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晨曦出门,披着月光回家,下村上户在路上奔波,早出晚归有扶贫重担,这就是我从事三年驻村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
如果不是因为驻村扶贫,我可能永远不会与下叶村有关联,也不会与过成福、尧桂英、李冬标这三户贫困家庭有交集,更不会懂得精准扶贫的深意。
相遇——初涉扶贫,迅速熟悉投入
2014年,我首次被选派参与驻村扶贫工作,起初内心其实是抗拒的。第一,长年从事农业农村工作,深知其中的艰难,不愿再蹚这趟“浑水”;第二,单位里人少事多,作为中层干部,工作任务集于一身,两边兼顾实在吃力,思想上产生了畏难情绪;第三,对脱贫攻坚认识不深,找不到破解工作难题的路径,对脱贫缺乏信心。经过组织引导和领导谈心谈话,我最终消除了疑虑,服从工作安排,接下了这项工作。
从县城驱车颠簸1个多小时,来到下叶村。一下车,我拼命压制住由于晕车带来的不适感,第一次走进了下叶村村委会,接到了第一项精准扶贫任务——走访贫困户,熟悉村情。
下叶村是龙安镇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与南丰县交界,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下辖14个村小组,共有村民451户1579人,主要产业是蜜桔和毛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95人,常住人口少,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建强基层组织、发展农业产业、为民办事服务等工作进展不快、实施见效慢。
第一次走访是在当地村干部带领下完成的,也称是认门熟路。临走时,我在走访的贫困户家里一面墙壁上,贴好连心联系卡,留下了自己的联系电话。当时的总体感受是客套寒暄而心怀忐忑,客套是因为不熟,对打扰到他们生活的客气;忐忑则是害怕做不好扶贫工作。走了一天、绕了几圈,我还是没能完全认清路、记熟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台行雪满山。我深知,扶贫路上必然困难重重、任重道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履职、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守得住扑鼻梅香和七色彩虹。当时在心底,我就暗下决心:既来之则安之,我一定立足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做好驻村帮扶工作,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群众中去,静下心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沉下身真诚为民排忧解难,与老乡们打成一片,在扶贫路上把工作揉细、压实、抓好,力所能及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坚守初心,为扶贫事业贡献有限的力量。
相识——用心用情,全力帮扶服务
经过几天的适应过程,我慢慢摸清了工作“门道”,认识到要做好扶贫工作就是要“吃透上情、摸准下情”。于是,我便利用时间学习扶贫相关政策知识,了解村情民意。坚持每周至少上户二次,详细了解贫困户的生活起居、身体状况、收入来源、实际困难等,并将所有信息分门别类制成表格清单,一来便于记忆和更新,二来可以对比分析,为精准帮扶提供参考。扶贫重在精准,丝毫容不得马虎,遇到业务和政策问题,我会向县攻坚办、镇扶贫专干咨询,确保相应工作精准到位。
通过半个月时间,我就变得熟门熟路了,与村干部、老乡们不再那么拘谨,他们对我也渐渐热情亲切起来,工作开始步入正轨。留守在村的老乡们,大多比我父辈还要年长一些。对待他们用心用情地帮扶,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帮扶与被帮扶的关系,而是一种亲情纽带。对他们家里的“异味”不再掩鼻,有时还拿起竹篮里收成的红薯啃起来。他们也留我吃饭,总说:“没什么好菜,但是都自己田里种的,没打农药,放心吃。”
在工作中,从眼神里,我发现他们愿意跟我分享他们的“人生”,我也乐于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过成福是孤寡五保户,无儿无女,因有语言障碍,从小未进学堂读书。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年逾古稀但身体健朗,每天锻炼他还要走上一万步。尧桂英早年丧夫,患有精神疾病,常年就醫于南丰波罗医院,经常与我对接的是她的女儿过大姐,独立带着十几岁的儿子生活拮据,母亲的一切由她打理。李冬标58岁,听力严重障碍,几乎失聪,多种疾病缠绕着身体,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老婆出走失联多年,膝下一子。
听完他们的故事,我有时心底也会莫名地悲伤起来。如果没有走进他们,没有亲眼看到他们现实生活,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他们的真实困难,也不能体会到他们对美好生活强烈的向往,更感受不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帮扶责任。
了解到尧桂英身份证遗失多年未办,我主动联系其女儿,补齐相关资料,开好证明,到派出所补办身份证。了解到李冬标残疾事实,残疾证却迟迟没有办理,我主动与县残联、镇政府、县人民医院等部门咨询沟通,陪同李冬标到县人民医院进行残疾鉴定,帮助他取得残疾证。一个个微心愿、一桩桩小事,在我看来微不足道,可对他们而言,却意义深重。
