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坤燚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借助于网络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这种趋势使得高等学校矛盾纠纷事件频频发生。本文基于网络舆情探究高校大学生矛盾纠纷事件,分析这类事件的舆情状态发展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 高校 矛盾纠纷 预警机制
一、网络舆情及其发生原因
舆情是民众在一定区域、时间段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同时也能综合性展现出群体性的情绪、意见、要求与思想。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新媒体,它可以为网民提供发表观点、见解的公共平台。针对社会现象与事件,这些用户常常有着不同观点,在相应平台上进行相互融合、修正,由此就会产生新型的舆情种类,即网络舆情。其形成存在三个层面原因,首先,为社会矛盾的积聚;其次,为个人意见拓展;最后,为来自偶然事件的激发。这类事件常常为舆情构成激发点,使得相关议论直接转换成舆情。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由于自身的价值观、心理情绪稳定性不高,在因特网环境影响下,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被情绪煽动。而他们将带有情绪的观点通过网络传播之后,很容易得到其他学生的响应,于是产生相应网络舆情事件。
这类事件的发生显然不具有随意性,它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密切关联性,可以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受到学校管理、社会现象等的刺激而给出的激烈反对意见,是这些学生在缺乏正常表达渠道的情绪流露。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与这类事件生成的互动关系,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分析,就能更好地认识高校矛盾纠纷事件产生的原因和路径。
二、网络舆情与高校矛盾纠纷事件的互动机制
网络舆情状态可以折射出高校矛盾纠纷事件具体处于何种阶段,通常这类事件可以细分成预防、应急、发生这三个环节,为此对这类事件进行研究,就可以将网络舆情视作窗口来开展。
(一)高校矛盾纠纷事件舆情状态发展机制
高校矛盾纠纷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就是不同发生环节所形成的模式。通常它是基于一定环境,在外部环境刺激与利益矛盾的交织之下,采用突发性形式与公共安全与秩序产生了对抗。为此它的动态机制呈现出:“客观后果”“心理的特殊反应”“形成特殊社会情绪”“导火索影响”“形成突发性事件”。结合高校矛盾纠纷事件所形成的环节,其发生机制为典型的“刺激—行为反应”机制。对于具体这类事件而言,大学生会针对学校管理或者某种社会现象利用网络平台提出批评,在此过程中存在着过激、缓和等诸多表现模式。就高校网络舆情而言,彰显出大学生针对具体社会现象或者学校管理的相应批评态度,而这些态度的强弱属性将会对这类事件的表现形式产生直接影响。若是网络舆情较为激烈,那么在网络舆论激发之下,就会诱发出罢课、示威等过激事件。
(二)高校矛盾纠纷事件的预防机制与网络舆情
这类事件的预防机制,就是在此事件诸多预防环节所构成的模式。这些环节是防范这类事件发生以及在应急之时不可规避的弊端,它突出对这类事件进行预防式管理。具体涉及法律规制建设、成立应急管理组织与提供应急预案,创建全面的情报系统,积极拓展利益诉求通道,注重舆论引导,构筑针对这类事件的应急与预警体系等。借助于科学之法来对舆情状态进行采集与监测,若是不能对舆情及时消除,就可能诱发这类事件。为此,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各大高校强化投入,创建科学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进行主动性预防,及时消除矛盾。另外,还可以组建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宣传团队,在网络上进行舆论引导,从而推动网络舆情正面发展,最大限度规避这类事件的出现。
(三)高校矛盾纠纷事件的应急机制与网络舆情
这类事件的应急机制就是在具体应急处理环节所固化的模式,这类事件在应急之时,网络舆情会呈现出两种变化:第一,舆情对象改变。应急主体目前主要为教育主管部门或者高校,为此原先针对社会现象或者学校管理的网络舆情会进一步转换成针对管理部门的应急处理行为。第二,网络舆情程度及方向的改变。此时,若是主管部门应急失当,就会引发网络舆情出现改变,导致事态更为严重。相反,若是处理得当,那么就能使得舆情能够逐步接受。所以,在应急处理环节,需要强化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大限度得到学生认同,那么就能产生正向舆论,进而化解这类事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网络背景下高校矛盾纠纷事件的监测与预警机制探究
(一)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高校矛盾纠纷事件的出现与应对过程都受到网络舆情的巨大影响,为了对这类事件的预警与应急能力进行提升,就需要强化网络舆情分析意识,将其融入舆情信息采集、监测的全部环节,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重点予以明确,采用“由点至面”“由问题至具体建议”等诸多方式,将大量零散的网络信息加以贯穿,由此获取具有倾向性、普遍性的关键点,进而总结出网络舆情动态变化属性,对其今后走向进行判断,找出问题实质,从而给出具体的解决之策。
(二)构建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指标体系
构建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指标体系,必须要有下面的几个功能。首先,要有网络舆情分析功能,这是此系统的关键功能,可以结合新闻评论数、权威度、发布时间等诸多参数,筛选出热门话题,并结合关键词展开语义分析,辨识敏感性话题。针对具体话题,可以统计出相应的观点及其倾向性。可以得出不同时段下人们对相应主题的关注度。针对突发性事件,可以对其进行跨时空的分析,并对其发展走向进行精准判断。利用舆情分析引擎生成报告,方便决策者使用。其次,自动采集功能。该系统能够自动获取网页内容,并结合超链接扩展到整个网络。具体可以对主题目标进行设定,支持自动化与人工干预模式来完成信息采集。最后,支持数据清理功能。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预处理,对其数据进行格式化,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自动过滤无关信息,存储关键性内容,如新闻标题、评论内容、数量、具体评论者等。针对论坛中的内容,还需要对帖子的发布时间、回帖数量与内容等进行统计,最后将其统一格式化。
(三)构筑立体化舆情事件应急网络
如今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空间表达观点,尤其是论坛、博客等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动态进行很好反映。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需要注重学生表达渠道的拓展,对他们的舆论表达权进行保护,同时还需要完善安全阀。另外,还需要创建以学生组织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信息反馈渠道,对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全面采集。这样在高校矛盾纠纷事件的应急与预警环节,就能迅速得到第一手资料,为管理主体决策提供支持。此外,这些组织本身还能进行舆情引导,这样更有助于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四)编制网络舆情事件应急预案
通过这样的预案,可以在危机出现之时能够更好地应对,进而获取更多的主动权。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能够制定完善的应急梯度预案,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指导,将危机细分成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一般(IV级),不同等级的危机与相应的预案具有契合性,使之更好地调用相关资源对危机进行化解,实现学校稳定与和谐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矛盾纠纷事件研究领域,网络舆情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根据该舆情的动态演化,可以更好地认知这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和预防机制,对于创建平安校园和创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关琮严.网络舆论反转机制及其治理策略探究[J].中国出版,2018(14):37—40.
[2]姚福生,钱芳,苏畅.大学生網络舆情主题演化探究及其预警指标设计[J].学术论坛,2013,36(2):21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