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霄 王 萍 邓春香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福建厦门 361001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是儿科中常见的症状。发热可表现出疾病进展,当患儿出现持续性发热后,很容易会引起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病症的发生会导致机体中的耗氧量急速增加,如果未及时有效控制,很有可能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严重时可导致患儿死亡,因此,在急救中运用最为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无缝隙护理出现并在临床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2]。但临床中有关无缝隙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急救中相关的文献较少,本文为进一步探究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中无缝隙护理对小儿躯体功能的影响,现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86例的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86例的高热惊厥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研究组43例。对照组女18例,男25例,年龄1.5~6.5岁,平均(4.0±0.5)岁,病程2.5~ 6.5d,平均(4.5±1.0)d;研究组女 20例,男23例,年龄2.0~6.5岁,平均(4.3±0.5)岁,病程2.2 ~ 6.6d,平均(4.4±1.0)d。纳入标准:(1)确诊为高热惊厥的患儿;(2)对本次治疗无药物禁忌证患儿;(3)无其他疾病患儿;(4)患儿家属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应用药物过敏的患儿;(2)多重病症患儿;(3)重要资料不全无法获取有效信息。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运用常规护理,包括辅助患儿进行各项检查,并给予患儿擦浴,冷敷等物理的降温干预[3]。密切监视患儿体征的各项数据,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患儿给氧护理,保证患儿的呼吸通畅,将患儿的头尽量偏向一侧,避免抽搐咬伤舌头,对抽搐较为严重的给予注射静脉药物干预,用量依据患儿体重进行判断,给药后若高热现象仍持续存在,则可在4h后再次给药,但1d内给药次数不得大于4次,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判定是否给予抗生素[4]。最后,为患儿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保持病房内环境安静、通风良好。
1.2.2 研究组 运用无缝隙护理的方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无缝隙护理。首先,在患儿入院之时,为其及家属进行带路、介绍病房以及办理住院等,以亲切友好的态度为患儿及家属服务[5]。其次,住院期间主动询问患儿家属是否需要帮助,在患儿诊治过程中全程陪同,并对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及心理疏导,缓解家长紧张、焦急等不良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与患儿进行畅心的交谈,并进行小游戏进行身心放松[6]。此外,在住院恢复期间,为患儿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病房内温暖舒适、干净整洁;为患儿搭配合理的饮食,要避免高热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摄入,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根据每位患儿的具体病情情况和身体素质情况,制订适度的锻炼方案,重点注意把握患儿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不同病情的患儿可以采取不同的运动方式,如身体素质差的患儿在进行锻炼时以保持舒畅为主,可以进行些散步等舒缓性的运动,而身体素质相对较好一些的患儿可以进行适度的慢跑、跳跃等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7]。最后,在患儿出院后,对患儿家属仔细讲解有关药物的服用以及紧急救助措施,并定期电话回访进行康复指导。
记录两组用药1~6h内的体温,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在发热、抽搐、治疗以及住院等方面的用时,用时越短提示效果越好。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显效:用药3~6h内体温恢复且保持稳定,惊厥完全消失;有效:用药6h内体温下降,但未恢复至正常体温,惊厥明显缓解;无效:治疗后未达上述标准[8]。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1~2h内研究组患儿与其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后3~6h内研究组患儿体温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研究组发热、抽搐、治疗以及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儿体温变化比较(,℃)
表1 两组患儿体温变化比较(,℃)
组别 n 1h内 2h内 3h内 4h内 6h内研究组 43 38.7±0.3 38.4±0.2 37.4±1.1 37.1±1.2 37.3±0.4对照组 43 38.8±0.5 38.5±0.4 38.2±0.8 37.8±0.2 38.4±1.3 t 1.858 1.523 14.329 13.276 17.416 P>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组别 n 发热时间(h) 抽搐时间(h) 治疗时间(h) 住院时间(d)研究组 43 2.3±0.2 1.4±0.4 6.5±0.2 5.2±0.1对照组 43 4.2±1.4 3.1±1.7 9.8±0.4 7.6±1.2 t 15.738 16.126 19.972 15.914 P<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儿有效率比较[n(%)]
相对于成年人来讲,小儿的体温略高,当小儿体温超过39℃时便了判断其处在高热状态。儿童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自身机体对抗病原体入侵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多因素容易引起小儿发热[9]。在引起发热的多因素中,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热的同时又极易引起惊厥、缺氧等不良反应,若不进行及时的治疗,患儿将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因此,在入院时要进行综合检查,针对具体的症状治疗[10]。面对患儿的高热问题,首要的是进行退烧退热处理,常规的物理退热方式并不完全有效,患儿在高热及惊厥期间,除却有效的物理降温及药物治疗外,饮食、休息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到治疗效果[11]。本研究显示,用药后1~2h内研究组患儿与其体温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后3~6h内研究组患儿体温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研究组发热、抽搐、治疗以及住院时间短(P<0.05)。
相对于传统的护理方式,无缝隙护理更注重患儿在病情以外方面的护理,如饮食、锻炼、知识教育等方面,极大改进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并且能对患儿及患儿家属的心理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12]。无缝隙护理方式是在原有的护理基础上进行的补充和发展,在护理上按照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极大地促进患儿病情的恢复[13]。在饮食上,为患儿进行各种营养搭配,使患儿的身体健康得到一定的改善,补充营养[14]。并且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家属的安全知识掌握度。此外,全方位的护理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病情恶化的情况,提升了患儿的恢复率[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用药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P<0.05)。
综上所述,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中,实施无缝隙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降低患儿的体温,从而缩短救治的时间,且临床疗效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