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时代生态文化 建设美丽中国

2020-11-02 02:29戴云
中文信息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文化

戴云

摘 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将来。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培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传统利己思想熏陶下,损害生态环境现象还普遍存在,新时代生态文化的培育刻不容缓。本文就如何培育新时代生态文化进行探讨,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 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1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人民福祉也关系到民族的将来。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繁荣衰退,四大古文明是人类最早创造文明的地方,发源地都是生态良好的地区,古巴比伦、古埃及后来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今天我们所遭遇到的雾霾天气、沙尘暴,还有蓝藻的爆发、物种濒临灭绝等都是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省的安吉就是一个典型。20多年前安吉急于丢掉穷帽子,大力发展工业,结果生态一塌糊涂,后来通过制定“生态立县”的新战略,治理环境污染、关停重污染企业等一系列措施,走上绿色发展之路,今天的安吉的青山绿水,风景如画,森林覆盖率75%以上。留住了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财政总收入从1998年的1.46亿元增长到目前的90多亿元。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文化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培育生态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在现实生活中, 受传统利己思想的影响,随意浪费资源、违规非法排污、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损害生态环境现象还普遍存在,新时代生态文化的培育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首先,综合运用新闻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宣传手段和形式,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闻舆论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比如知识竞赛、公益讲座、志愿服务活动等,营造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组织环保志愿者宣讲团队深入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使公众掌握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知识,提升自身的环境素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环保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环保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课堂教学与环保教育互相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去了解环保、关心环保、参与到环保中去。但是学校的环保教育不能等同于一般文化知识的传授,如果只搞死记硬背,就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会有什么成效,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实践生活中,比如通过组织学生拾捡校园垃圾袋、节约用电、节水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保护环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之美,亲身感受环境污染的现状,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做环境保护的宣传员,这样的环保教育能够让学生终身收益。再次,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因地制宜,借助当地的生态文化资源,比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老建筑、古流域等打造高品质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博物馆,像水文化生态博物馆、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生态博物馆等。以森林公园、湿地、荒漠绿洲、园林等为载体,积极打造不同主题、体验性强的生态文化新业态,提供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后,用科学完善的制度规范公众行为。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不能只是依靠宣传和呼吁,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并严格执行。2019 年7月,上海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上海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条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大多数居民已经养成自觉分类习惯,取得如此顯著成效,制度的约束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方面,引导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环保主导作用。环境保护是每一个党员干部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明确地方党政负责人对生态领域的保护责任,完善领导干部的考核制度、问责制度等措施激励党员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更大的范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其次,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环境治理的主体,必须履行主体责任,把环境治理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底线。提高企业环境意识,加强对企业环保知识方面,尤其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关培训,使企业知法、懂法,主动守法,提升企业管理者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加强企业对环保管理的投入。督促企业完善内部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起一套绿色环保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进行融合,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大力实施清洁生产,自觉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行为。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环保社会责任,参与全社会的生态保护工作,破解环保治理投入资金短缺的难题。最后,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模式。建立完善公众环境参与制度体系,细化相关配套措施,使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有法可依,从而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公众参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主管部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便利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比如张贴公告、问卷调查、征求意见、组织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听证会等,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

培育生态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蕴藏在每个人的努力中,让我们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将生态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汇聚起共建美丽中国的合力。

参考文献

[1]胡顺.齐泽克生态政治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19.

[2]朱作鑫.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J].中国发展观察,2016(5):49-51,33.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建设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