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运
1 万松老人塔。
2 塔院门楼对着大街。
3 塔院里正在举办门联集萃展。
4 兔爷。
5 真实的大门和门墩是为门联展特意找来的
最初只是在老字号砂锅居吃完饭后沿着西四南大街溜达,不经意间看到塔了。砖塔,密檐式。塔从一座有门楼的院墙里挑出来,这对喜欢逛胡同的人来说无疑有着一定的吸引力。北京多塔,什么样的塔都有,密檐式塔还是北京常见的一种,按说不太容易激起心海波澜。问题是塔耸立的位置。有塔就有庙是个常识。这里有庙吗?一点儿看不出有庙的样子,就是个经整修过的北京老四合院圈着塔。是曾经有庙,庙消失在岁月里了,还是院里的廟特殊?总不会是普通的民宅式四合院里耸出来这座塔吧?觉着有些惊异,有点不同寻常。
耸起砖塔的四合院门朝东开,磨砖对缝的墙,墙上开着什锦窗,窗上镶嵌着磨砂玻璃。磨砂玻璃透出内中塔的剪影、北京胡同字样和白木条嵌的冰裂纹图案。小门楼在院墙正中,门洞中的朱红漆门开着,透着门洞能看到院内的砖塔。“正阳书局”的牌子和“北京砖读空间”的牌子说明此院是个公共场所,是对外开放的。
进院方知砖塔坐落在地道的塔院里。塔院不大,介绍塔的资料说院子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塔院面积是99.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22.5平方米。感觉上院儿没有数字资料说得那么小,塔四周有回旋的空间,身居院中仰目观览全塔不成问题。围塔的地是裸露的,现在栽着绿草,一行一垅的,空地儿上摆着盆栽植物和花盆、石件。
院里有房,房在南侧和北侧,但觉得那些房都与庙无涉,塔不依房生,房不依塔存。院西有房屋拆除的痕迹,留下的屋基没有作为庙通常有的柱础,围院的是邻家的山墙。
塔被称为北京城区现存的一座密檐式砖塔,原为八角七级,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加高至九级。1986年西城区人民政府拨款维修时发现清代维修的塔包着元塔,认定为元塔的砖是元代特有的一种薄砖。这种砖我见过,居庸关北关城的旧城台上就有,是市文物局的一位副局长指给我看的,当时我很惊异,明关城楼用有元代的砖,让明代的居庸关城显得扑朔迷离起来。万松老人塔元塔的被发现呈现出塔中裹塔的景象。这样的景象,西直门城楼被拆时也呈现过,明城楼包裹着元城楼。可惜,西直门城楼被彻底拆了,奇异景象最多也就留下了照片和影像资料。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代维修加高后的塔。塔高15.9米,折合成楼房的层数是五六层高吧,不算矮了,挺气派的。塔基没有造型复杂的装饰,就是细磨的素砖垒砌的,基座上与密檐之下部分的塔身比较高,也是素砖砌的,有设拱券的门,但门却是虚的,被大方砖紧封住。看网上的资料,说此塔是可以登临的塔,实地看塔,却没有这样的迹象,它究竟是实心塔还是空心塔,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有种网上的东西不可信的印象。但也在想,万一人家说的是真的呢?塔檐看着比较密,檐下均不设斗栱,为叠涩封护檐,顶部为尖形筒瓦顶,最上层是刹座和宝珠,整体显得素朴庄严,素朴庄严中还有一种壮丽感。密檐塔是富有节奏的,紧凑密实的塔檐在稳定平衡的节奏中体现出一种变化,有一种刚性的线条美。
院墙廊棚下。
展馆里展出的砖塔胡同名流著作。
塔读空间书店书架。
书架。
窗饰。
茶座。
鲁迅住在砖塔胡同时的著作。
塔院门楼。
进院除了看塔,还不由自主地关注起“砖读空间”。“砖读”,自然是借了砖塔的砖,砖塔院儿的砖,不然就说不通了。砖塔院的读书空间、阅读空间,顺理成章,还强调了它的地理位置、空间特色,而且这“砖读”内涵颇广:读砖塔,读砖塔院儿历史沿革,读砖塔胡同,在砖塔院儿里读书读胡同文化,都是“砖读”。
