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友春
(作者单位:湖北省宣恩县委组织部)
初秋时节,行走在宣恩县珠山镇甘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鳞次栉比、如诗如画,三三两两的安置居民漫步于小区,闲适惬意。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头号战役”和“标志性工程”推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以党建统领服务、以服务凝聚人心的“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提升易迁安置点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安置点小区成立党小组,把易地搬迁党员纳入管理序列,拉近了党员和群众的关系。”9月8日,高罗镇黄家河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党小组组长潘存林说。
今年以来,宣恩县抢抓基层党建“整县推进”机遇,以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组织建设,在摸清党员底数基础上,成立党小组、建立党员之家,针对无党员的安置点,统一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做好党员纳新工作,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无盲点。
在此基础上,该县创新性开展“政策赶集”“干部家访”等活动,建立乡镇领导班子联系安置点工作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到安置点小区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民营企业招聘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无职党员参与安置小区管理,统筹设立政策宣传岗、致富带头岗、文明监督岗、纠纷化解岗、民意收集岗、群众服务岗,切实为服务群众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畅通党员服务群众渠道。“除了调解矛盾纠纷、提供就业服务外,党员干部还要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参与新家园建设,通过组建舞蹈队、连厢队开展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小区文化,增强群众归属感和认同感。”宣恩县椒园镇党委组织委员熊峰介绍说。
迈进群众的门槛易,走进群众的心坎难。把搬迁群众的需求了解清、解决好,架起服务“连心桥”,是破解易迁安置点社区治理难题的关键。
宣恩县积极探索“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新模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安置点社区管理员,推进社区管理规范化、长效化。椒园镇蔡家坳安置小区创新设立“四点半微学堂”,机关党员干部、社区管理员为学龄儿童免费辅导作业、义务保障安全,解决安置小区学生监管的“尴尬时间”问题;高罗镇黄家河村安置点社区探索建立“两长四员”制度(“两长”即党小组长、楼栋长,“四员”即环境监督员、政策宣讲员、文明创建员和网格信息员)和“三会两队一中心”制度(“三会”即“和事佬”协会、红白理事会和老年协会,“两队”即治安巡逻队和文艺宣传队,“一中心”即就业咨询培训中心),营造和谐社区氛围。
安置社区“庆端午”
孩子们在安置社区做游戏
此外,该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在探索建立联合党组织、产业党组织的基础上,探索易迁安置点社区“1+6”建设模式,即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就业创业空间、一个标准化卫生室、一个文化广场、一个便民超市、一户一块菜地,同时引导和鼓励有能力、能带富的党员和产业能人担任楼栋长,鼓励支持易迁户中有经营能力的群众开设便民服务超市,并提供5至10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及贴息,调动贫困户创业增收的积极性。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根本。
宣恩县从解决易迁群众“小问题”入手,利用存量闲置土地、流转置换土地等为易迁户规划菜地,帮助搬迁群众实现日常生活自给。
积极推进文化广场建设,让来自不同区域的群众在交流中拉近距离。“小区成立了舞蹈队,我每天都准时到广场跳舞。”高罗镇黄家河村搬迁户周代福高兴地说。
该县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培育计划,逐户制定产业发展计划,通过产权入股、园区务工、经商开店、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确保每户有1个以上增收致富项目。同时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就业咨询培训、创业孵化服务工作,拓宽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渠道,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到贫困户密集的安置点社区开展专场招聘,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大力推进易地扶贫安置点社区微工厂建设,对搬迁贫困户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进行岗前技能培训,让搬迁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该县共规划安置点就业创业空间32个,为37个安置点社区配套茶叶、白柚等产业,建成“扶贫微工厂”12个,解决搬迁户就业750人,月收入均在1500元以上。
“强化党的领导核心,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最根本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搬迁群众在参与中享受社会治理福利,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宣恩县委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