫生歌》等文明礼仪儿歌。他们队列编排形式多样,诵读设计新颖别致,表情动作绘声绘色,让大家赞不绝口。刘在平看着很欣慰:这一首首活泼欢快的童谣,配上灵动曼妙的动作,不正编织着孩子们纯真的梦想,也播种着文明习惯的种子吗?

“没想到养成教育还能用这样亲近儿童的方式来体现。”一位家长在观摩后更是不胜感慨地说。“小小儿歌唱一唱,良好习惯趣味养。孩子们喜欢,效果也不错。”在看到学生们精彩的发挥后,一年级二班的瞿冬梅老师也不无欣喜地说。

课程养成:筑实养成教育的阵地

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其第一阵地毫无疑问在课堂,因此通过课程进行养成教育是完全可行的。事实上,杜威早就说过:“知识为行为之重要标准,不能养成知识, 即是不能养成道德 。”在杜威这里,知识与道德合二为一, 德育与教学的区分被消除,课程育德达到了至髙境界。

2013年11月,弹子石小学所在的南岸区教委启动了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这给了刘在平新的启示:“我们的养成教育,可不可以通过课程来做呢?”刘校长的话,给学校德育队伍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2014年9月,弹子石小学特色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养石成玉成长护照》应运而生。这是一门在1-6年级开设的,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核心,以趣味养成为重点,以培养品德高尚、才智卓越、气质儒雅的谦谦君子为目的的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它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从礼仪、生活、学习、健康、交友、安全等六方面,把养成教育细化为可操作的108条好习惯培养体系,通过琅琅上口的三字经、鲜活有趣的闯关游戏、栩栩如生的成长树设计,以及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和照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呈现,化枯燥说教为趣味闯关,化刻板命令为游戏互动,化记背要求为诵读儿歌,将小学生养成教育系统化和趣味化,让孩子们主动接受,自主养成,大大增强了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一次养成教育课程建设总结会上,刘校长给班主任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我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说孩子今天晚饭后居然主动要去洗碗,让她欣喜不已,一問之下才知原来孩子是因为很想过《成长护照》中‘家务事 我能担这一关。”

因为孩子们都喜欢游戏闯关,因此《成长护照》的108个好习惯闯关编排,让家长们都觉得非常好,创意十足。对此,四年级七班班主任刘老师也深有感触地说:“是啊,以前都觉得养成教育就是个筐,一会装东,一会装西,今天讲,明天又忘了,以至我们班主任常常把嘴巴都讲干了,收效却甚微。《成长护照》对养成教育进行体系化建构,游戏闯关式培养,效果之好,可谓刷新了我们老师们的教育观。”

由于收效显著,2019年9月,以《养石成玉成长护照》为蓝本的校本课题“小学立德树人的趣味实践”在教育部成功立项,被确定为全国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第四批课题。

“‘成长护照是我们推进课程德育的大胆尝试,其主要价值是将养成教育体系化和趣味化,使德育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思辨能力。”谈及通过校本课程推进养成教育的实践效果,刘在平颇为欣慰。

家校共育:延伸养成教育的时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们的养成教育,如果只是学校单方面付出努力,就可能出现‘5+2=0的后果。所以,家长的配合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怎样和家长共同做好养成教育工作?刘在平的秘诀是落实好“四个一”:

一份家校协议:在弹子石小学每年的一年级新生首次家长会上,班主任和家长代表都会公开宣读一份涉及学生安全、健康和习惯养成的协议书,并现场签订。“我们一开始就要给新生家长一种仪式感,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养成教育方面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在刘在平看来,这是推进养成教育家校合作的第一步。

一个家长开放日:对每学年的家长开放日,刘在平都极为重视。为了尽可能发挥开放日的应有功效,他精心设计了四个有关养成教育的项目:一是“养石成玉”书画展;二是观摩“小石头的一天”记录片;三是“养成课堂”观察;四是养成教育专题讲座。

在“养石成玉”书画展厅,家长们看着一幅幅翰墨飘香的书画作品和整洁规范的作业作品,不由得感叹:“原来弹子石小学荣获重庆市书法实验学校的荣誉,就是靠孩子们日常的一笔一画来达到的。”

在观摩“小石头的一天”记录片时,大屏幕上播放着孩子们在弹小校园一天学习生活的缩影:进校、早读、上课、课间操、课间休息、午餐、大扫除、放学等,镜头中穿插着学生忙碌而快乐的身影: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排队依次取餐、教学区域轻声慢步、“小石头图书角”静静看书……影像见证着刘校长倡导的“问好、排队、耳语、阅读”四个基本好习惯的养成,见证着学校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方面付出的努力。

当走进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时,家长们聆听着教师现场讲课,观察着孩子们“养成课堂”上课实况。上课前,教师向家长发放了“养成课堂”观测表,主要观测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如课堂上眼睛是否仔细看,耳朵是否仔细听,写字姿势是否遵守了“一尺一拳一寸”的细则要求,是否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是否声音洪亮等。家长根据观测表对自己孩子的课堂学习习惯打分。下课后,老师和家长共同分享课堂观察的收获。

最后,各班主任结合班情和学情,举行“家校携手,养石成玉”的养成教育专题讲座,重在教给家长如何落实本学段养成教育目标的具体方法,有时也会邀请优秀家长代表分享自己的育儿经。2018年秋,刘在平收到一封家长来信:“孩子做作业时,一会东倒西歪,一会吃零食,一会摸东西,我看着就着急。为此我吼过孩子,骂过孩子,但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书写姿势,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听了学校的讲座后,我才知道了孩子写字时要做到‘四个一,即头正身直一心写,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本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学校讲座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也受益无穷。”

一张多元评价表:“对养成教育的评估,也是我们这些年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对养成教育的评价既不是校长的专利,也不是教师的特权,而应该是由教师、学生及家长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综合评价。”在弹子石小学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册上,有一张养成教育评估页,其内容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客体”评价模式,学生由被动的受评者转换为拥有与教师、家长平等话语权的评价者,家长也从学校教育活动的边缘人物化身为养成教育的评价主体。

一个家校沟通网络:“线下我们主要抓家委会建设,线上我们主要抓班级群建设。”刘在平要求各班建立的家长委员會和班级群,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家长的榜样引领。如成立家长志愿者“大手牵小手护学岗”,和学校保安以及老师共同维持上下学秩序,为学生树立了遵守规则、家校共育的榜样。二是温馨的亲子互动。在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入学仪式、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中,家长志愿者积极协助教师布置活动场所,为孩子们加油鼓劲;学校也设置了亲子项目,让家长和孩子体会到“我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三是便捷的线上沟通。全校各班都建立了自己的QQ群、微信群或钉钉群,老师通过线上班会和周五德育小结,向家长汇报孩子们的学习和养成教育情况;家长也把孩子在家里的习惯养成经验向大家分享。

刘在平的这些举措,让家长看到了学校为养成教育做出的努力,赢得了家长的好评,从而暗下决心配合学校共同搞好养成教育。

“我喜欢在学校里忙着,从早到晚,这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风景。养石成玉,就是我校长生涯中最美丽的风景。”刘在平说,如果说前几年大家看到的是弹子石小学在硬件上的提升,那么现在才是学校软实力的真正崛起。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呈现出集团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师生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刘在平“养石成玉”的办学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刘在平,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校长,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西南大学硕士生指导导师、资源库专家,发表论文和著作11项,主持、主研教学教研课题15项。

猜你喜欢
弹子家长学校
我家的小金弹子树
十里灯火璀璨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