塔院东围墙有临时搭的廊棚,那是临时建筑,铁架做柱,顶棚用的材料一般。廊棚有一定的宽度,其内贴墙设桌设板凳。院里房前和西南棚架下也设了圆桌、藤椅或长桌板凳,用来供看塔的游客围桌喝茶聊天歇脚读书。东墙南头立书架,书架层层排满了书,书都被阳光晒变了色,看来不是摆设,是为真的有心在闹中取静的环境中想读书的人准备的。南边屋里开的是书店,新书旧书都有。书架不管怎么分类,一排排看下来就觉得介绍老北京、北京老市井老胡同老民俗老风物的书特别多,光介绍北京历史的书就好几种版本,有按朝代分卷的多卷本北京史,有或厚或薄的单本北京史,还有著名文物专家写的薄册子的北京简史。我认识的几个专门研究北京各个行当的作者专著都在其上,见书如见人,音容笑貌歷历在目,乐得我就像走进了一个老熟人共同攒建起来的文化知识宝库,有一种亲切,还有一种骄傲,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汇集有如此大量的集中介绍老北京的书的书店,还真是寡见。有一个金姓的作者的书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的眼睛一亮。此公我只见过一面,是我初到旅游杂志社工作的时候,一晃25年了。我得知他的金姓是属于清代皇族后裔,爱新觉罗氏,大清一亡改姓了!没见过他写的文章,竟然有出书。本想把他的书买下,他的那本薄册子却不按书价出售,而是按收藏书出售,书价翻了120倍,爱新觉罗后裔的书就这么值钱吗?大大惊叹了一回。
展出的门联照片。
展出的门联照片。
展出的门联照片。
图说规矩,让人更深地了解北京民俗。
图说规矩,让人更深地了解北京民俗。
塔院门联展。
坐在院里茶几旁喝茶聊天儿的少,阳光太喧闹,有阴凉的棚架下座位本来少,又被人占满了,还没有挪位的意思,真是在潜心阅读塔院儿味道。我倒是没想坐下享受“砖读”乐趣,累不累的只想在塔院里转悠。我那次去砖塔院时,院里正举办北京胡同门联展,标题《刻在大门上的家风》让人心动。导语煽情:“门联是矗立在胡同里的立体书卷,它们或是词清句丽,诗意浓浓;或是古奥可爱,寓意深远。通过门联,宅院的主人可以抒发心志,自勉自励,每天进进出出的家人,也会在重复的相见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忘不掉的家风,剪不断的乡愁。让我们在微观北京中求索北京的灵魂,描述北京这座古都的细部,重温世代相传的祖训,走进北京人的精神世界。”
展馆里展出的文物。
展馆里展出的文物。
宅院主人刻在宅门上的祖训都有什么?作者沙立功,一个1934年出生的北京牛人,用20余年的时间,走遍了北京的老城区,将有文化特色的老北京门联用相机记录下来,收录了230副,分为十类,编成十章,出了一本书。塔院里展出的门联照片只是书中的一部分,但也挂满了塔院南墙和围塔的展板。联文根据内容分为:华门仁里、家声世泽、古训持家、修身养性、抒怀明志、文章华国、礼义道德、颂世歌时、祈福求祥、共和维新。是以一个门联一个故事的形式讲述的。
图说民俗。
图说民俗。
门联,选几副不常见的。“芝草瑶林新几席,玉杯珠柱旧琴书”夸耀自家花园内有名花异草,且众多,是倚几铺席休闲的好去处,而室内则有古书宝琴为相知相识的老朋友。家底厚实的老儒之家吧。“春深碧海腾龙甲,花满天池起凤毛”是借喻言自家人才辈出。“道为经书重,情因礼让通”讲做人做事的道理的。言读圣贤书被人敬重成道,相互礼让才好沟通促进感情。
好多门脸已随拆迁拆没了,留下的是有心人留存在照片上的记忆。
塔院北面的耳房里还辟有小型展览馆,展陈了少量文物,讲述了砖塔、塔院、砖塔胡同的故事。
西四南大街的砖塔,怎么认定是万松老人塔?为什么说万松老人塔是元代的塔?是1986年维修时发现确定的吗?由所包的塔砖确定的砖塔的始建年代?其实对塔中塔的这个发现已是后话了。“砖读”,您会注意到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书中就有北京西城《万松老人塔》篇。开篇先不说塔,而说万松老人:“万松老人,金元间僧也。兼备儒释,机辩无际,自称万松野老,人称之曰万松老人。”万松老人,金代名僧,和后来当了元朝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有师徒关系。