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2020-11-06 05:56黄璇李如祥邱江红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10期

黄璇 李如祥 邱江红

摘要:目的 观察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注射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临床疗效。方法 将顽固性面肌痉挛42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2例运用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局部注射配合电针治疗进行治疗,对照组20例运用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治疗。2组均分别在治疗后12 d、3月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复发率18.1%,对照组总有效率75%,复发率75%,2组疗效及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局部注射配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电针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

中图分类号:R7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0-0028-04

面肌痉挛是神经科、中医康复科的一种常见病,是由不自主阵发性面部肌肉抽动为表现的病症。临床多见于女性患者,诱发因素与精神紧张、疲劳有关。其起病多从眼轮匝肌部位开始慢慢发病,后逐渐蔓延到整个面部。主要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这种机械性压迫能把神经纤维挤压在一起,使其髓鞘脱失,导致神经轴突间的动作电流的短路现象。属中医学“筋惕肉”等病范畴,《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夫眼动,口唇动,偏?,皆风邪入络”。大多数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且易复发,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多次治疗无效,形成顽固性面肌痉挛。有学者将经过系统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明显改善及反复发作2次以上者,称为顽固性面肌痉挛。目前对于顽固性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案。笔者自 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运用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局部注射配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禄丰县人民医院 2017年6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42例顽固性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单盲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2例。其中男11例,女31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4岁;病程均在半年以上。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神经外科学》诊断标准[1]。(1)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扩散至面颊肌、口轮匝肌,严重的眼裂变小,口角歪斜,病程超过6个月;(2)抽搐程度不同,可因劳累、精神紧张及激动等因素加剧,入睡则抽搐停止;;(3)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1.3 纳入标准 符合“頑固性面肌痉挛”诊断;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扩散至面颊肌、口轮匝肌,严重的眼裂变小,口角歪斜,病程超过6个月;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其他恶性疾病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标准化录像评估面部不同区域肌肉的兴奋性及痉挛状态。包括皱额,皱眉,闭眼,耸鼻,撅嘴,鼓腮,示齿等。(1)药物为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注射液(BTX-A S201号)(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70037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用1 mL胰岛素注射器抽取配制好的BTX-A液(使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 U/mL),于眼轮匝肌、上下睑外眦部、内外侧、面颊部鼻旁肌、口角及下唇等点,每点注射0.05~0.1 mL。注射时避开血管,注射完毕及时压迫防止药物渗漏或出血。注射前常规准备肾上腺素,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及时抢救。(2)取患侧攒竹、上迎香、巨髎、颧髎、地仓、颊车、下关、翳风等穴,毛刺[2]、浅刺,挂针于皮下,刺于皮部;健侧下关、颊车、地仓、太阳等穴,针刺0.3~0.5寸,采用捻转补法;体针取双侧合谷、足三里、太冲、内庭,其中合谷、内庭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太冲用平补平泻法。隔日一次,6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5.2 对照组 单纯局部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注射。

1.6 疗效标准 根据面肌痉挛强度及有无功能障碍评价Cohen分级(见表1)。0级:无痉挛;Ⅰ级:遇外部刺激可引起轻度痉挛;Ⅱ级:无功能障碍,可见轻度颤动;Ⅲ级:有轻度功能障碍,有明显痉挛;Ⅳ级:有中重度功能障碍和严重痉挛,影响工作和学习。治愈:治疗1个疗程后Cohen分级降至0级;好转:Cohen分级较治疗前降低2级但未达0级或Cohen分级较治疗前降低1级;未愈: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后1月、3月、6月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见表3。

