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静
(广州市海珠区瀛洲小学 广东·广州 510220)
【情景描述】
多年前的一次六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班有位成绩一般,极为懒散的孩子居然在期末考查时候默写了一篇网上文章。我得知结果后特别恼火——因为即使凭不太流畅的习作,他也不至于扣掉严重的分数。以下是我跟他事后的对话:
我: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不是吩咐过一定不能背作文吗?
他(在我一直追问下):妈妈说背更有把握。
我:你当老师们是傻瓜!
他:我想不到要写谁。单元的作文我写不出来了,你帮我改了这么多,我都想不起来了。
我无语……
【问题讨论】
这番对话无疑是一个大锤,重重地敲在了我的心坎上——的确,我们许多孩子对习作真的是“老鼠拉龟”,不懂取材,不懂组织语言。吴忠豪教授在谈及现代的语文课程改革时候也说道:“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在表达……”有些中下生只能是接受老师“红海般”的改动,但这些学生往往又是最受主科老师“欢迎”的人,他们越到期末,就越“分身不下”,同时脑子也忙碌得很!期末主科老师“猛攻”之下,他们的心理更是烦躁,越是讨厌习作。这样的恶性循环几乎出现在我每一届的毕业班中!冷静下来后,我不得不从自己的教学中找原因。
【分析、探索具体有效措施】
孙双金老师说得好:“写作对于少年儿童,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本领,更是表情达意陶冶品性、触及心灵、点燃智慧、培养创新人格、学会做人的一种锻炼。它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更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要练就这份“生活本领”,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我小结出在六年级的习作教学中要凸显以下“四化”,以帮助孩子们获得习作的愉悦,掌握这种“生活本领”。
几乎每班都有这样的经历——某些很“配合”的家长会给孩子买来作文辅导书,孩子一提笔,自然就依赖于这些书籍,写出来的东西或啼笑皆非,或不切实际。几乎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对一些中下生进行“无微不至”地批改后,一到考试,孩子往往又会写出“狗屁不通”的文章。
杂七杂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找不到要写的内容。薛法根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简单,要走向智慧。语文要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为核心,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要帮助孩子解决第一个问题——根据题目,根据自己的实际,定好写作的切入点,也就是找到六年级孩子写作的“生长点”。
例如,我们经常会让孩子写难忘的校运会。孩子们通常都会认为毫无新意。我在布置这篇日记前会先帮他们梳理——(表1:难忘的校运会)
让他们确立好自己要写的点,既有方向,又多样化,百花齐放,还有别于其它低年级的水平。
如此的思维方法还可以举一反三,推广到其它的题目,比如各类的比赛、活动。
阅读是习作的父亲。语言、结构、手法等都可以从阅读中取之用之。
(1)语言多元。打铁要靠本身硬。习作质量要高,语言表达能力就要高。每个学生由于自己的语言积累和经历不同,写作的语言必然不尽相同。会或精美,或诗意,或幽默,或朴实,但一定是有温度的。
比如:虽然同是我教出的学生,但表达却不一。我曾经到梅州大埔县茶阳中心小学上了一节“手拉手”的习作课。在全班写给梅州孩子的信中,孩子的语言表达就不一样。
冬阳高挂,大家心里都暖乎乎的,似乎已经提早结束了寒冬。我们从老师那里拿到你的名字,总觉得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瀛洲】简绮婷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烈阳。我在老师手中接到了你的名字,倍感亲切。这是个奇妙的体验,我要跨越地方的相距,用信来给你介绍一下小洲。我激动又开心,这种心情深深地刻在我心头。
——【瀛洲】简瑞晴
(2)结构多元。总、分、总(3种),自然段中采用总分结构(参照课外阅读文章《索溪峪的野》)。当然,也可以使用首尾呼应法。
我终于度过了那条吊桥!这是小学六年的旅行中我第一次成功跨越吊桥,战胜颤抖!(开头)
带着颤抖而破碎的勇气,享受这前行的路,一次的永久的难忘……(结尾)
——【瀛洲】陈佩茵《颤抖中的勇气》
(3)写作手法多元。比如动静结合法;正侧面描写;点面结合法;环境烘托法;环境反衬法;各类的表达方法融会贯通,犹如百花齐放。这些多元的手法统统源自于课内和课外大量的阅读。可模仿的文章有《灯光》《穷人》《桥》......
(1)题目——画龙点睛,眼前一亮,满心疑团。例如学生陈佩茵《颤抖中的勇气》;学生孙萱《一杯后悔的牛奶》,学生简晓晴《一碗汤的温度》……
(2)开头——简单明了,但又要比其它年级有所提升。六年级的课文里开头方式五花八门,学习起来方便自如。
开门见山。孩子们喜欢用。但如果语言平淡无奇,这种方法便淡而无味。可若用诗意十足的语言,此方法却有简单神奇的功效。
例如课外阅读文章《山中访友》: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索溪峪的“野”》:一走进张家界索溪峪,脑子里一切意念便都净化了,单单地剩下一个字:野。
并列式开头。课外文章《藏戏》的开篇运用了3个自然段,3个反问句,写出了藏戏3个显著的特点。这种手法简单易学。相同的,简短的句式并行,事物(人物)特点的表述简单而保险。
场景开头。《少年闰土》场景开头,经典、有意思,十分适合应用在描写对一个人经典形象(事件)、经典(难忘)场面的定格。说白了,就是对后面具体事件的高度提炼。这样的开头有一定的难度:景+人+事。
结果先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开头:把“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结果先通过“悼念伯父”事件呈现出来。后文才通过4个例子说明原因。这种开头方式也可以学习。例如,开篇先点出某个同学很受大家欢迎,后文才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原因。
由彼及此。《灯光》以眼前的灯光和耳听的一句“多好啊!”引发对往事的回忆。这种开头构思精巧。适合于写一些回忆性的文章。
(3)结尾。方法有很多,六年级的结尾方法应当有别于其它年级。最意味深长的要数仿照《麦哨》(四年级课外)的结尾——
带着颤抖而破碎的勇气,享受这前行的路,一次的永久的难忘……(结尾)
——【瀛洲】陈佩茵《颤抖中的勇气》
最简单的是这种悟理升华的方法——
我暑假的增城之旅就愉快的结束了,我在其中也悟出了道理。我也得学习绿化工人的每日每夜不怕辛苦,他们得到的是树的报答、感恩!长大以后我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帮助我的人。
——【瀛洲】简梓恩《增城之行》
评价有多种,可以采用生生评,师评,家长评。也可以采用细致评(画好词好句),总评。在教学中,我特别喜欢对《广州市学业评价标准》中习作评价量表做改动,教师能用,学生、家长也能一目了然。例如——平时习作评价表(“手拉手”书信)
表2:评分细则(请用ABCD表示)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平时有些孩子一看到习作就头疼,没有多大兴趣。因此,老师应费尽心思提升他们写作的欲望。允许他们在看似枯燥的誊写本上融进自己的版面设计是个不错的提议。我班有42人,其中有5、6人在写作上有困难,可他们很喜欢在本子上设计。对于他们的设计,毕竟不是美术作业,我们不必拘泥于水平和内容,只要他们感觉到有情趣即可。下图是两位后进生的设计,本人觉得他们已经有了自己写作的情趣、情思。(表4:学生习作)
真景总在奇崛处,奇崛处在哪里?奇崛处在课文里,在学习中……只要我们一直引领着孩子们在书中遨游,时而仰面吸气,时而俯首吐气,最终,孩子们会充满情趣,尽心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