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伟
《夏虫国》是一部2013年推出的艺术动画短片,虽然未在全国院线平台上映,但在豆瓣网络平台上获得了9.4的高分,看过的网友都予以一致好评。这部由“80后”艺术家创作的动画短片,还多次入围国际电影节,特别是2014年分别入围“第60届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和“第44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这部短片最大的亮点是其制作方式。这部动画短片由20多人花费两年的时间,用二十多吨1万多块石膏板绘制而成,被称为史上最重的动画,当然这种制作方式,只是这部动画在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影片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创作源泉,用古老的中国壁画为表现形式,依托动画电影为载体,对中国古典哲学理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该片风格独特,没有对白,只有配乐,简洁的旁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寓意,精美的壁画风格又彰显出东方美学的典范。该片虽然是未在院线上映的艺术短片,但是影片所建构的东方美学风格和哲学意境,同样可以为“中国风”动画的发展贡献出新的探索思路。
一、《夏虫国》的叙事情境
(一)情节策略的建构
《夏虫国》的创作者是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的汤柏华,他怀着小时候对村庙中宗教壁画的原始情怀与墨者文化合作出品了这部动画短片。《夏虫国》这部艺术动画短片虽然不到17分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情节简约而不简单。影片是根据《庄子·秋水》中记载的“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展开联想构建故事情节。所以,电影开篇旁白就以拟人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夏虫国,这是一个南方靠海的国家,人们的生命只有春夏秋三季。这个国家的史书中记载了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晶莹剔透的冰,可是夏虫国从来就没有人见过冰,于是,一位年轻的将军决定出海寻找传说中的冰,他邀约了一位勇士和一位智者造船出海,开启了神奇的“寻冰”之旅。
影片从庄子的“夏虫不可语冰”这寥寥数语开始架构情节,又以庄子寓言式的叙事手法进行联想性再加工,以创作者对这个哲理概念的理解演化成一个情节生动的新寓言短片。故事围绕着“寻冰”这一故事主题展开,构想了三个主要角色,依次是“寻冰”的发起人——年轻的将军、智慧的匠人——墨斗先生,还有勇猛的大力士,三人邀约去“寻冰”。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以中国长卷轴画的形式徐徐展开。三人先是来到春意盎然的森林里寻找神树,大力士伐倒神树;入夏时墨斗先生设计建造了大船,之后三人乘船出海。一路上先是遇到白无常索命,后又遇到四大天王阻挠,降伏赤龙入“秋水之井”,回到已是冰天雪地的夏虫国。影片叙述的语境如同“西天取经组合”一样,描绘出众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调合作的故事。而情节的构建主要以旁白字幕的形式串联起来。整个叙述事过程只有背景音乐,影片的剪辑大开大合,以一种写意性的方式组合镜头,同时又在影片的“秋水之井”环节插入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从而构建起影片情节语境中所隐藏的寓意。无论从影片角色的设定,还是影片叙事的过程,都始终围绕着三人寻冰的主线构建这个寓言故事的情节。
(二)视听语言的解析
