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0-11-05 03:54方桢梅汪海彬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发文气质婴儿

顾 爽,方桢梅,汪海彬

(1.屯溪示范幼儿园,安徽黄山 245000;2.安徽师范大学幼教集团金域蓝湾分园,安徽芜湖 241000;3.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

一、引言

婴儿期指的是个体0-3 岁的时期,该阶段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尤其是该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质量对个体幼儿期、童年期甚至一生都具有重要且长远的影响[1]149,正如民间俗语所述“三岁看大”。可见,研究婴儿心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国家和研究者也日益关注婴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在国家层面上,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首次明确提出了“重视0-3 岁婴幼儿教育”;2019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更是明确指出“重点关注2 岁以内婴幼儿及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开展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研究者也高度关注婴儿心理,早在1978 年就开始关注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随后有关婴儿心理的研究层出不穷,涉及婴儿的认知[3]、语言[4]、情绪[5]、气质[6]、依恋[7]和智力[8]等多方面内容,尤其孟万金教授团队还研发了《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婴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依据和指导[9]。可见,我国研究者针对婴儿心理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于这些成果的梳理却还未见报道。为此,在国家高度重视婴儿心理的背景下,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概况、热点和趋势,从而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启示。

二、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以“婴儿心理”为主题(检索表达式为“SU=婴儿AND SU=心理”),时间为2018年7月1日之前,资源库选择不限,共检索到554条题录,对检索到的题录进行人工阅读,删除书评等非学术文献以及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获得有效文献424 篇,其中期刊论文402篇、硕士论文21篇、博士论文1篇。

(二)研究工具

采用由美国Drexel 大学陈超美开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7.R1版本。

三、结果

(一)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概况分析

1.年代分布

从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年分布来看(见图1),有关婴儿心理的研究最早始于1978,并大体呈现阶梯式上升的趋势,在历史上呈现三个高峰,一是1997 年的17 篇、二是2013 和2019 年的历史最高峰,年发表论文29篇。从年代分布来看(见图2),70年代年发文量为4篇,年平均发文仅2 篇,但到了10 年代发文174 篇,年平均发文17篇,并在20年代达到历史最高峰的年平均发文21篇。可见,无论是从年发文分布,还是年代发文分布,均可以发现我国婴儿心理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图1 年发文分布

图2 年代发文分布

2.机构分布

对发文排名前十的机构进行分析发现(见图3),发文量最多为西南大学,共发文49 篇。从发文前十的机构性质来看,婴儿心理研究的机构有7所为师范类高校,占比70%。

图3 机构分布

3.作者分布

对发文作者分析发现(见图4),王争艳发文量最多,共发文19篇,随后是董琦和李红,均发文13 篇。作者可视化分析发现(见图5),我国婴儿心理形成一些核心作者合作群,其中王争艳为最大合作群,其次是董奇团队和李红团队。

图4 作者分布图

图5 作者的可视化分析

4.期刊分布

由图6可知,有关婴儿心理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心理科学》,共发文49篇,随后是《心理科学进展》和《心理发展与教育》,分别发文44篇和41篇。从期刊的性质来看,排名前十的期刊质量很高,其中包括心理学科绝大多数南大核心期刊,甚至包括学前教育专业的顶级期刊——《学前教育研究》。

图6 期刊分布

(二)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热点分析

1.关键词的词频分析

由表1和图7可知,在除去与检索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婴儿”、“儿童”、“婴儿期”和“婴幼儿”等)后,排在前5的高频关键词为:依恋(45)、气质(31)、情绪(14)、影响因素(13)和婴儿面孔(12);从中心性来看,在除去与检索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婴儿”、“儿童”、“婴儿期”和“婴幼儿”等)后,排在前5的高中心性关键词为:情绪(0.52)、依恋类型(0.29)、依恋关系(0.25)、婴儿气质(0.19)、依恋(0.09)。可见,依恋、情绪、气质等关键词的词频和中心性均靠前,这初步表明我国婴儿心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婴儿的依恋、情绪和气质等方面的研究。

表1 高频和高中心性关键词

图7 高频关键词图谱

2.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深入探明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热点,采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结果发现(见图8),聚类结果良好(S=0.86,Q=0.48),并形成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六大研究热点。

种类#0 为最大类,由27 篇文献构成,S 值为1.00,包括“婴儿”、“气质”和“面孔种族效应”等关键词,主要探讨了婴儿的气质特征[6,10]和婴儿的面孔种族效应[11-12]。

图8 热点领域图谱

种类#1 为第二类,由25 篇文献构成,S 值为0.95,包括“婴儿期”、“心理发展”、“动作”、“客体永久性”和“儿童智力”等关键词,主要探讨了婴儿认知心理发展,包括客体永久性、智力等[8,13-14]。

种类#2 为第三类,由24 篇文献构成,S 值为0.95,包括“依恋关系”、“依恋理论”、“敏感性”、“安全型依恋”、“依恋模式”和“依恋行为”等关键词,主要探讨了婴儿依恋研究[7,15-16]。

种类#3 为第四类,由23 篇文献构成,S 值为0.99,包括“婴幼儿”、“儿童心理”、“面部表情”、“成人”和“早期教育”等关键词,主要探讨了婴幼儿心理发展及对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17-19]。

种类#4 为第五类,由12 篇文献构成,S 值为0.98,包括“儿童”、“母亲敏感性”、“幼儿”、“分离焦虑”等关键词,主要探讨了母亲敏感性的作用及提升[20-21]。

