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妇联干部培养的历史透视(1949—1956)

2020-11-02 02:45耿春晓
红广角 2020年4期
关键词:江苏

【摘 要】妇联干部的匮乏是新中国妇女组织建立后发动妇女群众参与社会建设面临的一个困境,江苏因此积极开展了干部培训工作。妇联和党校等单位通过文化学习、思想改造、政治理论灌输等方式培养了大批基层的妇联干部。随着新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妇联干部的培养逐渐工农化并形成体系,大量的基层妇女得以参与到政权建设中来。中共将妇联干部、妇女组织、妇女工作三位一体相结合,贯彻了一套践行群众路线的干部培养路径,顺利地完成了地方建设。

【关键词】妇联干部;妇女工作;妇女组织;江苏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644-(2020)04-0042-09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生政权、进行地方建设成为新政府的工作重心。新政权的建设需要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干部则是连接国家与群众的中间力量,他们是国家政权在地方的象征,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

学界关于中共干部培养的研究主要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阶段。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干部研究,学界则根据建政的实际情况对南下干部、新区干部等特定干部群体的任用和培养做了特定分析。①以往研究也有涉及妇女干部的培养问题,据笔者所见,郑刚从教育史的角度探讨了妇女干部的正规化培养,韩晓莉则探讨了华北根据地中共发动和培养基层妇女干部。②

妇女干部因性别身份的特殊性,往往与妇女解放有着天然关系。然而学界并未对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干部的培养工作予以深入探讨,尤其是未将妇女干部群体进行划分,且往往把妇女干部的培养和妇女参政等同,③二者虽有重叠,但是笔者认为妇女参政的含义更为宽广,它的主体不仅包含了在国家编制内外的女性工作人员,还包括现代社会中被赋予平等政治权利的女性群众。本文则更为强调新中国成立后妇联干部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这个问题。中共建政后各级妇女组织也随之产生,其运作需要大量专事“妇女工作”的妇女干部,“妇女工作”的中心便是“运动”妇女群众,支持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这成为地方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培养妇女成为合格的妇联干部,尤其是加强她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业务能力以及增强革命意识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贺萧在《记忆的性别》中提出“一切社会主义都带有地方

性”,④地域研究可将视角下移,是探索社会主义地方实践的有利路径。本文主要运用地方档案馆的未刊档案,以江苏妇联干部为考察对象,探讨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如何培养妇联干部,进而探析女干部群体的培养体系建设。

一、妇女组织的建立与妇联干部的缺乏

妇女解放一直是中共努力实践的现代化目标,其实践路线是通过发动妇女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使女性获得话语权,从而将“妇女” 改造成为新中国的“半边天”。妇女解放被纳入民族国家的建设之中,“如果占人口一半的妇女没有发动与组织起来,要建设一个美好的人民国家是困难的”。①

1949年,苏北、苏南、南京特别市三个省级行政区建立后,其管辖内的妇女组织也纷纷建立。1949年7月,苏北妇联成立后,在辖区内的38个县(市)陆续建立或筹建县(市)妇联,一年内就建有县(市)妇联22个,县(市)妇联筹委会13个,已建率达92%。各县(市)妇联直属苏北妇联驻各地办事处管辖。县妇联在县辖区设立分会,区妇联在街道设办事处。同理,苏南、南京妇联亦在所辖县(市)内建立或筹建县(市)妇联。之后,全省建县(區)妇联数随县(区)行政区的变化时有变更。除了县市区的妇联以外,其重要的基层组织——妇代会也建立了起来。妇代会是妇女积极分子组织一般妇女群众,不是用会员小组,而是用各种适合妇女要求的经济组织(如合作社、生产组等)和文化组织(如识字班等)发动妇女,“这种有组织的妇女,就是妇代会下层可靠的群众基础,应再经过她们影响其他群众”。②妇代会实行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解放初期至1958年大跃进之前,农村一般是乡一级成立妇代会,高级社成立妇女工作委员会,生产队产生妇女代表。城市街道以居民委员会建立妇代会,居民小组产生妇女代表。”③代表由妇女群众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三年,她们选出委员,并由委员推选主任、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妇联无法接触的底层群众则由妇代会去发动。“妇代会是妇女群众团体组织的基层”,④是党在基层组织中实践群众路线的性别团体。

大量妇女组织的建立是发动妇女群众,开展妇女运动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在性别层面上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然而领导、发展、运作妇女组织,开展妇女运动则需要大量的妇女干部。妇女干部所做的“妇女工作繁多”,主要是以贯彻党的政策路线为中心,发动妇女群众,要将党的政策和妇女群众的利益相结合,所以不论是土地改革、实行婚姻法或是其他活动,都是妇女工作的一部分。

