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扼黔中要冲,自古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在此迁徙、军屯、仕宦、商贾,使其积淀了各历史时期丰富的人文风物。铜仁市万山区,共和国历史上的工业特区,产城同步转型的经济新区,克服转型路上的艰难与挑战,在新时代谱写出了一篇属于自己的精彩乐章。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970多公里长的地下采矿坑道见证了中国汞都昔日的辉煌,亚洲第一大汞矿所在地的铜仁万山,却因矿产资源枯竭所有矿山于2002年全部关闭破产,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让万山体会了辉煌过后的贫困落寞。党中央国务院也时刻关注着万山的困境,2009年万山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得到政策扶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万山迎来了希望之光。为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依托矿山数千年留下的开采冶炼遗迹和万山丰富的自然景观而建成的朱砂古镇景区,尽量按照“修旧如旧,留住乡愁”的原则还原小镇风韵,使万山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风景”“卖文化”的阶段蜕变。极目竹苞松茂的翠色海洋,通过就业扶贫岗位来到这里的矿区居民和贫困户正辛勤工作,在这里他们月均收入可以达到2500元以上。古镇还与750名贫困群众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以3000万元脱贫攻坚帮扶资金入股古镇,每年8%的分红让贫困户又能增收1600元。这些都得益于万山政府大力推进“旅游+”扶贫模式,使万山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借典道之機,回报桑梓
今年突发疫情对各地生产的影响凸显,但在万山区黄道乡的百汇源农业园里,从2月9日复产至今,每天都有大批量的丝瓜、茄子、黄瓜、辣椒等绿色无公害蔬菜销往铜仁、遵义等地,一派丰收的喜悦景象。
“疫情好像对我们没什么影响,反而比往年价格更好。贫困户因为疫情来我们这里务工又近又方便。”农业园董事长杨元桃欣慰地说。作为回乡创业的产业带头人,杨元桃成立的百汇源农业园以提供就业和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当地200多户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仅2019年安置贫困群众就业27人,直接增收40多万元。杨元桃带活了一方经济,村民亲切称呼她“万山菜姐”。她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因一个人改变一个村”。 得益于黄道乡“3+N”主导打造的山地特色农业,从产业、培训、品牌、规模等方面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群众收入现在提高到每月2000元,每年能有20000多元收入。也带动了村里风气的转变,大家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以旺家为家,安居乐业
“一朵花不到两个小时绣完,30元的收入就到手了,一天能绣好几朵呢。”在旺家社区移民安置点的巾帼锦绣坊,来自石阡县甘溪乡铺溪村的杨凤欣慰地说。33岁的杨凤一家四口是2019年1月搬来旺家社区的,来绣坊工作也快一年了。提起从前她直挠头,过去家在山沟沟里,两个孩子上学单程都要一个多小时,思考再三一家人毅然决定搬来旺家。80平米的新房不仅住着宽敞舒适,离学校、医院、工厂都不远,两个儿子几分钟就能走到小学校门口。杨凤以前在乡镇的工作是骑摩托车上山送快递,赶上雨雪天气更是难为。如今在安置点社区给她安排了绣坊工作,在屋里吹着空调上班轻松又惬意,拿上每月补助的1200元,加上绣花的计件费用每月可以收入2000多元,杨凤憧憬着以后慢慢熟练后,就可以挣到3600多元了。从“指尖文化”转变为“指尖经济”,一点一滴的实现在旺家不是梦想。在旺家社区,像杨凤这样的易地搬迁户有5万多人,作为万山规模最大的跨区域搬迁安置点,占地663亩的旺家社区紧邻铜仁最大的木杉河公园。超市,幼儿园,小学中学,社区卫生站一应俱全,让这里越来越有人气。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是大事。在旺家社区微工厂产业园里,景航服装厂负责人廖景伟介绍说,目前厂里搬迁群众90多人,有80%以上来自旺家花园安置点。加上政策、就业扶贫,他们挣了工资后还有每月400元资助、社区资金8%的分红,员工人均收入在2600元以上。描绘旺家居民一天的生活草图大概是这样的:早上七点多送孩子去家对面幼儿园上学,接着去旁边微工厂打卡上班,中午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午睡,自己回家简单午休,晚上4点多把孩子接到工厂楼下的四点半希望课堂托管,6点下班再和孩子一起回家。在旺家生活半径缩小带来归属感的提升,是搬迁户们幸福生活的新起点。无论是产业、就业还是易地搬迁扶贫,都是万山区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采取的重要举措。通过工作队、村小组的网格化管理,识别出边缘户,再进行系统监测,数据比对,符合要求则立即启动预警机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益性岗位设置保证了这部分群众有一技之长可以在自然村打工,还可以参与文明家庭结对帮扶等社会帮扶,针对所有政策都享受后仍然贫困群众,万山区设立专项防贫返贫基金,100万的基金池从2017年设立时的取用70万到今年截至目前只用了17.4万元,肉眼可见越来越少,说明群众依赖越来越小,日子越来越好了。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从没有红绿灯,电梯只有两台的老矿区到如今贵州第一块新能源汽车牌照取得的万山奇迹,万山书写着不断崛起的里程丰碑。
(来源:中国扶贫)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