种类#5 为第六类,由20 篇文献构成,S 值为1.00,包括“新生儿”、“人类”、“学习能力”和“出生后”等关键词,主要探讨了婴儿学习能力[22-23]。

(三)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趋势分析

1.凸显词分析

由图9 可知,从1978 年-2020 年我国婴儿心理研究共有5 个凸显词,其中凸显时间最长的为“儿童”和“依恋”,均为十年。依据凸显时间大体可以分成三段:第一阶段为1979-1988年,该阶段研究的关键词为儿童,主要探讨了早期儿童诸如语言、肤色、动作等的发展;第二阶段为1996-1998 年,该阶段研究的关键词为婴儿气质,主要考察了婴儿气质和气质类型的现状;第三阶段为2000-2016年,该阶段的关键词为依恋、气质和婴儿图式,主要探讨了婴儿依恋、气质的现状及婴儿图式相关研究。

图9 凸显词分析

2.时序分析

时序(timeline)图谱细化了凸显词的三阶段划分,其中第一阶段为1978-1989年,该阶段研究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探讨了早期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现状;第二阶段为1990-1999年,该阶段研究内容比较集中,主要探讨了婴儿的气质和气质类型;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该阶段研究内容比较丰富,包括依恋、依恋关系、依恋模式、母亲敏感性、敏感性和面孔种族效应等关键词,主要探讨了婴儿依恋和面孔种族效应,及母亲敏感性研究(见图10)。

图10 时序图谱

四、总结

为系统考察1978 年以来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概况、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依据以往研究方法,采用Citespace 软件对我国从1978 年-2020年四十余年间有关婴儿心理研究的424篇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如下特征。

(一)呈阶梯式上升趋势,师范院校是主要研究力量并形成多个核心作者,研究质量整体较高

为考察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概况,分别从年代、机构、作者和期刊四个分析单元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发现:在年分布方面,我国婴儿心理研究大体呈现阶梯式上升的趋势,并在历史上呈现两大高峰,分别是2013年和2019年,年发文量均为29篇;另外,从年代分布来看,发文量和年平均发文量均随着年代上升而上升。可见,婴儿心理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机构和作者分析发现,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师范院校,其中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中有7 所为师范院校,可见,师范院校是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主要力量,作者的可视化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结果。作者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婴儿心理研究形成了多个核心作者合作群,其中最大的分别为王争艳团队、董奇团队和李红团队,他们分别为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的研究者。在期刊分布方面,结果发现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几乎为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科的核心期刊,其中包括两个学科的顶级期刊——《心理学报》和《学前教育研究》,这表明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整体质量较高。综上,我国婴儿心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该领域研究随年呈现阶梯式上升的趋势,还表现为多个核心作者合作群的形成和心理学与学前教育研究核心期刊的参与。当然,研究的主要力量和核心作者主要来自师范院校研究者,未来还需吸引更多诸如早教中心等一线实践者的参与。

(二)我国婴儿心理研究包括气质、依恋等六大研究热点

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热点主要通过高频关键词和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来体现。高频关键词分析发现,在除去与检索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婴儿”、“儿童”、“婴儿期”和“婴幼儿”等)后,排在前5的高频关键词为:依恋、气质、情绪、影响因素和婴儿面孔;排在前5的高中心性关键词为:情绪、依恋类型、依恋关系、婴儿气质、依恋。可见,依恋、情绪、气质等关键词的词频和中心性均靠前,这初步表明我国婴儿心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婴儿的依恋、情绪和气质等方面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聚类结果良好(S=0.86,Q=0.48),并形成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六大研究热点:种类#0 为最大类,主要探讨了婴儿的气质特征[6,10]和婴儿的面孔种族效应[11-12];种类#1 为第二类,主要探讨了婴儿认知心理发展,包括客体永久性、智力等[8,13-14];种类#2 为第三类,主要探讨了婴儿依恋研究[7,15-16];种类#3 为第四类,主要探讨了婴幼儿心理发展及对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17-19];种类#4 为第五类,主要探讨了母亲敏感性的作用及提升[20-21];种类#5 为第六类,主要探讨了婴儿学习能力[22-23]。可见,高频关键词和聚类分析结果比较一致,依恋、气质等是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主要热点。

(三)我国婴儿心理研究发展趋势上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通过凸显词分析和时序图谱分析两个方面来体现。凸显词分析发现,我国婴儿心理研究共有5 个凸显词,并且依据凸显时间大体可以分成三段:第一阶段为1979-1988 年,该阶段研究的关键词为儿童,主要探讨了早期儿童心理研究;第二阶段为1996-1998年,该阶段研究的关键词为婴儿气质,主要考察了婴儿气质和气质类型的现状;第三阶段为2000-2016年,该阶段的关键词为依恋、气质和婴儿图式,主要探讨了婴儿依恋、气质的现状及婴儿图式相关研究;进一步的时序图谱分析细化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1978-1989年,该阶段研究数量仍不多,年平均发文量少于5篇,研究的关键词为“婴儿”、“儿童”、“婴幼儿”和“儿童心理”等[24]。可见,该阶段为初探期,研究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探讨了早期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第二阶段为1990-1999 年,该阶段研究数量持续增加,并于1997年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年均发文量达到7 篇,并且研究的关键词为“气质”等,主要探讨了婴儿的气质和气质类型。可见,该阶段为发展期,研究主题呈现深入性的特点;第三阶段为2000 年至今,该阶段研究数量出现大幅度提升,年均发文量近20 篇,并出现2013 年和2019 年两个历史最高峰。该阶段关键词较多,包括依恋、依恋关系、依恋模式、母亲敏感性、敏感性和面孔种族效应等关键词。可见,该阶段为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繁荣期,不仅研究内容丰富而且比较深入,尤其是婴儿依恋方面的研究。综上,我国婴儿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呈现重视丰富研究主题到重视内容的深入再到研究内容兼具丰富性和深入性的特点。

猜你喜欢
发文气质婴儿
艺术家婴儿推车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婴儿为何会发笑?
婴儿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