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戈,宋安琦,张 勇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300384)
2004—2019 年中央1 号文件连续关注乡村问题,中央政府持续重视农村发展,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如何促进农村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8年初,《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应从依托生态、产业、精准扶贫、强农兴农等方面落实振兴发展.
天津市蓟州区乡村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乡村生态破坏、产业凋敝与发展停滞、活力不足的问题.研究发展短板,挖掘乡村潜力,从县域或镇域的层面,探索蓟州区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迫在眉睫.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城乡发展新模式[1],其意在焕发乡村生机,重现乡村的兴盛,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相较新农村建设,在乡村发展层次和要求方面都有所升级. 乡村振兴更多是追求产业从发展到兴旺,环境从村庄面貌到整个生态环境,政府从管理到治理,缓解乡村的衰落问题,创造安定、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国内外乡村发展历程大致相同,都经历了传统农业为主的乡村原始自发阶段、工业革命后的乡村流失衰落阶段、快速城镇化后的城乡一体化阶段[2].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有先后,国内外乡村的发展脚步快慢不一,致使目前各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所不同.
在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后,为了遏制乡村继续衰落,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国外学者率先发起了乡村复兴的研究.较早的是法国乡村复兴运动于20 世纪50年代,以土地整治为中心,注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2];70年代韩国为缓解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和教育医疗等服务范围进行了新农村运动[3];90年代德国的乡村复兴则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增强产业,提高乡村品质,实现区域联动发展[4].而国内的乡村复兴起于20 世纪90年代的台湾学者提出的三生农业,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休闲、度假和观光农庄,有效恢复了台湾乡村经济的繁荣[5].2006年,苏杨等总结了浙江省“万村整治,千村示范”工程,根据三生统筹的理念,提出治理乡村环境污染的有效策略,为今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6].2012年,三生空间发展方向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次年,苏杨,程红光等学者在建设美丽乡村中提出管控三生空间边界,这对其他乡村地区发展有重要影响.
综上,国内外的乡村复兴历程从侧重生态或生产的单一要素发展到重视生活品质再到生态—产业—生活的同步提升,逐步形成了探讨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与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研究思路.乡村发展不仅要振兴产业、促进村民增收,坚持生态先行,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的品质,还要重视城乡区域间三生的统筹推进,全面提升城乡区域的人居环境水平.
在本研究中,乡村发展有生态、生产、生活三个主要素(简称:三生).生态要素主要是乡村生产、生活的自然空间总和.生产要素是村民从事生产经营的空间.生活要素是村民在日常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的空间总和[7-8],如表1 所示.
表1 乡村空间要素分类
经过工业化推动的快速城镇化阶段,乡村“三生”要素种类不断增加,持续扩大产业再生产的发展,使乡村有一定的经济积累,但粗放的生产建设方式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敏感的问题.在当下城乡一体化阶段,乡村建设会直接影响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的维育、保护是发展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6];同时,各产业发展也有了一定基础,经济体量不断扩大,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双向流动,带动乡村经济产业统筹发展是目前的发展要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当下乡村的人居生活空间已不能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乡一体化时期,乡村振兴“三生”要素之间的相互支撑促进、联系更加紧密.生态空间不仅是人类生产活动进行的前提、生产与生活的存在基础,也是构建城乡区域安全格局的发展保障;生产空间是生存建设、生态与生活的存在根本,发展需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生活空间不再是以解决温饱为目标,而是以创造美好生活为最终目的.因此,乡村发展要从生态、生产、生活角度出发,协调保障“三生”之间的关系与发展均衡,构建“三生”的复合联动发展,促进城乡资源流动,最终达到生态绿色、生产高效、生活宜居的乡村环境(见图1),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图1 三生空间作用关联示意
2.3.1 维育自然生态环境的绿色、优美与持久
为满足新时期村民对人居环境的高品质要求,乡村规划过程中应依照地方标准,加强乡村空间管制与水源、土地、森林等重要自然资源的保护,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沿河流水系应设置符合村庄地形和建筑走势的生态滞洪池、围堤等;并结合绿地、广场设置防震避难场地,维护乡村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同时,可利用规划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性,营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乡村山水格局,增强自然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和冗余性,维育自然活力,延续乡村生态的自然美,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基础环境.
2.3.2 创造三类产业环境的多元、协同与蓬勃
罪犯改造质量是衡量监狱行刑效益的重要量尺,是检验监狱工作层次和水平的试金石。做好新时代监狱工作,我们必须坚持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统筹推进监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劳动改造,切实把罪犯教育改造好,提高罪犯的改好率,降低重新犯罪率,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为了增进乡村产业发展,应采用城乡多元产业协同的思路,保持现有产业平稳发展的同时,统筹一产、二产、三产在乡村经济中分配的比例[8].乡村生产应结合城市需求发展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文化特色产业和旅游服务业;产业振兴发展应深入分析乡土文化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明确各产业发展方向,将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产业环境中,逐步引导形成城乡特色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推进产业复合多元化链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经济收入,探索乡村特色多元产业协同、蓬勃发展的路径,解决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消费之间的矛盾.
