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认同教育:价值与现代转化路径

2020-11-06 05:52李萍萍倪胜利
中小学德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李萍萍 倪胜利

摘要 国家认同教育是关于认同的价值观教育,其落脚点在于个体基于历史与现状对国家的文化与价值判断、存在形态与发展道路的情感态度;文以载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当今核心价值理念的精神家园,将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到国家认同教育,不仅能为其提供文化资源和智慧资源,更关乎国家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民族的未来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认同教育的现代转化路径包括:形成关联学生生命成长与生活经历的知行合一教育;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校课堂;构建国家引领、家校共育、社会协同的认同教育共同体。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国家认同教育;价值;现代转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10-00-04

立国之本,就在文化之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国家认同教育在文化多样性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已然成为关联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命题。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地球村”使得人與人、国与国之间彼此依赖的现实状况不断深化,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现代教育发展大势中,难免淡化国家身份认同而过于强调培育适应国际大舞台的世界型人才,然而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言,“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离开国家认同教育来谈现代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立人之本需要在人文精神的建构和人的本质丰富性的提升中有效关联正确的国家认同观,因此今天谈优秀文化融入国家认同价值实质是民族精神命脉的重振,能进一步促进转型时代个人与国家的协同共进。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在关系

(一)国家认同教育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

文以载道,选择合适的“文”来化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由于新的文化载体互联网的出现,人类文化似乎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混沌期,教育中究竟应融合哪些文化显得重要且迫切。从存在主义视角看,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内在地包含着繁衍个体文化生命、延续国家文明的文化基因,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浓缩着先哲智慧的精华,凝聚了中华文明的成果,为开创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式发展道路提供了内在动力之源。因而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宝贵的文明财富,更是一种价值判断,这种判断与属于价值观教育的国家认同教育“同归而殊途”,可以成为连接个体认知发展与国家认同教育之间的纽带,能在认同与内化过程中给予个体身份定位与价值选择以坚定的文化支撑。

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与关于“国家认同”的价值观之间有着“源”和“流”的关系。理解国家认同教育有两个方面,“一是以爱国为基础,二是以国家社会的完善为指向”[1],这就要求国民认同教育目标指向为个体形成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建设国家的主人翁意识。作为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谱写了大量饱含家国情怀的内容,是培育个体国家归属感与建构其国家身份认同的思想文化源泉。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家园,那国学经典就是凝练这些价值理念的文化之根,如北宋理学家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那些为中华文明进程做出伟大贡献的“绝学”给万世“太平”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国家认同涉及到“国家对于其成员作为良好公民的素养期待”,以及“个体对一个国家积极的认可和接纳”[2],这种认可和接纳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加深,是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维一体综合作用的结果。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价值认知和文化价值接纳程度,以民族精神传承强化公民的国家认同”[3]。今天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认同教育正与传统文化的教育意蕴一脉相承,这种关联是在理解中华文脉和道统,重返经典,复兴文化,提升人的本质,贯通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文化根基之间的源远流长。

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是个人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文化媒介。文化认同归根结底是价值认同,人文化成,正是在文化连续性的体验和感知中,个体进一步加深其历史感与文化认同感,中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既有着文脉和道统的内在支撑作用,也离不开各族人民传承弘扬。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却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担当着肯定国家身份和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媒介功能,在融汇民族精神、心理、情感、道德及价值观中凝聚中国力量,它的活力尽现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中,寓国家认同教育于无形。纵观中华文明历史,文化是和合之力,以生生之德促进理解与合作,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是无形之力,具有潜移默化、不为而成之功;文化是绵延之力,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文化是生产之力,直接生产并再生产着思想、知识、智慧,是人类社会得以前进和发展的巨大精神母体。文化之根越强大,由之孕育的人类也越强大;文化之根越深远,它的未来也越长久;文化之根越丰富,就越具有再生产的力量。概言之,文化是一个民族之未来的全部依据所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认同教育才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当代教育。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认同教育提供内容来源和解释依据

以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比照国家认同教育传达的国家发展理念。《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圣贤“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种仁爱、简朴、退让不仅与“先天下而后己”“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基于同样的价值观,也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角度同今天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观前后呼应;再看中华民族的“天下大同”观,反观今天的“小康社会”“中国梦”提法,在《礼记·礼运》中亦是有迹可循,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思想结晶的现代转化。

用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修身之道”理解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个体社会建构。古往今来的教育均离不开“立德修身”之径,传统文化中关于君子论述及个人修身之道的内容能为今天国家认同教育提供有益借鉴。《大学》开篇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个阶段的枢纽,“内修”是“独善其身”;“外治”是“兼善天下”,关怀天下是由内及外的担当所在,“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下》),把安身立命之本,奠立在这个层次递进的阶梯之上。直到今天,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性,还内在地蕴含着这些品质。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情感、价值观,就是按照这样的路径被型塑的。

