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豹子头林冲》与《石秀》之比较看“左联”与“新感觉派”的文学观差异

2020-11-03 05:45田彤彤
文存阅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左联茅盾

田彤彤

摘要:茅盾与施蛰存的历史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构成了整个文本的主要内容,而这样的小说形式也成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众多小说中独特的存在。作为同样描写心理活动的历史小说,茅盾的作品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内心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映射社会政治的相关问题;施蛰存的作品则是将人物的情欲心理进行放大,耽于幻想,注重情思,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追求,而这些风格也与两位作家所处文学流派的文学观相一致。本文以《豹子头林冲》、《石秀》这两篇历史小说为例,在论述茅盾和施蛰存创作侧重差异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入探讨“左联”与“新感觉派”不同的文学追求。

关键词:“左联”;茅盾;“新感觉派”;施蛰存;文学观

“历史小说”的概念最早要追溯到晚清时期,早在1902年发表的《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一文就解释了“历史小说”的概念:“专以历史上事实为材料,而用演义体叙述之。”这一时期所论及的“历史小说”正是中国的译者们所翻译的西方历史题材的小说。而到了五四之后,胡适、郁达夫、鲁迅、郭沫若以及茅盾都对历史小说的创作问题谈及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观点较为类似,都肯定了在小说创作中尊重历史史实的同时,作者主观艺术创造的重要性。而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无论是“左联”的作家还是“新感觉派”的作家都在历史小说这一题材上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茅盾在1930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小说《豹子头林冲》是一篇极具意识流手法的作品。茅盾深入到了林冲的内心,描写了林冲丰富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意在摆脱中国古典小说情节所带来的单一性与刻板性问题。茅盾以他的心理轨迹先后叙述了林冲对自己的出身、经历、厄运以及志向进行思考,同时在这其中也夹杂了对于杨志与王伦的诸多看法,而在这心理描写所产生的想法也已经超出了《水浒传》本身所蕴含的诸多意思。

次年施蛰存同样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石秀》,施蛰存在创作这篇小说时将以往较多关注小说人物之间矛盾的目光转向了对石秀内在心理的审视。此时,施蛰存笔下的石秀脱下了“英雄好汉”的外衣,从而将其化身成为人性真实欲望,将人们印象中《水浒传》里的“拼命三郎”形象彻底颠覆。

通过上文对《豹子头林冲》与《石秀》的概述可以得知,这两篇小说在题材上都使用了《水浒传》中的人物作为叙述主题,被描述的重点都集中于这些人物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在保持古典小说情节完整的同时,为另一种存在的可能做出了诠释。但通过阅读具体文本时不难发现,两篇小说存在的差异性更具有思考研究的意义,无论是茅盾与施蛰存进行人物心理描写的侧重点偏向问题,还是其描写背后的目的走向,都存在很多的不同。也正是这些差异在充分展示两位作家不同艺术追求的同时,也体现出他们所想表达的不同现实意义。

一、茅盾的“救赎”与林冲的“思考”

茅盾在创作《豹子头林冲》之前已经是一位相当成熟的作家,他在1927年至1928年发表的《幻灭》《动摇》和《追求》三部中篇小说就在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三篇小说都集中描写了在中国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以此来反映大革命背景下的中国现状。同时在作品中所体现出对于社会的剖析更凸显了茅盾重于写实的特点。

也因如此,在茅盾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为“左联”)后,在“革命论争”期间仍被指出其作品具有小资产阶级倾向,他因此成为了革命倡导者的批判对象。茅盾在这一时期对于自己过往的作品进行了反思,同时也对自己下一阶段的创作进行展望,他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农民阶级斗争,但苦于缺乏农村生活的经验,再加之“左联”所要求的文艺大众化倾向,《水浒传》这部老幼皆知且阶级斗争意识鲜明的中国古典小说便成为了他创作灵感的来源。正如茅盾自己坦言:“正面抨击现实的作品受制太多,也想绕开去试试以古喻今的路。”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当时茅盾写作状况的不易,一方面受到外部社会局势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有“左联”内部的要求,茅盾背负着“小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压力,接连发表了《豹子头林冲》《石碣》以及《大泽乡》这三篇极具农民阶级反抗意识的小说,而这其中特别是《豹子头林冲》一文中所采用的意识流手法对于林冲内心被压抑的农民阶级的觉醒意识进行抒发,同时也是对自身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客观理性的剖析,从作家个人层面上来说也是自己面对自身困难境遇的一次救赎。

进一步对《豹子头林冲》这篇小说进行分析,最突出的特点无疑是上文已经反复提到的意识流手法,通过触及林冲内心的真实,对其进行由内而外地重新塑造,而这也正是凸显了这一人物的真实性与主体性。与《水浒传》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形象不同,那个正义凛然、光明磊落的侠义形象在茅盾的笔下变得是如此细腻、复杂且具有相当鲜明独立的个人性格。这也使得林冲逃出作者的控制,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在进行发声,自觉地将读者带入他的个人语境当中。林冲的心理活动自“在床上翻来覆去且毫无睡意”开始,直至“清脆的画角声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而结束,而在这过程当中林冲的疑问同样成为读者需要考虑的问题,首先是对于王伦思考,即使在梁山泊这样的“圣地”,也存在王伦这样的“败类”,梁山泊需要铁臂膊,更需要一颗伟大的头脑;之后便是对于杨志的思考,杨志的忠心终究是要被朝廷所辜负,因此他也说出了“什么朝廷,还不是一伙比豺狼还凶的混账东西!还不是一伙吮咂老百姓血液的魔鬼!”这样一番话。而这些思考都来源于林冲的过往经历与人生理想,而这些对于《水浒传》中从未出现的心理活动,在当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存在合理性的。读者们在与《水浒传》的对比中,进一步产生了自己的思考。

茅盾在《豹子头林冲》中所体现的文学观与他自身经历不无关系,在大革命失败后,他将文学创作作为了自己唯一的出路,王晓明就这个问题谈到过自己的看法:“這个被社会斗争的惊涛骇浪颠得晕头转向的年轻人,现在似乎是把小说创作当作唯一的自救之舟了。”这也看出了茅盾在创作上的个人目的与政治追求。在《蚀》三部曲发表后,茅盾因这部作品所存在的小资产阶级意识而遭到批判,因此茅盾在加入“左联”后所进行的创作转型可以看作是意识形态权力话语体系下的必要改变。而之后他所创作的《子夜》《林家铺子》等作品其政治意味也相当浓厚,也正是因为他的政治抱负,让他压抑了自己在作品中情感的抒发,而将文学作为了剖析社会与反映时代的工具。

猜你喜欢
左联茅盾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半途弃稿扶持新人
茅盾半途弃稿扶持新人
丁玲与《北斗》
茅盾:良好家风奠定人生基础
中国共产党以怎样一种领导方式推动了左联的成立
“左联”在中共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
姚辛:穷尽一生为“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