2.3.3 建设安全、便捷与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
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居环境的安全稳定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条件.可依据乡村地貌山水格局,增设村庄的防灾减灾设施,保证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高效便捷的乡村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增加城乡联系的紧密度,以绿色出行的方式推进环境的改善与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增公服,强基础,拓空间”为核心,完善村庄基础服务设施,以多元服务供给模式,缩短城乡基础服务差距,满足村民的服务需求[9]. 合理整治居民点,结合人流集聚点增加组团绿地、开敞空间等乡村特色空间营造;加强旅游开发,扩大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多角度为村民创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天津市蓟州区,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全域共1 590.22 km2,区位条件优越,属京津一小时经济圈,交通可达性高.常住人口91.15 万,辖区内20 个镇,6个乡,949 个行政村,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全国生态示范区.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的政策实施,蓟州区积极落实新时期发展理念,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保护生态,统筹发展,深化改革,使得全区整体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发展趋势,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2.14亿元到2017年底达到397亿元(见图2).乡村地区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0].
图2 蓟州区1979—2017年生产总值经济增长趋势
按生产力水平,蓟州区乡村发展历程可分三个时期. 改革开放前农业为主的低水平时期(1949—1978),党中央提出农村应大力发展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时期农业产值一直占总体60%以上,为工业的兴起和改革开放的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活环境的提升[11]. 工业城镇化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1979—2014),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为满足国民需求,集中力量发展工业,产业结构由一产向二产为主转变,吸引大量乡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带来了全区经济年均超过12%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化率年均增涨超过1%,却牺牲了生态环境和乡村发展.推进城乡一体的乡村平稳增长期(2015 至今),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后,蓟州区依靠土地流转和城乡统筹等政策推进经济稳定增长,年生产总值均在390亿以上,产业结构转变为以三产为主,二产为辅(见图3).至2017年底,蓟州城镇化率达19%,全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仍以乡村人口居多,乡村发展直接影响蓟州的整体发展脚步. 因此,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乡村的人居生活水平,振兴乡村是蓟州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经之路[12].
图3 蓟州区1979—2017年产业构成波动曲线
3.3.1 生态环境敏感,生态安全面临挑战
蓟州区主要有山区、平原和洼地3 种地形,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绵起伏,南部地势平坦,河流水系网络遍布其中,最南端是水量丰富的青甸洼地区,整体呈梯级分布. 蓟州四季分明,自然资源丰富. 全区森林覆盖率高达45%,北部山区林地面积超过60万hm2,山林绿化率超过70%;东部于桥水库水域面积占全区的96%;中部和南部地区林网均匀分布,平原林木绿化率为21.7%;位于西南部的青甸洼地区,总面积约150 km2,是天津市重要的蓄滞洪区[10](见图4).多样的地质、复杂的生态环境,既是蓟州乡村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天然优势又是工业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对生态安全的维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4 蓟州区林业覆盖与分布[13]
3.3.2 经济总量较落后,产业结构不完善
蓟州区2017年经济生产总值397.07亿元,在天津市郊县九区中总体经济较落后.其中,一产发展较快,生产总值32.5亿元,在天津九区中位列第二;二产发展较为缓慢,在九区中位于最末;受全域旅游的影响,三产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占全区总产值的59%,但在九区中处于第八位,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见图5).且对比当下天津远郊五区中,蓟州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高于宝坻区,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五区最末[10](见图6).由此看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蓟州区乡村发展经济缓慢,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乡村,村民生活水平还有待于再提高,乡村需要振兴.
图5 天津市2017年九区经济产值分布
图6 蓟州2017年远郊区人均收入对比
蓟州区各乡镇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由于占据良好的区位优势、受中心城区的集聚影响,城区周边的中心乡镇集中了全区大部分发展较好的产业,其生产效益与经济发展均高于其他乡村地区;北部山区乡镇、水库周边乡镇和中部平原乡镇地区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较弱(见图7).
图7 蓟州区各乡镇经济分布空间
从空间层面上看,蓟州区一、二、三产业发展程度各乡镇差异很大.第一产业呈现南部洼地地区发展分布广、产值最高,中部平原地区次之,中部主要城区及北部山区一产发展较慢,产值较低,且临近水库周边的乡镇一产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同级别乡镇(见图8);第二产业主要集中于中部城区及周边地区和南部,北部山区和水库生态保育区周边乡镇二产发展相对滞后,中南部平原区二产分散其中,发展相对缓慢(见图9);第三产业呈现全区“两个环”的优势发展,环北部水库区乡镇三产快且产值高,环中心平原外围洼区乡镇发展较快,中心发展落后(见图10).
