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不同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正因如此,近几年来我们也在积极寻找信息技术连接初中物理教学的合适机会和形式,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才使得旧教学模式的问题能够暴露出来。本文将指出发展信息课堂的意义所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物理课堂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以期能够为众多初中课堂带来更多的关于信息化改革方向。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方法策略
在以往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的过程都是以讲解物理概念为主,以计算练习巩固认识。这种枯燥的方式不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對于现阶段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而言,很多时候容易出现物理概念缺乏深度理解,无法完成相关物理公式计算等情况,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呈现出较大的问题。对于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发展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物理教学具有趣味性,也让教学的开展能够推动学生进行主动分析、主动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有具体的教学指导,以此达成高效教学,保证初中生物理学习的效果。也在课堂中培养物理核心素养。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起始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课堂上就能有针对性地听课,并且与教师形成互动,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吸收。然而,由于物理是初中阶段才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对初中生来说比较陌生。他们的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课前预习往往流于形式,有等同于无。信息化时代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横跨在学生之间的时空障碍,辅助学生课前有效预习,从而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切实有效掌握下节课要学的物理知识,间接地提升学生听课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课之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了PPT,在PPT中详细讲述了像距、物距的概念;虚像与实像的区别;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等,并且在PPT中以链接的形式加入了一些短视频。然后在课前将PPT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要求其自主学习PPT并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根据学生反馈的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完成了预习,而且效果良好。正因为如此,这节课开展过程中出现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的局面,效果超出预期。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知识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要具备简洁、有趣的特点,既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还要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完成设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直接引入新课,或通过简单复习上节课知识的方式引入新课,这些很难作为好的开端。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简短视频,一方面,不占用时间,另一方面,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打造良好的开端,扭转传统教学局面,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例如,在上《光的色散》这节课之前,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了几张课前已经准备好的彩虹图片,学生的眼光迅速投入到大屏幕上,个别学生甚至发出赞叹声,看他们看得十分认真,教师可以故意问他们:“同学们,彩虹美吗?”学生连连点头回答:“美!”趁他们兴趣正浓,教师继续追问:“那你们知道彩虹是怎么产生的吗?我们通常都是在雨后才会看到彩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此设下悬念,充分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入新课“光的色散”,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在传统物理课堂上,教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将课本上现成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但是很多物理知识仅用口头描述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而且也不利于他们形成深刻的印象。信息化时代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将平面、抽象的物理知识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消化,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讲解物态变化的知识时,这其中涉及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抽象,而且不利于他们的记忆。所以,在给他们讲解这些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了每一种物态变化过程的视频以及这种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场景图片,以“升华”为例,教师给学生播放了生活中干冰升华现象的视频,包括舞台气氛布置、用餐环境布置等视频。通过视频的直观呈现,学生理解了“升华”的概念并且形成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是必然的趋势,未来的方向。作为主导者的教师,需要对自己本学科特点有充分的了解,也需要对信息技术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喜好特点、学习需求进行课堂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让这三者有效融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满足当前时代背景下,以生为本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刚.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化整合[J].考试周刊,2018(6):156.
[2]金如贯.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融合[J].教育现代化,2018,5(27):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