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靖 望艳 向世兵
(作者单位: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宗局)
在北纬30度的武陵山腹地,镶嵌着一块碧绿的翡翠——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这里灵山秀水,仙境胜出,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文化资源造就了驰名中外的生态文化旅游业。域内有1个“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卓尔木桥溪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国家“4A”级景区景观价值评审,清江地质公园、清江水利风景区、清江湿地公园等进入国家级行列。近年来,长阳自治县委、县政府立足地域特色,在部署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之际,科学决策,创新模式,把“进景区”纳入创建活动范围,响亮地提出了“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打造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口号。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景区给旅游带来了巨大的联动效应。2019年,长阳累计接待游客11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7亿元,远超“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战略支柱性作用发挥明显。长阳文旅产业发展总指数在全国71个民族自治县中排名第一。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是新时代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和综合举措。创新,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生命之源。从2018年6月长阳全面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到2019年9月长阳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正是全面深度激活创新创建模式,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巨大的动能。
国家“5A”级景区清江画廊是长阳旅游的龙头,主景区东起清江隔河岩大坝倒影峡,西至清江水布垭大坝盐池温泉,涵盖沿线所有旅游资源,高峡平湖东西纵深长达100多公里。长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景区试点率先在清江画廊展开。清江画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全面推动景区内硬环境和软实力双重提升。在景区广辟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长廊,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氛围,充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并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使广大游客领略民族文化和秀美风光的同时,心中感受到大美中华、巍巍中华的情怀和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温暖,并通过游客将“中华一家亲”的理念带往四面八方。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清江画廊美誉度迅速提升,当年游客接待量与同期相比增加40%。清江画廊的成功示范带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县几十家景区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既树立了长阳大旅游的良好形象,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长阳游客人数和综合收入增幅位居宜昌市前列。
长阳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当年贺龙元帅曾在麻池领导革命,建立了湘鄂边区革命根据地。在创建活动中,长阳把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内容,先后对麻池苏维埃革命遗址、资丘七十七烈士纪念馆(碑)等进行集中修葺,并多批次组织全县各级各部门干部职工和各族群众到这些红色基地参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种身临其境、现场体验式教育的全过程更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他们团结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情壮志。
在用好用活“景”的同时,适时造“景”。长阳打造了从白氏坪高速出口至清江画廊、沿头溪流域、丹水新区宜长快速通道3条百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宣传廊道景观,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定自觉维护全县的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了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凝聚发展力量,精选了29名“民族骄子”,在廪君大道打造了“民族骄子”宣传长廊,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汇聚了强大的正能量。一系列人文“风景线”的打造激励各民族人民踊跃投身于时代的洪流,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清江画廊景区民族文化表演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终极目的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长阳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景区发展的血脉和骨架,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特色,以“景”为依托,高标准做好“全景规划”,大力实施“旅游+”“+旅游”。除了在各景区植入民族文化元素,清江画廊景区“夫妻赶年货”、清江方山景区“万人年猪宴”等以“景”量身打造的营销活动已成为长阳“文化+旅游+农业”的典范;积极引导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康养、商业旅游、城市旅游等,促进旅游由单一产业向全产业辐射渗透;充分利用乡村美景,建设高品质民宿、休闲农庄、农家乐。鼓励由旅游景点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实施景村共建、景村共荣,为规划范围内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升贡献率达到60%以上,清江方山景区的所在地郑家榜村由一个昔日的深度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被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景”因人而美,人因“景”而富。这种富不光是腰包鼓起来了,更重要的是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之中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思想和灵魂。
长阳坚持创新创建活动模式,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建活动进景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创新创建活动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民生福祉大增强、各民族群众幸福指数大提升。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长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景区也暴露出一些普遍性问题:比如,景区之间不平衡,有的景区创建活动丰富多彩,效果显著,有的景区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抓细抓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创建活动中,虽然找准了各民族群众的兴奋点、共鸣点,但持续投入情感的工作做得不细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景区”之时,正是全县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围绕精准脱贫这一工作重心,各景区广泛开展“景村共建”,带动了百姓增收,但随着整县脱贫摘帽,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应该转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目前仍缺乏前瞻性规划。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景区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在实践中有如下几点思考和启示。
一是坚持分门别类、各有侧重,找准创新推进创建活动进景区的发力点。创建之初,有必要对所有景点进行全面梳理,规范好必备的内容和程序,比如统一时间升国旗,在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核心和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内容统一的标语标识等,然后根据创建工作的需要对景点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自然风光类、人文资源类、综合类景区等,有侧重地注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内容。自然风光类景区要让游客欣赏每一处美景的同时,还能让他们产生心灵的愉悦,继而生发爱我中华的情怀;人文类景区要有意识地以特定的历史、英雄人物为引导,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在有宗教活动场所的景区,要以自然、亲和的形式,灵活恰当地将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容植入宗教活动场所中。统一规范的“动作”使创建活动形成强大的合力,分门别类地让创建活动的发力点更精准。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思想的启迪使各族人民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中。
二是坚持化解矛盾、以心换心,找准创新推进创建活动进景区的根本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消除民族问题的土壤,要切实加大对影响民族团结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严格落实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景区管理人员要针对景区周边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台账,关注问题的苗头和源头;要积极维护游客的合法利益,以真挚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置身中华大家庭的温暖;对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其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政府部门要协助景区妥善处理。比如涉及流域治理、交通设施等大手笔投资的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对相对贫困地区予以倾斜,制定长远规划,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宜年年“撒胡椒面”,否则治标不治本,浪费财力物力,要逐步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清江画廊游客中心
三是坚持紧扣中心、超前规划,找准创新推进创建活动进景区的关键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必须紧扣时代脉搏,要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随时调整活动的重点,与发展需要同步。要在进一步巩固“一村一品”“一景一特”的基础上,对景区建设发展进行深度梳理和前瞻性布局,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力求域内特色综合产业的附加值有新的提升;采用科普、技培、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培育科技型和智慧型农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直播带货、电商销售、建立星级销售联盟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增强景区农民持久增收的能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景区与文明创建、繁荣乡村文化等有机结合,致力提升乡村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在提高景区农民精神品位的同时,对传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加以延伸,更多地关注游客精神层面的需求,以文明为先导,以团结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让八方游客领略自然美景、体验文明之风、升腾中华豪情。
四是坚持处处是“景”、一景到底,找准创新推进创建活动进景区的切入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正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需要在鲜活的生活中不断创造与增值。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切实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比如每一幅宣传标语位置的设定、每一处展板展牌内容的设置等,都要倾注情感,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族群众的关注和兴趣;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学校、企业、村(社区)、宗教活动场所等变成打磨民族团结进步“美景”的过程;善用美景,巧妙布景,处处树景,在潜移默化中,润心于无声。力求所有“美景”既是烘托民族团结进步的背景,更是渲染民族团结进步的风景。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要强调前期的设计和充分准备,拒绝后期粗暴的剪辑和加工,追求在自然转接之中,让各族人民与“景”同步呼吸,体验情感,滋养心灵,塑造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