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与贫困群众面对面交流,大到上户宣讲落实扶贫政策,小到随地唠嗑闲聊。我经常在不同时候与他们在田间地头、灶台边、村委会、扶贫车间“掏心窝”式的拉家常,了解他们走近他们,尽己所能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假日,我们还会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给节日增加仪式感,为他们送去大米、食用油等基本生活物资,从而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也相互融入了各自的工作生活中。
相知——再续前缘,决然义无反顾
2018年7月,时隔一年,我有幸第三次接过驻村扶贫工作的接力棒,成为第四轮连心小分队的一员。这次我义无反顾地向着扶贫战场再出发。
再次驱车前往下叶,心情激动而平静,一方面急切地想见到熟悉的人,一方面一路上的景色感觉还是那么熟悉。确实,从东堡进去那条蜿蜒而狭长的水泥路,依旧是38道弯;夹道开着小白花的一年蓬,仍不辞劳苦迎送着过往来客;路边的野生蕲艾已然过了盛长期,渐次凋败;满山的桔香扑鼻,青黄交接,煞是好看;交错丛生的芦苇迎风摇曳,漫天的芦花吹迷了眼;清澈的河水淌过光滑的鹅卵石,一眼望穿见底,哪怕是酷暑天,脚伸进去也是习习凉意;田间的水稻耷拉着脑袋,害羞地等待采收;田埂上勤劳的身影挥洒着汗水,水泥路上金灿金灿的稻谷铺晒,一眼望不到头。大伙见到我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说道:“小尧,好久不见,你又来了。”是啊,好久不见,一切还是那么熟悉而亲切,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面、一张张脸庞,勾起我浓浓的乡愁和回忆。
2017年东堡安置房竣工,我帮扶的三户贫困户都申请了安置房指标,2018年他们顺利入住,告别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屋,搬进了政府为他们建造好的新房,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幸福沉淀在心底。现在他们靠兜底保障的五保金、低保金、养老金,享受着医疗、住房等扶贫政策。“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解决,使他们过上了满意的生活。他们对我说:“很满足,感谢这个好时代,感谢党和政府没有放弃我们。”话语朴实,情寓其中,溢于言表,我深有同感。
针对下叶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我们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协调资金,建成了嶂下、过家、塘元4公里的通村组道路,拓寬修建滩下村组陡峭山石路200余米,新建南堡村组蜜桔转运广场300多平方米,实施危家、叶家、宁和村组5公里自来水管道改造,安排100万元项目资金实施南堡村组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方便了群众出行。见证着下叶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不断夯实,我们的扶贫工作艰辛而充实着。从初识到执着,我的脚步更加坚定。
相守——执着前行,初心矢志不渝
精准扶贫,就是把国家的帮扶政策精准地落实到贫困群众身上。通过满足贫困群众的需求,不断解决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过程中的困难,让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脱贫并不止于“摘帽”,不返贫才能确保脱贫质量和成色,我们要做的是“扶上马”之后再多“送一程”,让他们“不回头”地径直向前,和贫困永远说再见。
在驻村扶贫工作中,在一次次的往返途中,我丰富了工作阅历、磨练了思想意志、提高了服务本领、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2019年,我离开了农村脱贫攻坚阵地,加入到城镇脱贫解困帮扶队伍,对口帮扶新华社区一对残疾夫妇,仍然奋战在脱贫一线。
今年,驻点扶贫结束后,在汛情紧张之时,我去过电话给过成福,询问他的生活状况。他高兴地说了近几个月的“身边事”,报的是平安,话的是喜悦,言语间满是感恩。此时,我不由地满足感、成就感爆棚,得到了贫困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感觉辛苦都是值得的,这或许就是每个扶贫工作者的最强动力和最美赞歌。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扶贫工作者,能够参与到扶贫伟大事业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故事,但在与贫困群众一次次接触中,在一些困难和需求中,给到他们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得到他们的信任,我的心里就有一种满满的充实感、成就感和获得感。多年以后,作为伟大事业的见证者,回忆起这段美好时光,为韶华、为初心、为扶贫事业,不留遗憾,我想也就无悔了。
作者简介:尧文应,黎川县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