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礼乐之教”思考今天思想政治课蕴含的国家认同教育。“乐由中出,礼自外作”,“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由此,圣人治天下,言必称礼乐。子夏对文侯问中提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古人得出结论“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传统礼乐之教内含家国观引导,今天的思政课亦是通过直接的课程建设落实国家认同教育,因此当充分利用思政课,有效发挥其在传达国家政治观点、塑造个体思想道德上的重要作用,为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值得在国家认同教育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和观念,《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再如民本思想,《淮南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等。因此,学校在国家认同教育实施中要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占比,使每个人都能以足够的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崇高价值追求,从而在文化基因传承的过程中形成深度的国家认同。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价值

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和文化魅力”方面的独特意义。[4]“继往”才能“开来”,转型时代立足未来社会与世界舞台,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构建和谐的国家认同教育生态的文化资本和智慧源泉。

(一)牢固树立道路自信

当代国家认同教育首要关联的即国家发展道路和方向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中探索出了今天我们所走的不同于任何国家发展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特色”植根本土历史文化,并最终形成了支撑中国道路选择的价值体系。中国道路的发展凝聚着中国特色,而特色重点体现在“传承、发展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5]。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就是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方法上集中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是延续中华文明与培养国家认同共同体的重要步骤;从内容上显示出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表现形式的借鉴与吸收,在古今对话中为构建国家认同教育话语体系提供参考。

(二)重塑文化自信

在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中华文化的积极性与热情有着关键作用,因而国家认同教育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从国家层面来说,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对国家命运和未来走向具有根本意义,直接关系到个体对国家的认同与信任以及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和责任担当。文化自信来自文化的自觉,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朝着目标前进”[6],这就要求中国人民对国家历史文化发展有正确认识且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层次上,发展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认同教育并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是最重要的途径,这是“个体与国家相互成就的共生过程”[7],对确立文化自信、弘扬文化精神、发挥文化力量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助推中华民族发展力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和生活经验凝结的硕果,展示出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独树一帜,无论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当代社会的政治治理、精神文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教育的深层次融合能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发展的内驱力,使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向未来社会与走进国际舞台。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认同教育,落脚点在国家认同教育,这种认同教育不仅会影响个体认知建构过程,也包括政治价值观、民族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等在内的价值选择,传承了有着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基础的国家认同基因,还会激发出中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和大无畏精神,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认同教育的现代转化路径

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关键在于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到其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现代转化路径。在关照现实、面向未来的国家认同教育探索中,针对传统文化与认同教育的双重特点,融入路径主要包括:形成关联学生生命成长与生活经历的知行合一国家认同教育;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校课堂;构建国家引领、社会协同、家校共育的认同教育共同体。

(一)知行合一:加强学生生命成长与生活经历的有效关联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强化个体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这种价值发挥不仅需要对学生思想意识层面进行积极干预,更需要从实践层面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与生活经历,“教、学、做”合一,实施思想引领与实践落实双向互动的知行合一教育。国家认同作为价值判断将伴随学生生命成长全过程,体现在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来看,这种国家认同感既符合“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也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前瞻性引导。在这个基础上优秀传统文化恰是助力个体国家归属感、创造性推动自我实现的润滑剂,因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实乃水到渠成。所以,在实践中不能只停留在文化基因传承的教育表层,应从内容到形式上关联学生生命和生活,使有关学生全面发展、国家认同教育实施与优秀传统文化承袭的内容,在学生生命和生活中产生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以更加全面的方式丰富学生国家认同的认知建构和行为规范,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认同教育。

(二)融会贯通:加强学校课程与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关联

国家认同教育应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这一载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课程之间的有效关联。其一,从课程开发上,顺应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着眼学生人文素养和内心境界提升,融合区域历史文化,适当加大学校传统文化课程比例,形成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风尚。其二,课程内容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亘古及今,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认同教育意涵,将国学经典中为人处事的思想精髓创造性转化为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基础。其三,课程实施关键从教学上着手,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握教育性教学原则,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利用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以国家认同教育为主题、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作文比赛、演讲、辩论等系列活动,进行教学成果线上、线下展示,努力构造可模仿、可推广的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模式。

(三)协同共育:加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有效关联

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需要各主体合力共育,形成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发力的认同教育新格局。从国家来看,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必要增强对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視程度,领导教育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健全的认同教育体系。社会要大力倡导有关国家认同的价值观念,营造国家认同氛围,强化个人与国家间的纽带,使每个公民自觉形成国家认同感。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既应通过(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国家认同教育课程直接影响学生成长,也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利用宣传标语、广播等加大国家认同教育宣传,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行“不言之教”,为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家庭教育则要主动融入国家认同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要做好表率,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坚定对自己国家的信任,真正将国家认同种子播种在孩子心中。

参考文献:

[1]刘铁芳.国家认同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J].探索与争鸣,2018:120.

[2]武秀霞.国家认同教育:意蕴与实践——基于关系视角的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 2020:150.

[3]闫闯.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J].现代教育科学,2017:11.

[4][5]刘志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南——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理论学刊,2017(5):34-35.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7]李臣之,纪海吉.公共危机事件融入国家认同教育:价值与路径[J].中小学德育, 2020:1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给”的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