江苏省妇联副主任石坚回忆说:“当时省妇联的主要工作是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组织发动城乡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劳动,深入贯彻‘勤俭节约、勤俭持家的妇女工作方针,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男女平等思想,加强对妇女群众的文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各地妇联创办了多种类型的托幼园所,为妇女参加社会劳动解除后顾之忧。积极展开各地妇联组织的建设工作,形成了全省妇女工作的网络体系。”⑤由此可见妇女工作十分繁重,本身便需要大量的妇女干部的参与。然而妇女干部调动频繁以及生理限制如怀孕、分娩、身体弱等原因又加剧了妇女干部缺乏的情况。1955年江苏省各专区妇联干部配备了42人,然而实际工作者只有27人,6人被调离妇联去合作队工作,参加学习和肃反活动者各3人,1人因生育暂时无法工作,其他原因则为3人。①综上可知,地方建设、妇女工作的特性、妇女组织的建立以及妇女干部群体的生理限制等原因促使着培养妇女干部成了一项重要并且亟须的工作。

从事妇女工作的妇联干部是政权建设不可缺少的执行者,不过干部的储备并不充足。在中共面临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情况时,华中五地委不得不承认“由于过去我们对妇女干部之培养不够,致今日的妇女干部甚感缺乏”,②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不足,已成普遍问题”。③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种干部缺乏的状况较严重。1951年,邓颖超在全国民主妇联第一次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承认妇联系统的编制还没有配备足够。④同年苏南妇女工作全面开展时,“区和专区配备的情况较差,均缺额1/5”,可以说“干部情况却远远赶不上庞大妇女已发动起来的领导要求”。⑤江苏省副书记陈光曾指示:“为适应国家总任务的要求,各地应注意经常培养和训练妇女工作干部。”⑥综上可知,妇女组织的建立、妇女干部缺乏的常态化使得妇女干部培养进一步成为基层建政的重要工作。

中共意识到这种局面以后,开始着手进行妇联干部的培养工作,江苏省妇联干部缺乏的状况得到了缓解。1952年11月,苏南苏北民主妇联合并,正式成立了江苏省民主妇联筹备会。到1953年,江苏省级妇联的编制有38个名额,而实际上已配备了35人,并且有意识做到尽量配备双套干部。淮阴等八个专区妇联系统仅缺一名干部,而镇江、松江专区则比实际配额多出一人。各专区下属的县妇联则大部分缺额在5%~13%之间。⑦到1956年3月为止,江苏省妇联系统共有干部1481人,县级妇联干部则占据大部分名额,有1075人。⑧可见妇女组织内的妇女干部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干部缺乏的状况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那么江苏省如何培养大量的妇女干部,并使其成为合格的妇女干部则成为关键性的问题。

二、妇联干部培养方式的探索

妇联干部主要来源于积极分子,尤其在基层。在淮阴发动的冬耕运动中,积极分子4125人,提为乡干有190人,提为村干645人,提为组干1398人。⑨1953年华东妇联的主要工作便是“配合民主建政,認真发动妇女参加政权工作,大批培养、训练和选拔妇女积极分子参加人民政府中的各种工作”。⑩

总体来说,妇联组织干部的培养责任主要由妇联和党组织承担,妇女干部会被送至党校、工农速成中学等处学习,也会由妇联组织培训。具体而言,在江苏未建省之前,苏北妇联训练干部的权力主要由自己掌控,苏北妇联在1949年12月时,便举办了三期培训班,训练了947名妇女干部。①1951—1952年苏北妇联又举办过五期的妇干训练班,一共培训区级妇女干部1221人。②苏南妇联则是有计划地保送妇女干部至苏南党校和工农速成中学。③当时华东妇联、妇女培训学校也会训练妇女干部,但是得到这样机会的妇女干部毕竟不多。由此可知,在江苏还未建省时,苏北妇联主要承担培训妇女干部的责任,苏南妇联则并没有苏北妇联的自主性。苏南、苏北妇联合并后,妇干班暂时停办,“在省委党校附设妇女队”进行培训,“教材等均由党校统一解决”,④培训区级妇女干部的责任在江苏省妇联还未正式筹备之前暂由江苏省委党校负责。1955年江苏省计划“省妇联训练县妇联委员、区妇联主任,县训练乡干部。五六年每人轮训一次。配合有关部门训练保育员和接生员,分别二年全部轮训一次”。与此同时“各级党校、党训班,各种干部专职训练班中,在吸收受训对象时,妇干虽不是属受训之职,如具有同等条件,要注意吸收”。⑤

