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浙江中纺标检验有限公司 浙江绍兴 312000)
灯芯绒黑色面料,基布与绒布均为黑色,正面绒、反面基布黑色颜色差别大(如图1、图2 所示),绒的黑色比基布黑,成分规格未知。
打开纤维细度分析仪软件,放大倍数为500 倍,操作方法与测量纤维直径的操作方法一致,打开Screen Ruler(屏幕直尺)软件,直接测试纤维直径(见图3、见表1)。
表1 经编灯芯绒黑色面料基布与绒层纤维
2.2.1 剥色工艺设备(见图4、图5)
2.2.2 剥色工艺1
聚酯纤维灯芯绒面料剥色工艺和处方分别如图6 和表2 所示。
2.2.3 剥色工艺2
聚酯纤维灯芯绒面料剥色工艺和处方分别如图9 和表3 所示。
表2 聚酯纤维剥色工艺
表3 聚酯纤维剥色工艺
表4 聚酯纤维剥色工艺
表5 聚酯纤维剥色工艺
2.2.4 剥色工艺3
聚酯纤维灯芯绒面料剥色工艺和处方分别如图11 和表4 所示。
2.2.5 剥色工艺4
聚酯纤维灯芯绒面料剥色工艺和处方分别如图13 和表5 所示。
聚酯纤维阳离子染色工艺和处方分别如图15 和表6 所示。
聚酯面料阳离子染料染色后皂洗工艺和配方分别如图19 和表7 所示。
2.5.1 选择剥色工艺2 后纤维直径
打开纤维细度分析仪软件,放大倍数为500 倍,操作方法与测量纤维直径的操作方法一致,打开Screen Ruler(屏幕直尺)软件,用于后期直接测试纤维直径。
2.5.2 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面料基层与绒布分别测试红外光谱(如图22 所示),聚酯标峰绝对阈值:98.323。
2.5.3 成分分析
按照纺织纤维定性定量鉴别行业标准[1-4],对黑色灯芯绒面料基层与绒层进行分析,结合红外光谱仪进行分析(如图22 所示),成分为聚酯纤维。观察绒毛层与基层,面料成分相同而颜色不同:绒毛层黑色深、基层黑色浅(如图1-2 所示)。
显微镜观察绒毛层与基层纤维纵截面(如图3 所示),绒毛层纤维细度为2.13dtex,基层纤维细度为1.08dtex(如表1 所示),结合定性分析结论,排除绒毛层为超细纤维与涤锦复合丝。预测绒毛层为阳离子涤纶CDP 或ECDP,或为低聚合度的聚酯纤维(排除聚乳酸纤维:68%浓硝酸纤维处理无变化),尝试剥色染色阳离子涤纶法验证。
表6 聚酯纤维阳离子染色工艺
表7 聚酯面料染色后皂洗处方
表8 经编灯芯绒黑色面料剥色纤维
2.5.4 剥色试验分析
对面料进行剥色1(如图6、表2所示),绒毛层全部溶解(如图7 所示),面料黑色剥色仍深(如图8 所示);
改进剥色工艺继续剥色2(如图9、表3 所示),绒毛层全部溶解,面料剥色变浅(如图10 所示);
保留绒毛同时达到剥色效果,调整剥色工艺配方继续剥色3(如图11、表4 所示),面料剥色效果不明显,绒毛保留且染色仍为黑色(如图12 所示);
改进剥色工艺配方继续剥色4(如图13、表5 所示),黑色绒毛全部溶解,基层布剥色效果与剥色2 比较,剥色2 效果好,剥色4 效果差(如图14 所示)。对剥色2 基布测试纤维直径(如图21、表8 所示),直径由14μm 变细至11.1μm,说明剥色工艺对面料损伤较大;剥色2 绒毛层消失:直径为10μm,本身纤维细,而且为绒毛层,纤维短,高温高压碱条件环境中,更容易泡坏而溶解。
2.5.5 阳离子染料染色皂洗分析
对剥色2 面料基层布染色试验(如图15~18 所示、表6 所示),基层布上粉色(如图18 所示)。
对粉色面料皂洗处理,面料褪色(如图20 所示),说明阳离子染料不能上染灯芯绒基层面料。
剥色阳离子染色试验:基层面料不上色,基层面料成分为普通聚酯纤维。
阳离子染料染普通聚酯纤维,皂洗工艺不能省(如图19、表7 所示),因普通聚酯纤维对阳离子染料沾色(如图18 所示),实际纤维未上色而造成干扰误判。
剥色法应用NaOH(烧碱)高温处理灯芯绒面料,基层与绒层分开,基层可用剥色阳离子染色法确定成分规格,而绒层溶解:聚酯纤维对高温碱敏感,尤其是结构不稳定的聚酯绒毛层(如图1、图2 所示),绒毛层细度细且纤维是短纤维,纤维随着温度与时间的增加而溶解;剥深色面料进行阳离子染色试验,染色前要求剥色充分,长时间与高温的烧碱处理,聚酯纤维遭到强侵蚀作用,碱减量很大;剥色阳离子染色法鉴别纤维,对深色、细度小、短纤维的聚酯面料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