从影片的视觉效果来看,《夏虫国》的制作方式有别于其他动画的制作过程,全部是用壁画的形式一帧帧绘制在石膏板上再拍成动画,而采用纯粹的壁画形式来表现,也是该片的特色之一。以往的中国动画电影在表现形式上都是借鉴水墨绘画、皮影、戏曲等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进行画面造型的再创造,对原有艺术元素进行了提炼和加工。如《哪吒闹海》《九色鹿》这类动画片都借鉴了壁画的元素,但造型都是经过提炼与简化的壁画造型形象,同时这些动画还借鉴了其他传统艺术元素进行造型塑造。然而,《夏蟲国》的画面造型中,除了片头采用汉画像石元素表现之外,其他部分全是纯粹的壁画形式。影片中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环境,全部都是一幅幅标准的岩彩壁画,制作过程中大量借鉴了敦煌莫高窟、永乐宫、新绛稷益庙、岩山寺等壁画的造型和色彩元素,并且在造型上既没有对原有艺术元素进行提炼加工,也没有加入其他艺术造型元素。如影片中将军的造型借鉴了明代护法神将的壁画形象;建筑的造型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秦汉宫阙的造型;山林树木的造型多取以元代和明代壁画造型进行表现。而整个动画的镜头构图则采用了散点透视的形式,将人物角色穿插其中,使整个画面呈现一种青绿山水画长卷的效果。如果单从影片的人物造型来看,其更具有典型的东方审美特征,力士上身赤裸、虎背熊腰、健硕粗壮;将军的形象豁达豪放,刚毅果断,身穿山文金甲,胸戴明光护胸镜,肩配虎头护肩,身披朱红披风;墨斗先生则是老成睿智的智者形象,乘大鹏而来,束发长须,身穿深蓝色交领大袖宽袍。总体上,人物的体态都是参照了中国古代的壁画风格,造型的线条流畅,起承转合,虚实有度。
而在这古朴的短片中,通篇没有对白,只有中国古典音乐配乐,根据情节的发展配以鼓点、钟磬声、京剧唱腔和类似蒙古的长调,再以低沉缠绵的大提琴为和旋,使得影片的视听效果更加古朴深邃。影片开篇就以富有节奏感的鼓点进入故事的旁白,又以钟磬之声为和旋描绘了将军邀约二人的情景,入夏后以低沉悠扬的大提琴为主旋律展现了三人在森林里寻找神木造船的过程,而影片的高潮则是以节奏更加紧凑的鼓点和钟磬之声烘托出三人如何躲过无常索命和四大天王阻挠的紧张气氛。整个影片在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背景音乐中,各自器乐根据剧情的发展节奏缜密配合、张弛有度,既烘托出了整个影片的氛围,又使得影片所讲述的古老寓言故事更具历史的厚重感。
二、《夏虫国》的美学意蕴
(一)审美意境的营造
《夏虫国》为了追求画面逼真的质感,直接在类似于墙面的石膏板上着色,其色彩效果特别像中国古典壁画。中国现有的古代壁画基本都是用中国岩彩的方式绘制而成,因为其使用的颜色都是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这些颜料由各种不同色系的矿石、泥土、宝石筛选研磨而成,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褪色。正如敦煌莫高窟壁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绘画宝库,在色彩方面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色彩明快鲜丽,有强烈的视觉张力。[1]通过这种着色方式,使得影片所讲述的寓言故事更具深厚的历史情感,能使观众透过斑驳的画面去探寻古老传说的“秘闻”,并且众多色彩的调和又提升了艺术审美的高度。
影片中不同的人物和场景在营造美学意蕴时,不仅满足了视觉审美的需求,还赋予了不同的人文情感。例如,将军身穿金甲披红披风,黄色与红色都是暖色系,代表了主人公高涨的情绪;墨斗先生身着深蓝色大袍,表达出他的沉着冷静,老成持重;力士皮肤黝黑,塑造他不畏艰辛的情感形象。不同人物的角色搭配不同的感情色彩,以表达出人物性格的潜在情感。
而从影片的整体审美取向来看,其画面一直遵循着中国重彩壁画的表现方式,总体看来色彩鲜明而绚丽,画风厚重而雄浑。画面中运用青绿山水的技法来描绘山川地貌,而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主要采用秦汉建筑风格,画法用色则吸收了敦煌壁画的绘制形式,以朱墙蓝瓦或白墙红柱的视觉效果呈现。所以从《夏虫国》画面的美学意蕴来说,总体上展现着古朴浑厚的壁画效果,虽然用色丰富多彩,但色彩搭配的明度和纯度对比都较为和谐,影片整体呈现在暖灰色调中,着色刻意追求壁画特有的斑驳的肌理质感,使故事展现出历史的久远与沧桑。笔者认为,这也是影片的创作者为什么不采用赛璐珞片或电脑技术来制作该片的原因,他们要用这“原汁原味”的壁画色彩的质感,来表达该影片中神奇的故事情节和古朴的色彩情感,从而彰显出影片特有的东方美学意蕴。
(二)时空隐喻的演化
影片的创作立意于先秦伟大的哲学巨作,通过采用庄子寓言式的美学手法演化出一个新的寓言故事,让影片更添加了一份东方色彩的神秘感。影片中的主角是命不过三季的夏虫,而创作者借用庄子关于物事无论大小贵贱都是相对性的论述,跨越时間与空间的限制构想出一个夏虫国,肯定了“卑微”的夏虫作为生命的价值。创作上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跨越方式非常独特,三人是乘龙入秋水之井回到夏虫国的,这也是影片最神秘的地方。从影片情节上看,这条龙应该是西方广目天王放出的手缠赤龙,三人降伏赤龙后乘龙入海,从秋水之井回到夏虫国,至于中间的过程是什么,影片没交代也不是重点,毕竟这是个虚构的神话寓言。重点是“秋水之井”,影片中共出现过两次,之前一次是力士加入寻冰之前到井边打过水。之所以叫“秋水”肯定有深刻的隐喻性,首先是暗示影片的故事源自于《庄子·秋水》篇,其次更深的寓意是在暗示我们井的特殊作用,这个井是夏虫国的生命之井,不然影片不会单独给一个力士和众人到秋水之井打水的镜头,同时命名为“秋水”也是暗示夏虫春生秋亡,这口井既滋养了夏虫国的人,又暗含夏虫国的命运。这是夏虫国的一口神井,只有从这口井中才能获重生,它如同一个通道连接了生死两头,夏虫国的生命周而复始。
