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芹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在这本书中,可以提炼出四种讽刺手法:漫画式讽刺、对比式讽刺、夸张式讽刺、矛盾式諷刺。下面一一举例阐明。
一、漫画式讽刺
小说第二回周进出场时的描写:
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玄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那一天是正月十六,新年还未退去,周进却从头到脚一身“旧”,写出他的穷困。衣服破的地方很蹊跷,稍加琢磨就明白是长期读写磨破的,可见读书的艰辛。再看肖像,黑瘦面皮,可见其年老憔悴。作者用白描粗笔勾勒,寥寥几笔,一个穷困潦倒、苦读经书、憔悴年老、可悲又可怜的周进就跃然纸上了。
无独有偶,范进的出场也是白描粗笔勾勒。已是十二月份,范进头戴破毡帽,身穿麻布直裰,衣不蔽寒。他的穷、困、苦、难,与周进比,前面得加上一个“更”字。
还有另外一种漫画手法——聚焦细笔特写,最经典的是严监生临死前“两个指头”的描写。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作为文学史上经典的吝啬鬼形象,这两个指头的描写功不可没。作者将镜头定格在两个指头上,通过细笔特写,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二、对比式讽刺
对比,既指同一人物前后言行的对比,又指不同人物对同一人物前后言行的对比。
比如,匡超人前后言行的对比。他出身贫寒,少年时流落在外,拆字为生,衣食难保,最终能够发迹,源于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马二先生。下面来看第十五回中的匡超人:
马二先生……当下开箱子取出十两一封银子,又寻了一件旧棉袄、一双鞋,……匡超人接了衣裳、银子。两泪交流道:“蒙先生这般相爱。我匡迥何以为报!意欲拜为盟兄,将来诸事还要照顾。……
马二先生赠银、赠衣、赠鞋,还赠送良言,匡超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当下二人结拜为兄弟。
待匡超人发达后,他又是怎么评价马二先生的呢?第二十回:
冯琢庵又问道:“操选政的还有一位马纯上,选手何如?”匡超人道:“这也是弟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惟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操选政,就是编选乡试、会试的试卷,是马二先生赖以生存的营生,当有人向匡超人问起马二先生时,他说,马二先生的不行,只有我的选本好,连外国都有的。匡超人忘恩负义的形象、得志便猖狂的嘴脸让人十分厌恶。
不同人物对同一人物前后言行的对比,我们再次将目光锁定范进,以范进中举为转折点,用顺口溜概括:
中举前:
住在茅草棚,每日小饭菜,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缠,家里饿得不揭锅,谁肯雪中来送炭?
中举后:
有人拿鸡蛋,有人拿白酒,有人背斗米,有人捉只鸡,搬桌寻人把凳拿,都要锦上再添花!
大家看,这就是对比讽刺的魅力,婉约中藏有讥讽。
三、夸张式讽刺
夸张的地方有很多,我们聚焦周进的哭和范进的笑。
第三回,周进第一次进贡院:
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连用8个哭字,把周进的哭写成文学史上最声势浩大的哭,最动人心魄的哭,直哭得满地打滚,直哭得口吐鲜血。可明明是悲痛的事,读到这一情节我们却又忍不住想笑。夸张的手法,达到“戚而能谐”的效果,悲戚中带着诙谐。
范进的笑和周进的哭,如出一辙。得知自己中举后,他竟然笑疯了!明明是很可笑的一幕,我们却不免在心中哀叹,诙谐中又带着悲戚。
周进范进一哭一笑,一个在考前,一个在考后,无论考前还是考后,儒生们的身心都饱受摧残,科举制度愚弄人捉弄人,可窥一斑。
四、矛盾式讽刺
矛盾,是同一人物言行的自相抵触。比如,第四回中写严贡生:
严贡生道:“……小弟……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正抢占乡邻的猪的严贡生,却口口声声说自己从不占人便宜,言行的矛盾,像打脸的巴掌,达到了批判讽刺的效果。
再举一例。还是第四回,范进在酒席宴上,因为居丧期间要尽礼,他几次三番拒绝使用奢华的杯箸,可是他却不戒荤酒,居然拣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尽礼的各种讲究,与大口吃大虾的举动构成矛盾,其“孝行”的虚伪昭然若揭。
同学们,吴敬梓先生的语言,悲戚中带有诙谐,婉约中藏有讥讽,你们学会了吗?
阅读心分享:
同学们,大家注意过没有,我们在买到一本新书的时候,往往在封面上会看到“腰封”,好的腰封设计,能给图书增色不少。如果以“讽刺手法”为核心词,为《儒林外史》这部小说设计一条腰封。你们会怎样设计呢?请动笔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