干部培养的内容主要分为文化、政治意识、理论等不同方面,其中针对不同层级的妇女干部又有不同的培养方式。对于基层妇女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妇联早有所知。苏北妇联刚刚建立时便提出要提高文化水平以及加强思想改造。苏北妇联在培养干部方面有着一套认知,“学习内容,不能太多太广,主要揽通几个基本东西”,以至于达到“学习的干部须要有一定政、理、文化水平”,因此要弄懂三方面。政治方面:为什么要革命,革谁的命?谁来革?革命的前途?政策方面:政策与业务合起来学,土改生产,城市政策,妇女运动的方针、任务及做法。文化学习方面:不单纯识字,并须了解一般常识,自然科学与卫生常识。⑥

可见,对专区、分区的妇女干部来说,最需要懂得的是贯彻党的政策方针和基本的文化学识,理论的要求较浅显,只需为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做准备即可。在时间的安排上,学习内容的比重是随着干部层级的不同而有差异,苏北专区妇联干部的学习时间的分配是政治占2/5, 政策占2/5 ,文化占1/5 ,而对分区的妇联干部来说文化学习的比重则会相对增多,政治、 政策、文化学习各占1/3。

在干部培养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便是要识字。新中国成立时,人口是5.5亿,其中80%以上为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不过20%左右。⑦相较于男性,女性的受教育率则更低,在苏北第一次妇代会上苏北妇联主任关建就明确指出“乡村干部文化水平低,应很好地进行学习”,若培养基层的女干部,则需要培养她们最基本的读写能力,“采用见物识字,做什么学什么”。⑧当时为了“满足妇女干部学习文化的要求”甚至还制定了“速成识字法”,主要是根据识字的水平分班,编学习小组,制订学习公约,主张用24天来完成学习的部署。⑨速成识字法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华东妇联主席章蕴就认为“在推行速成识字法的识字运动中……特别是妇女干部和代表应首先学习”。①这与当时妇干文化水平不高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妇女模范工作者才认三百个字。②

总体而言,新中国处于建政时期,对基层干部的文化要求并不高,“区妇联主任不识字的要学会识些字,已识字的进一步能学会看大字报,能写简单通知和信件”。对干部本人来说,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要建立两小时学习制,文化学习主要采用分散自学的办法,到县开会时可争取时间上文化课”。③妇女干部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新中国的扫盲运动是融为一体的,这些扫盲识字的方法确实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直接促进了女干部文化水平的提高,江苏省妇联系统农村区级妇联干部中原有485人是文盲,到1956年时已下降至75人。县级妇联干部原有85人是文盲,后下降至2人。④

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在于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逐步提高到相当于高小以至初中毕业的水平,以便有效地学习政治理论,钻研业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⑤所以政治理论学习是更高级别的学习,政治学习是干部树立政治信仰的必要步骤。中共中央曾基于干部的文化水平,将政治学习分为三级:第一级,学习政治常识,即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常识和中国共产党的常识;第二级,学习理论常识,即关于社会发展史的常识(包括历史唯物论和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毛泽东生平的事迹,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生平的常识;第三级,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著作和毛泽东的理论著作。⑥三级理论学习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遵循的是从常识到理论再到经典著作的路径。不过中共的学习政策一直遵循的是“因人而异”,1953—1955年,全党开始学习联共(布)党史,然而“凡不能学懂‘联共(布)党史的,可参加初级组,亦可改学中国革命简史、政治常识或只学时事政策”。⑦1956年,理论学习的对象已有明确规定:“凡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中工作者,一般应列为理论学习对象,进行理论学习。”所以不论是否是党员,妇女组织内的干部都应参加理论训练。而“语文程度已相当初中水平,其他各科不及初中水平的干部,应根据工作需要分别对待”。⑧

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干部,要加倍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实际工作中的政策,提高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同时也要研究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技术,以便参加生产工作”。⑨培养目的是希望妇女干部的文化学习、意识形态的培养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是相互促进、互为一体的。

政治理论的学习固然可以促进思想的进步,然而女干部思想问题却更为“复杂”。苏北民主妇联认为自身对思想改造认识不足,“对各级妇联干部思想教育缺乏有计划的进行”,很少把思想改造列入工作议程中,从而“妇女干部思想问题存在得较多一些”。①