万松老人释儒兼备,精通释家的学问,儒家的学问也高,机辩能力和水平让人敬服,没有能问倒他的。“漆水移剌楚材,一见老人,遂绝迹屏家,废餐寝,参学三年。”那时的耶律楚材应还没有任职中书令呢,参学时称为湛然居士,对万松老人的主张是极为推崇的。万松老人著《从容录》,耶律楚材给写的序。老人81岁圆寂,得到门人厚葬。有史书说他寂于蒙古族建国,却未立元朝之前的定宗元年(1246年),门人分塔供养舍利。他的舍利塔建了几座,都建在什么地方,已无可考,而且是否真的如此,也不是一家之言所能确定的,若为真,西四南大街的万松老人塔则是这几座分葬塔之一。现文物部门的资料并没有提到这一说法。此砖塔是否始建于元代,还是处于一种推测状态,按《帝京景物略》的说法,是“老人寂后,无知塔处者。今干(甘)石桥之北,有砖甃七级,高丈五尺,不尖而平,年年草荣其顶,群号之曰砖塔,无问塔之僧者。”这“无问塔之僧者”会引起歧解,是说时人不知塔里的是哪位高僧,还是说塔其时已无僧管理?《帝京景物略》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离元灭已267年,那时的这座砖塔,就在今天的这个位置,这个地方确实在甘石桥的北面,离甘石桥公交车站半站地的样子,不过明代把甘石桥写作是干石桥。《帝京景物略》的作者介绍完万松老人后开始讲故事了,说完万松老人圆寂后不知葬在何处,又说乾石桥北发现了砖塔。砖塔 “无问塔之僧者”,就是表示谁也不知塔是属于谁的,强调了它的荒凉,强调了它的年代久远、几近被弃、无人问津的状态,说已无僧人负责管理,人们对它已麻木到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程度。塔都没尖顶了,塔都成平塔了,長荒草,荒草很高了。说到这儿,又紧跟着说: “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居者犹闷塔占其堂奥地也。又不知何年,居者为酒食店,豕肩搭塔檐,酒瓮环塔砌,刀砧钝,就塔砖砺,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骂,二百年不见香灯矣。”二百年砖塔没有香火了,不知哪年哪月,人倚塔盖房子居住了,从外面望,塔像是从屋子里穿出来的了。又不知何年,搭着塔盖起酒肉店了,卖起酒肉来了,切肉的刀钝了,磨刀石不好使了,就手用塔砖当磨刀石磨刀,喝醉了酒的拍着塔唱歌吆五喝六骂街打架耍酒疯。直至万历三十四年,一个号乐庵的僧人,惊讶砖塔在店中,进来四处看,发现刻有五字的石额,曰“万松老人塔”,遂跪拜哭号,募捐把店买下居住下来守着这砖塔。虽塔仍穿屋而出,卖肉的卖酒的剁菜切肉的自此都没影了。
也就是说,明万历三十四年,发现了砖塔是万松老人塔。这座砖塔的始建年代无法精确考证,但肯定是万松老人1246年圆寂之后,由于这座青砖古塔的存在,塔前的胡同被叫做了砖塔胡同,最早记述这条胡同的书籍,能查到的是明嘉靖三十九年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书中的砖塔胡同是作为京城名胜加以收录的,证明因砖塔而得名的砖塔胡同和砖塔的历史一样的古老。元大都是忽必烈建立的,青砖古塔周边形成坊巷胡同应是在元大都建城之后。是否那时就有了砖塔胡同,不得而知,但砖塔胡同确实为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因砖塔,胡同的大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变化的是胡同的兴衰。
迄今存在的万松老人塔标志着这里是北京胡同之根。这里的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
砖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院未定型,规划整修的方案正在征集意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