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文锦
提到道德与法治课,也就是原来的品德课,很多老师会觉得内容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德课程源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亦应从生活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质量及效率。
让学生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一首歌的前奏,如果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如开展“小品表演”“成语接龙”“讲故事”“猜谜语”“智力比拼”“欣赏乐曲”等。
以《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学习为例,在课堂开始,教师就出示了黑色的塑料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塑料生活。在学生描绘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后,再一次次地追问:“为什么不用铁质的呢?”“电线外为什么要有塑料外壳呢?”在这些不经意的追问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说出塑料的优点。通过活动生成话题与学习内容,效果自然生动且贴近学生。
优化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教授《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时,“限塑令”刚刚颁布,部分孩子已对白色污染有所了解,但也有许多学生对其不甚了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以课本为中心和唯一教学内容的传统做法,就要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的教学内容体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中找教材与教学内容,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与教材,会更具有教育意义。
结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我们自觉增加或补充与小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对小学生人格形成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内容。例如,让学生说说如何面对菜市场里的塑料袋,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说明到底用还是不用以及该怎么用。学生会说让家里的大人用环保袋去买菜,少用塑料袋,或是塑料袋要多用几次,尽量减少污染。这就是从儿童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讲道理。这样,学生走出品德课堂,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对待塑料袋的使用。
分析现有素材,让学生投入生活。现代生活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虚心接受他们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见解,实事求是地分析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停地提醒自己让位,让学生说出对问题的见解。比如,《塑料與我们的生活》一课,新教材中有很多辩论环节就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想,他们不知不觉会说出自己的看法,例如:“买菜可以用环保袋,买鱼时就不可以了。”此时,教师穿插其中进行点拨,孩子们的辩论方向就会更加清晰。当然最后要有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会自然地从学生口中说出——我们要合理地使用塑料袋。
课堂学习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历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注重创造具有生活化的情境,增进学生的德育体验。儿童的心灵幼小、纯真,他们期待阳光、雨露、春风,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以课堂为阵地,发挥这门课的独有魅力,引领儿童健康、愉悦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白云园小学)
责任编辑:姜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