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燕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湖南衡阳 421001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和致死率高的特点,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严重的威胁[1-2]。目前临床上治疗肺癌主要以化疗为主,化疗方式虽然可以有效抑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化疗方式会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并且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在肺癌的临床治疗中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发现,在化疗过程中给予肺癌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治疗效果[3]。本研究将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接诊的9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进行护理干预,期望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提供建设性的意见,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接诊肺癌患者90例,按照双盲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45~75岁,平均(54.6±6.7)岁,疾病类型:腺癌22例、鳞癌18例、小细胞肺癌5例,Ⅰ期17例、Ⅱ期9例、Ⅲ期12例、Ⅳ期7例;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21例,年龄46~74岁,平均(55.7±5.1)岁,疾病类型:腺癌24例、鳞癌16例、小细胞肺癌5例,Ⅰ期18例、Ⅱ期10例、Ⅲ期10例、Ⅳ期7例。两组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化疗过程中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鼓励以及帮助,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并且进行心理指导,缓解患者化疗过程中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1.2.2 研究组 舒适护理:(1)化疗前:患者经过长期的化疗治疗会不同程度的产生烦躁、焦虑等心理情绪,临床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也会随之下降,所以在化疗前要将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护理人员每天要和患者进行至少0.5h的沟通交流,向患者讲解肺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解决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疑难问题[4];②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积极耐心的倾听患者的诉求,给予患者心理指导,通过聊天、播放轻音乐等方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2)化疗中:化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主要有:①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化疗环境,保证化疗环境的干净整洁;②选择适宜的静脉实施穿刺,在穿刺前对患者进行局部热敷,促使静脉扩张,保证穿刺的成功;③穿刺成功后,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进行血管按摩以及药物注射工作,同时给予患者热敷或冷敷,防止出现皮肤肿胀和坏死等并发症;④化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全程陪同,患者一旦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对症治疗。(3)化疗后:①化疗结束2h后禁食禁饮,避免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5];②加强病房消毒工作,做好相应的隔离措施,限制探视人员,叮嘱患者注意休息,进行适当的康复运动锻炼;③对于化疗后出现脱发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协同患者的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给予精神鼓励,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不良反应比较指标:便秘、恶心呕吐、疲乏、食欲下降。生活质量评价:采用QLQ-C30进行记录,量表共30个条目,包括5个功能尺度(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以及角色功能),各项原始得分需经线性公式转换成0~100的标化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5-6]。血清肿瘤标志物主要包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 19-9(CA19-9)、癌胚抗原(CEA)及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检测方法:清晨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离心25min后取上层清液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7]。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出现便秘、恶心呕吐、疲乏、食欲下降的例数分别为1、1、2、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出现便秘、恶心呕吐、疲乏、食欲下降的例数分别为3、4、4、5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5.56%,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7.516,P< 0.05)。
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中的5个功能尺度(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以及角色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肺癌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吸烟、职业和环境等因素均有关,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患者会出现咳嗽、胸闷、胸痛以及咯血的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发热、消瘦等全身性症状[8-9]。目前临床治疗肺癌以化疗为主,通过化学药物治疗起到抑制癌细胞繁殖生长的目的,并且最终杀死癌细胞[10]。但是化疗方式所使用的药物可引发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会导致患者出现血液、神经以及皮肤等系统性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11-13]。随着“以人为本”护理理念不断发展,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肺癌患者的预后质量是临床上面临的难题之一。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躯体功能 情绪功能 认知功能 角色功能 社会功能研究组 45 72.05±5.47 74.38±7.30 76.46±8.54 63.41±9.14 58.65±7.36对照组 45 56.64±6.77 55.47±5.44 52.45±6.55 52.61±10.36 45.69±5.36 t 11.877 13.933 14.965 5.244 9.549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组别 n NSE(ng/mL) CA19-9(U/mL) CEA(ng/mL) SCC(ng/mL)研究组 45 护理前 36.88±2.09 143.98±13.93 25.87±1.66 1.87±0.32护理后 16.87±1.07 61.29±5.22 13.98±3.55 0.76±0.21 t 57.169 37.289 20.353 19.454 P 0.000 0.000 0.000 0.000对照组 45 护理前 36.73±2.11 142.98±14.32 25.91±1.46 1.88±0.43护理后 24.98±1.77 97.12±3.65 19.22±2.65 1.43±0.43 t 28.620 20.818 8.454 4.964 P 0.000 0.000 0.000 0.000 t护理前组间比较 0.339 0.336 0.121 0.125 P护理前组间比较 0.736 0.738 0.904 0.901 t护理后组间比较 26.304 37.207 7.935 9.392 P护理后组间比较 0.000 0.000 0.000 0.000
舒适护理模式是一种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坚持从患者的自身情况出发,给予患者人性化的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以提升患者化疗治疗效果,降低不适感为目的[14]。主要从化疗前、化疗中以及化疗后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针对患者的心理情绪、生理舒适度以及环境舒适度等几方面制订具体的护理措施,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而保证治疗效果。本研究发现,接受舒适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在穿刺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热敷或者冷敷,为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化疗环境,及时进行按摩等细节护理,起到了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密切监控患者的生命指标,进行隔离处理,加强病房的消毒灭菌工作,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均有效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中的5个功能尺度(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以及角色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根本的原因在于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指导,并且可以向患者宣教肺癌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可以对患者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制订康复计划,对于化疗后出现脱发的患者可以给予精神鼓励,帮助患者增强了社会功能,改善了心理情绪,进而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可以看出,护理后研究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NSE、CA19-9、CEA、SCC)低于对照组。CA19-9是一种低聚糖类肿瘤相关抗原,CEA是一种高分子类糖蛋白,这两种标志物在人体血清中的含量较低,但是肺癌化疗患者的血清含量会异常上升,所以临床上将CA19-9及CEA作为肺癌临床诊断指标。NSE是一种由小细胞肺癌特异性分泌的神经递质,其血清水平的降低可以作为临床诊断指标[15]。研究组的NSE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临床护理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对肺癌患者施以舒适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肿瘤标志物水平,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