影片中三人乘龙从秋水之井回到夏虫国的情节,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星际穿越》中为拯救地球坠入黑洞的库珀,在黑洞的多维世界中得到启示后又返回人类世界。两者都为了一个既定的目标,跨越原有的时间和空间,又通过一个特别的通道回到原点,都是以拓展各自的维度来寻得答题。只不过一个是以现代科学为起点,一个是以两千多年前中国哲人的宇宙观为起点,各自拓展了对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的认知。只不过庄子的宇宙观是从一种诗意的语言讲述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思考人在有限时空中的价值。《夏虫国》在创作上正是借鉴了庄子的宇宙观,用他的相对主义来肯定夏虫的意义。因为无论是命不过三季的夏虫,还是生不过百年的人类,在宇宙间都是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所以我们既不要嘲笑夏虫的渺小,也不用“哀吾生之须臾”。影片采用庄周寓言式的美学手法将东方的宇宙观隐喻在情节中,又借用夏虫的视角来寓意影片引人深思的哲理。
三、《夏虫国》的哲理意境
(一)人文精神的意象美
东方美学的主体是以中国美学为主,而庄子美学又是整个东方美学一块重要的奠基石,其中《庄子·秋水》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庄子诗意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这篇短文被中国历代的文学大家一致推崇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美动人的哲理文学作品。[2]正如前文所述影片的创作灵感源于《庄子·秋水》中的一段叙述,这个寓言主要是海神对河伯说的一段话,大意是夏天的虫子受时间的限制从来没有见过冰,没办法跟它去描述冬天的冰是什么样子;对于孤陋寡闻的人,跟他说“道”是对牛弹琴,以已知认知来判断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受自身的不确定性和无穷性的影响。从而阐述事物是相对的,大小贵贱不是绝对的,所以认知世界是无止境的,还得恢复自然返朴归真。而这段对话只是《庄子·秋水》篇中的一个故事,却阐述丰富深邃的哲理,也表达了“崇尚自然”的庄子美学精神。
但是,影片的创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这些既深奥又“烧脑”的思想,而是选取文中“夏虫不可语冰”这个典故,像庄子一样用寓言传说的形式天马行空地展开联想构建出自己的情节理念,创造出一个新的故事“王国”,用“原生态”的壁画形式,向我们展现一个纯中国美学范的动画短片。而故事的结果是,命不过三季的三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入冬得见冰天雪地的夏虫国。所以单从影片叙述过程来看,似乎是借一个道家典故来叙述夏虫国的三人积极进取、锲而不舍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同时,影片中所叙述的夏虫远行寻冰的过程,不正像当年孔子为实现他的理想而传道列国吗?两者都是一样的面对自己的理想,一样的矢志不渝,所以当年孔子问津的时候,面对两位隐士的奚落,却依然感叹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也正是创作者通过夏虫国三人的寻冰之旅,从人文精神的层面来审视这一过程,以拟人化的手法从一个侧面来表达了为人生的理想而持之以恒、开拓进取的人文精神。
(二)东方哲思的意境美
