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燕子矶校区 张彤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会发现孩子突然间变成了一个“易燃易爆”的小火球,有时候只是星星点点的小火苗,而有时会燃起无名大火。根据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心理学上会用“火星”来比喻他们。家长还没弄清楚状况,就误入了“火星”的大气层,被火苗撞了一下腰。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开始意识到,一个让无数家长头痛且无奈的孩子成长阶段——青春期,就这样来临了。
供图/锐景创意
前不久,我收到一封署名为“一位苦恼的妈妈”的来信,信中说:“我是一名初中生的家长,现在非常苦恼,我感觉越来越不会和孩子沟通了,也捉摸不透孩子每天在想什么!小时候的她不是这样的呀!以前她每天都会和我们聊很多,学校的事情、班级的活动、同学的交往,每天都会和我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可是现在不知道怎么了,她完全像是变了一个人。我其实对她也没有过多的要求,我也知道要尊重她的个人空间,我只是希望她别整天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要出来走走,锻炼锻炼身体。但我们家长根本没法跟她沟通,多问几句就嫌我们烦,还没说上几句扭头就走,留下一句 ‘反正说了你们也不懂’。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呀?”
其实,这就是孩子在青春期的正常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创立的正面管教法(Positive Discipline,简称PD)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有效管教孩子的方法,它帮助家长建立一种和善而坚定、平等而尊重的养育态度,通过启发、鼓励、关注解决方案等方法,来培养自律、自信、责任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孩子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良好品格。
面对“易燃易爆”的小火球,家长需要掌握一些“灭火妙招”,与孩子共同度过“暴风骤雨”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而家长则期待孩子可以走出房间,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妈妈大声地朝房间喊着:“别老待在房间里,跟你爸爸下楼走走!”孩子的回应多半是:“我不去!”听到孩子的拒绝,妈妈立刻分贝升高,并带着怒气大声陈述长时间待在房间里的坏处。再看我们的孩子会怎么做?不是默默地继续待在房间里,就是开始与妈妈展开“辩论”。可想而知,无论哪一种情况,后续都将是一场“宇宙大爆炸”。
让我们来找找这场“爆炸”的起火点。面对孩子的拒绝,家长通常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呢?“孩子的行为是针对我的!”“我是个失败且糟糕的家长!”“我为他做了那么多,他怎么可以这么做?”当家长持有这些观念时,会怎么做呢?可想而知,必然是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呢?“他要待在房间里,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此时待在房间里,应该对他很重要!”你会发现,当家长采用不同的心态去看孩子的这些行为时,家长采用的应对方式自然也就发生了改变。
供图/锐景创意
很多家长会在情急之下,用威胁的口吻对孩子说:“你必须每天下楼运动30分钟,知道吗?”孩子会愤恨地回答“可以”,而内心却是波涛汹涌。孩子多半会祈祷每天下雨,或者心里数着分钟和秒数,希望自己可以早点抽身而去。
与其强迫孩子服从,不如和孩子尝试商定协议:“我不能同意你每天那么长时间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但我愿意和你一起讨论、商量,直到我们能够达成一个让我们双方都觉得被尊重的约定。”这一过程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作为独立的个体参与讨论。
达成约定之后,试行一段时间,看看是否有改善。如果试行得不够顺利,那就需要再协商一个方案。
家长有时还会对孩子这样抱怨:“你看看你妈我,一天工作下来那么辛苦,还要照顾你,你怎么整天没精打采的,一点不像我,为什么呢?”请家长回想一下,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后,有没有“葛优躺”地瘫在沙发上玩手机或者是看电视,然后冷不丁地询问孩子:“你怎么老待在房间里啊?怎么不下楼运动一会儿啊?”也许你会说,我在外面打拼一天了,回到家里当然要放松休息一下啊,但这也是孩子一天中见到你的瞬间,而这个瞬间在孩子眼中和心中会定格,他会把眼前看到的你当成全部的你。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眼睛是雪亮的,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父母如何做事、如何说话。如果家长在自己的形象上多下点功夫,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勤奋培养自身好习惯,孩子对父母自是多了几分敬重,也就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了。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爱,同我们掌握的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好比学医,你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一个医生,你必须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医生。”每一位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如何去爱孩子。因此,我们要说“好父母都是后天学来的”。所以,最好的父母,是跟着孩子一起成长的;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