图8 各乡镇第一产业产值分布
图9 各乡镇第二产业空间分布
图10 各乡镇第三产业空间分布
随着蓟州区全域旅游的推进,大部分乡镇主要以一、三产业为主.受生态因素影响,乡镇产业多为简单的制造业和产品初加工,处于较低层次,后劲不足,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相似性.山区15 个乡镇中有12 个都有规模化的果蔬种植业和养殖业,平原区6 个镇均有从事农产品初加工和建材小型作坊;各乡镇村庄都开办农家院旅游,由于脱离实际盲目跟风,导致许多农家院营业服务质量较低,竞争力不足.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产业同构性严重和不良竞争阻碍了蓟州区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3.3.3 基础服务设施不足,乡土特色趋同
蓟州区中心镇基础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但基层各乡村经济实力弱,导致大部分自然村的基础设施简陋,尤其是部分山村的基础设施出现陈旧老化,急需改善;大部分乡村缺乏排水、供暖市政设施(见图11);部分山区乡村科教、文卫和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欠账较多,且布局不合理,导致乡村现有的基础服务无法满足村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图11 蓟州区乡村现状基础设施
蓟州区乡村建筑均为村民自发建成,在现代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村民对住宅审美产生了变化,现代仿欧式小楼不断涌现,与传统的石料、红砖青瓦的农家小院显得格格不入,直接导致建筑群的整体风貌较为混乱.条条硬质铺砖道路和现代小广场取代了蜿蜒的乡村小道和集聚活动的麦谷场院,整齐有序的现代建筑群替代了乡村传统的自然肌理(见图12),乡村的传统风貌遭到严重破坏,蓟州区乡村传统的地域建筑特色和乡土文化在逐渐消失.
3.4.1 明确生态控制界线,确保生态安全
蓟州区乡村生态环境在经历快速城镇化后遭到较大破坏,当下城乡一体化时期,蓟州区乡村规划需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明确生态控制界限线,针对不同地区设定生态阈值;因地制宜、分级分类的进行严格管控,保护现有山林、水库、农田的生态稳定性;增强乡村生态空间的内生弹性与对灾害的抵御能力,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推动生态持续发展.
根据蓟州的地形和水网分布,可在县城空间体系层面规划蓝绿廊道,沿山体边缘建设保护轴,预防山体滑坡,增强生态稳定性;并且建设泄洪通道、泄洪渠和缓冲带等生态防灾设施,预防水土流失. 同时,在于桥水库周边划定生态建设控制线,严格控制村庄开发用地,保证生态安全;对生态空间的整合与发展进行引导,利用雨水花园、湿地及储水景观等建立生态街坊与绿色生态街道,统筹城乡区域生态的优美安全.
图12 蓟州区乡村风貌
3.4.2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蓟州区乡村产业围绕全域旅游的基础思路,以一产、三产为主,将现状产业单链式发展模式转向多链式发展,延伸扩大产业链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产业振兴应注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产业附加值,注重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增加乡村生产与城市消费的联系,推进产业的复合联动,从多方面帮助村民增加经济收入(见图13),提升蓟州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其次,产业发展应加强城乡协同性,利用政策引导乡村产业,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大力扶持乡贤返乡创业,根据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相关产业,避免产业同构和不良竞争.同时,鼓励村民参与旅游配套服务工作及相关产业经营,吸引外出劳力返乡,实现就地宜业,重现乡村活力.
图13 乡村单链式产业向多链式产业发展示意
依据《蓟县城乡总体规划2008—2020》在中心城区周边建设旅游产品基地,西部官庄片区建设文化产业中心,中部上仓片区建设轻工业产品基地,南部下仓片区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基地[13].乡村产业发展首先应就近依托中心城区和中心乡镇发展,搭建城乡联系平台,加强产业融合,鼓励精细一产发展,扩大三产发展,拓宽产品市场销路,推动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
3.4.3 提高基础服务标准,延续乡土特色
实现乡村振兴,完善的基础服务体系是基石,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应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标准,逐步全面升级蓟州乡村基础服务,缩小城乡基础服务差距;应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乡贤参与的多元筹金模式,扩宽基础建设渠道,尽快完善蓟州乡村地区的道路交通、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更新修缮老旧设施;应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设立村医疗、文化与活动服务站,均衡城乡医疗教育资源,完善乡村基本保障制度,满足村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应扩大现有商业的经营范围,设立村集体市场,为村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在乡土特色方面,文化振兴应以民俗文化为抓手,鼓励学习、开展民俗活动,凸显民俗价值,体现乡村文化底蕴与特色,培育乡村归属感与村民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在新建或翻修住宅时,应延续蓟州区传统自然肌理和红砖青瓦的农家小院建筑风格;在建设乡村入口、广场、活动绿地,丰富乡村景观的同时,应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元素,注重街巷空间与单元空间中的乡村传统民俗特色的保留,延续传统的地域建筑特色和乡土民俗文化.
蓟州区乡村发展走向直接关系到蓟州整体的经济水平,振兴乡村地区是推进城乡一体的必经之路.乡村发展不是千篇一律的“搞旅游”,应多方面的考虑村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蓟州区乡村发展应从三生角度,处理好三生之间的发展联动关系.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注重产业的衍生多元协同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医疗社会服务,提高村民文化素养,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延续乡土风情.当前,蓟州区应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调节乡村生态环境、经济产业与生活品质的平衡发展,运用规划手段走生态绿色、生产高效、生活宜居的乡村持续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乡村地区的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