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丙菊 朱秀兰
独木不成林,但独句可成段。一个段落常常由N个句子组成。可为了表达需要,独句也可成段。好的独句段往往比冗长的段落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开合简洁,互相照应。为了强调某种情感或主题,作者把经典语句从中抽取出来,放在醒目的首尾处,使之遥相呼应,首尾圆合。如《珍珠鸟》一文开篇:“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样成对的独句段,其表意能量丝毫不亚于长段落。开篇“真好”言简意赅地铺垫了作者对珍珠鸟的深情厚谊,也为后来的“信赖”埋下伏笔;文末独句段快速为文章挽了个结,爽快地回答了为什么“真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言尽意远,余音袅袅。独句结尾比复句结尾更能创造出想象的空间,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广阔舞台。鲁迅先生最擅長独句结尾,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的文末:“活该。”正当读者根据神话传说《白蛇传》等媒介对法海权威的象征——雷峰塔倒掉后评头论足、喋喋不休时,鲁迅断然一句“活该”,犹如快刀斩乱麻,给封建卫道士——法海最有力的一击。再如《孔乙己》一文的文末:“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胜过千言。“大约”“的确”点缀其间,熠熠夺目,对孔乙己的下落任由读者驰骋想象。
三、直抒胸臆,声情并茂。说明性文章中,抒情议论性文字少而精,这样才能既体现文体特征,又彰显作者意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写道:“罗布泊消失了。”“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文中生动的描写使罗布泊的今昔画面形成对照,自然而然地得出这一掷地有声的结论,像一把尖刀直刺读者心窝。
四、点到为止,举一反三。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穷尽江山美景、名胜古迹。《苏州园林》的篇末:“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作者再不惜笔墨写上十处八处,也并不过分。但这样无休止地写下去,读者并不见得喜欢。于是,作者便集中笔力,以点带面。既给自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个合理的说法,又能引导读者展望“山外青山楼外楼”,由看得到的联想到看不到的,由看不到的联想到想得到的。
五、特别强调,铿锵有力。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最末两段——第一段:“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第二段:“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按常规完全可以合二为一,但作者将第一句话作为倒数第二段,有力揭露了英法联军卑劣的强盗行径,简明总结上文;将第二句话作为末段,强烈表达了对巴特勒上尉欲盖弥彰、心怀叵测、别有用心的愤慨和讽刺。若拉长两处文字,揭露和讽刺力度将大大减弱。
六、珠联璧合,严丝合缝。上下文衔接的过渡段宜短不宜长,作者应该省去可有可无的废话,让文段连接紧密,使文章结构紧凑无隙。如《芦花荡》中的“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三句话均为老英雄所言,文章省去了“老头子说”,让三个“不怕”引导的单句独立成段,以连接上文,开启下文,既塑造了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人物形象,又连接起散乱的情节,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七、精华浓缩,喷薄而出。如《海燕》一文的末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文章前面,浓墨重彩地勾勒出海燕不同于海鸥、海鸭、企鹅等的特征,激情满怀地讴歌海燕所象征的英勇善战、不惧风暴的高大形象。最后,将前面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浓缩成一句富有鼓动性、号召性的语句。这样的结尾,似有雷霆万钧之力,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