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担当着重要的角色。立足大学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问题的因素,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路径,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大学生大多为90后和00后,一般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宠爱有加。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多元,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面对大学生活的丰富性、独立性、青年大学存在很多困惑。这些不适应性使学习、人际交往、择业就业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心理困扰。凡此种种心理问题影响了青年大学生正常的日常学习生活、更有甚者致青年大学生抑郁、自残、自杀行为也时有发生。故而,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尤为重要[1]。
在此现实条件下,从宏观的角度看,高校应该从多角度、深层次、多维度地做好青年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从微观的角度看,辅导员应该从思想认知、心灵抚慰、资源平台、活动载体等方面切实做好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因此,高校应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重视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增强青年大学生适应能力、承受能力,抗击打能力。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较强的科学文化素养,且四方面全面均衡发展,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青年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国家富强的生力军,理应拥有健康的心理,勇敢的心灵[2]。
二、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问题的因素
1.客观因素
青年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受诸多因素影响。首先是家庭因素的影响。在当下,青年大学生大多是90后、0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其是整个家庭的中心,被赋予重大的期望。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乃至整个大家庭都给予青年大学生过多的关注。这某种程度上对青年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压力。同时,家长为孩子遮风挡雨,舍不得孩子吃苦,所以青年大学生成长一路比较顺利(当然也有特殊情况的个例,此处指大部分)。因此导致青年大学生心理比较脆弱,性格比较敏感。其次是网络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快节奏发展,已然进入互联互通、云端、智能时代。当下青年大学生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其中一些负面信息给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存在着隐形危害。第三,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综合素养及综合能力塑造的时期。刚刚升入大学的青年大学生,因为学习方式方法发生了改变,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不适应大学生活,易产生心理问题。在毕业季,青年大学生又面临着新的选择、困难和压力,也易产生心理问题[3]。
2.主观因素
青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除了客观因素的影响还有主观因素的驱动。第一,青年大学生经历残酷的高考,自身很优秀。但进入大学后,发现周围年龄相仿的同学同样十分的优秀,更有甚者有些同学比自己还要优秀,自己显得并没有那么突出,心理落差比较大。如果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那么青年大学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问题。第二,青年大学生经历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步入大学终于心理放松,满足于安逸的生活,更有甚者打着“自由、个性”的旗号进行自我放纵。有些青年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些青年大学生陶醉于谈情说爱,有些青年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的挑战性,享受于安逸、轻松的大学生活[4]。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路径探索
1.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性
辅导员是青年大学生接触最密切的教师,是青年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辅导员在青年大学生生活中参与的角色很重要。故而,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业性培训。邀请心理学领域知名学者专家为辅导员做专业性讲座,以提高辅导员心理学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心理辅导专业技能,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辅导。
第二,定期举办心理心理健康辅导沙龙,在实际案例分析中获得经验。辅导员在不同主题的沙龙活动中,相互交流自己遇到的实际案例,在案例分析中获得经验和启示,切实增强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2.提升大学生心理认知能力及反思力
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涉及方方面面,主观原因占据很重要的分量。因为要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及反思能力,以期能够积极自主的应对心理健康问题[5]。
首先,可以发挥朋辈导师的重要作用。朋辈导师和青年大学生年龄相仿的朋友,比青年大学生具有更多的经验。而且朋辈导师和青年大学生生活在同一环境下,更能够理解其心理动态。
其次,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及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大学生在参加文体活动中,提升抗挫折能力及抗压能力;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行动力、抗击打能力,避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结语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辅导员在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如今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趋势的情况下,辅导员更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建设的重要性,有的放矢的认识青年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心理健康产生问题的影响因素,积极探寻化解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路径,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吕云婷.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201.
[2]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39(01):112-118.
[3]谢爱玲.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7(09):216.
[4]周敏.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师资建设[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33(03):28-31.
[5]胡娇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7,12(10):258-259.
作者简介:李意萍(1992.06—)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