该影片在创作过程中,其灵感来源与外在表现形式运用的是道家的美学风格,但又似乎表现出一种开拓进取的人文精神,这背后同时折射出两种美学理念不同的哲学意境,究其原因还是要从《夏虫国》创作时源于的典故说起。正如《庄子·秋水》篇中所说夏虫春生秋亡,受制于四时节气,这是客观事实,同样万物与人也是受制于自然规律而“顺应天时周而复始”。所以道家的“天”是“自然之天”,而“人”是“自然之人”,这也是道家所提倡的“顺应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而儒家的“天”是“义理之天”,“人”是“社会之人”,主张从人的角度认知自然,并比德喻人,推崇入世进取,有所作为。因此,如果按照自然规律来说夏虫确实命不过三季,但影片的创作者却构建了一个励志寻冰的故事,单从影片的角度来说似乎就是如此。但如果从《庄子·秋水》的第一篇寓言来看,又似乎不完全如此,因为第一篇寓言的主角是河伯与海神,而不是夏虫,两者比较我们发现,夏虫入海“寻冰”与河伯入海“悟道”其实是异曲同工。夏虫如果不远行出海“寻冰”,那三人只能三季而亡;河伯如果不入海就听不到海神的“论道”,那还是愚昧自大。所以,正因为夏虫远行出海寻冰躲过了夏虫国的寒秋,回来时才得见冰天雪地的夏虫国,这也并没有违背夏虫的生理极限和自然规律,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探索的方式,从而达到道家所说的超越人类本位。
因此,无论是影片中的夏虫,还是庄子笔下的河伯,都是在探寻各自的理想,只不过所使用的方式和所处的层面不一样而已。正如同儒家主张积极有为,是从社会的层面去探讨“天人关系”的,而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则是从自然宇宙的层面探讨“天人关系”。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我们民族探寻的主题,不管是以什么方式,从哪个层面出发,其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求索中。因此,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结果如何,而在于探索的过程,无论成败与否,无论高低贵贱,事物都是相对的,夏虫命不过三季,他们寻的“冰”在人类看来稀松平常,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认其现实的价值。所以,从宏观层面来看,即使蝼蚁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只有突破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以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宇宙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感悟生命的意义。
结语
《夏虫国》这部艺术动画短片没有对白,只有旁白和背景音乐,情节并不复杂,但由于运用了大量的东方美学理念,融入了东方古典哲学思想,使得整部影片展现出丰富的形式美感和深刻的哲理意境。影片虽然没在院线上映,但自问世后引起了不少的关注,首先是被其满满的壁画古风所惊艳,画面给人一种仿佛穿越而来的古典美,让人有一种梦回敦煌的感觉,与现今众多“中国风”动画相较可谓“血统纯正”。对于看惯了美式动画与日式动画的人来说,现今的中国风动画或多或少受这些动画风格的影响,而《夏虫国》的美学风格与形式上来说没有受任何外来动画的影响,反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从早期“中国学派”动画角度来看,表现形式也别具一格,中国还很少有像《夏虫国》这样纯粹壁画形式的动画影片。
同时,《夏虫国》中蕴含的美学意境融入了创作者对东方哲学理念的理解,加上影片没有对白,使得其寓言式的故事情节更像一个开放的平台,虽然是一部不到17分钟的短片,但是观众有了更多参与二次创作的联想空间。不过,从影片的制作与编排来说,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很多地方在叙事节奏的衔接上有些脱节,导致叙述不够流畅。但难能可贵的是,一群年轻的动画探索者,能够静下心来发掘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振兴中国动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共同为发掘优秀的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国学派”动画走向世界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日季,尹婕.敦煌壁画文化元素在动漫游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艺术创作与实践,2017(01):187-195.
[2]L.A.贝克.东方哲学的历程[M].刘睿铭,编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0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