3 讨论

顽固性面肌痉挛是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的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阵发性、不规律和快速的面肌抽动,最初常从眼周起病,逐渐蔓延至脸颊和口周,并向颏肌、额肌、颈阔肌扩展。在疲劳、精神紧张时症状加重,部分患者睡眠不佳时也可能发生。目前,许多专家认为该病病因为桥小脑角部位的面部神经根受到了血管压迫,从而发生病变,导致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冲动发生短路[3]。临床上常使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HFS[4],然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术后有颅内感染、面神经麻痹、共济失调、听力丧失或严重下降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5-6]。顽固性面肌痉挛患者大多病程较长,而且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对患者社交、情绪及工作生活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探索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BTX-A属高分子蛋白神经毒素之一,是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局部多点注射后可通过特异性切割位于突触前膜上的一种介导突触前膜和囊泡定位、融合的必需蛋白,抑制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引起肌肉松弛发挥治疗作用。大部分毒素结合于突触前膜受体上,极小部分毒素经血液循环后被消除。但是BTX-A药物有效期为3~6个月,HFS易复发。故笔者治疗本病时运用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局部注射配合电针治疗进行治疗可有效预防此病复发。

本病属中医学“筋惕肉”范畴,多因风寒之邪侵入筋脉,阻滞气血运行;或兼之人体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筋脉肌肉失于濡养;亦有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等内外因素而发病[7]。虽然在历代文献的论述该病的病因颇多,但病位多责之于络脈,《备急千金要方》云:“夫眼动,口唇偏,皆风邪入络。”该类疾病无论风、寒在外,或者肝、脾亏虚都是其次的,其共性病机是络脉不通。而现代诸多医家也认为“络病”在现代学范畴是以神经、血管病变为主的疾病,其表现为疼痛、麻木、痉挛、局部皮肤色泽变化和病程较长等特点[8]。可见,络病范畴下的筋惕肉,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受到血管压迫的观点其实有相似之处。因此,治疗以通络为用,同时配以调理气血、息风止痉为主。所取穴位均位于头面部,头部乃诸阳之会,尤以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风邪易犯阳经,故治疗当取面部阳明经穴为主(地仓、颊车、下关、合谷、足三里内庭);面神经出于耳后,故配合手足少阳经穴(翳风);《四总穴歌》云:“面口合谷收”,合谷穴为治疗头面部各种疾病的要穴;太冲穴为肝经的输穴、原穴,针刺之有息风止痉、养血柔肝之功效;合谷配合太冲又名四关穴,其作用醒脑开窍,镇心安神,行气解郁,治疗杂症常用此四关穴;脾主肉,筋肉拘挛可用足三里;攒竹太阳、颧髎、上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巨髎为面部局部取穴,有活血通络,祛风止痉之功。患侧浅刺、毛刺是为了避免过度刺激加重痉挛,健侧运用手法是引用《内经》的缪刺之法。

本病在络脉,浅刺“取于皮气而调卫气阳气”,与深刺“取经气而调营气阴气”不同,故刺法宜浅刺[9]。浅刺可以调节卫气,达到祛风通络的效果;而留针的目的在于候气或者调气,是在中医理论“静而久留”的指导下,力求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脉络通达,气血调和[10]。现代研究表明,浅刺法通过刺激末梢神经,引起轴突反应和节段反射,有扩张血管,增强毛细血管渗透力,改善供血,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11]。由于面肌痉挛病位较浅,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而调其虚实也,故采用毛刺法治疗。

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面肌痉挛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说明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局部注射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效果显著,并且安全、高效、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对患者情志上的调理。面肌痉挛经久不愈的患者可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在治疗时,除针灸治疗外,要尽可能的与患者沟通,告知注意事项,如忌用眼过度,避免受凉、劳累、饮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使其了解自己的病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李世亭,王旭辉.面肌痉挛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6):481-484.

[2]曾奕.毛刺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2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2):63.

[3]于炎冰.显微血管减压术与面肌痉挛[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12(9):385-386.

[4]李世亭,王旭辉.面肌痉挛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6):481-484.

[5]左焕琮,陈国强,袁越,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20年回顾[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11):684-687.

[6]袁越,王岩,张思迅,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4,17(4):204-205.

[7]王振林,陈日华.针刺激发点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18例[J].光明中医,2011,25(11):2073-2074.

[8]周水平,仝小林,徐远.络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特点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2,20(6):724-726.

[9]高学军,刘克军.针刺辅以揿针治疗面肌痉挛33例[J].中国针灸,2006,26(9):628.

[10]葛丽丽,王炜,杨佩秋.揿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8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8):1198.

[11]贾翠霞,丁庆余.毛刺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7):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