妇女干部仍然要加强政治思想的学习,要克服地位与权威的思想,“加强事业观念,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念,加强主观努力改造”,同时“提高认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②中共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便在于“群众路线”,所以作为干部,如何能和群众保持一致,以群众利益为主至关重要。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思想改造的重要手段,靠自律与他律改造自我,更能有利于實践群众路线。不过妇女干部在思想改造方面不仅要靠学习政治性的著作和理论知识提升思想意识保持政治忠诚,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对待妇女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在妇女干部中存在着不愿意做“妇女工作”的现象,所以对此进行批评和改造便是培养女干部的“特殊性”所在。江苏省民主妇联筹备会在检查报告中曾写道:“在全党来说,的确有人对妇女工作觉得麻烦,虽不敢说不要,思想上是有不要妇女工作的想法,也有的同志虽然口头上要妇女工作,而心上也不要。”③妇女工作主要是围绕中心工作展开,结合中心工作开展妇联的业务,作为政治经济工作的补充进行的,因此妇女工作可以说是非中心工作。妇女工作的性别化特质使其成为妇联干部的专属工作,是既相对独立同时又依附于其他部门的日常建政工作。“妇联的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跟党的中心任务要‘跟得快,跟得紧,跟得好”,在很多妇女干部看来,做任何事情都要围绕党政进行,妇女工作本身并无价值,得不到肯定,没有前途。据妇女干部回忆:“过去做妇女工作不容易提拔,我们说:‘年轻的下乡多,老来卖砂锅。就是调到企业部门、商业部门卖东西。所以妇联不能调到别的工作,什么提拔都没有。”而妇联干部所做的工作零碎,家里人也不支持,“女同志一般出门做妇联工作,她们的丈夫就不高兴,说:‘你们妇联工作那么辛苦,开会开到半夜才能回来,别人吃完饭去看电影了,而你们天黑了才回来”。④

妇联干部轻视妇女工作的倾向还源于基层群众组织的设立——妇代会和居民委员会同时存在,两者之间经常争夺群众,尤其是需要发动经济、政治等运动时,妇女工作就被迫停顿,因此妇代会干部“普遍看不见自己的成绩,不愿做妇代会干部,认为妇代会比居民委员会低一等,做妇代会干部无知无权,不吃香”。甚至有些人认为自己“别的工作做不好,只好做妇女工作算了”。⑤为了改变妇联干部轻视妇女工作的现象,妇联则需要对妇女干部进行思想改造。妇女干部的培养与妇女运动的发展息息相关,“哪个地区妇干的妇女观念不强,就影响到妇运的开展,因此必须解决妇女干部不愿做妇女工作思想”,这则需要从认知上来解决这个问题,江苏省妇联主席关建认为“认识妇女工作是整个革命工作一部分,不做妇女工作,没有完整群众观念和完整的革命观念”。⑥妇女是群众的一部分,不愿意做妇女工作便是不愿意做群众工作,因此普遍存在的看法便是妇联干部的群众观念不强,急需加强她们的群众观念。那么如何加强群众观念,使其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便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向下延伸:地方妇联干部培养体系的形成

妇女干部缺乏群众观念这一认知早在根据地时期便存在,妇委认为在培养女干部时“需克服对提拔土生土长、土头土脑劳动妇女群众没有信心,专找知识妇女或半知识妇女的偏

向”。①这既说明了中共干部出身的知识分子化,也表明了在干部提拔中,中共一直渴望工农干部进入政权。在中共的阶级定性中知识分子因家庭出身、教育背景等原因一直和地主、资产阶级相联系,而阶级出身决定了思想观念。“有些女同志群众观点不强,甚至没有正确的认识,因为今天妇女干部中,知识分子占绝大多

数。”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需要提拔工农出身的女性做干部,这也是通过调整阶级构成来发展干部群体的方式,反映了马克思主义通过阶级变革来到达妇女解放的内在思路。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③中共实践的是以阶级为基础的群众路线,那么作为要践行群众路线的女干部,自然要受到阶级划分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首先是妇女走出家庭,改变劳动的性质,妇女因此获得阶级属性,然后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成为自为阶级,获得劳动解放,因而得到阶级解放,由此最终实现妇女的解放。④性别解放是从属于阶级解放的,“干部身份”赋予了妇女政治荣誉,是妇女解放(妇女参政)的一种形式,妇联干部领导妇运,实践着中共的妇女解放路线,妇联干部的培养亦会遵从阶级路线的执行。政治上突出工人的领导作用,然而农民作为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在实际的培养中因数量的庞大则更为凸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创办了以培养工农女干部为主的妇女职业学校、妇女干部学校。地方妇联也开始大规模地培养农民妇女干部,由苏北妇联1950年统计同年的干部训练情况可知,参加干部培训共632人,其中农民有516人,工人9人,占83%,⑤这说明新中国成立时基层妇联中农民干部占大多数,政权早已注重农民阶级妇女的政权参与。工人虽占少数,但是妇联却注意培养工人为妇联的领导干部。1951年苏南区民主妇联筹备会在各专区市妇联组织部会议中便明确表示在培养对象上要以女工为首选,“工人中的领袖人物,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以后,提拔到市妇联参加领导,以便改变市妇联的领导成分。”⑥很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地方各级妇女组织建设中,工农干部的培养已成为一种倾向。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这使得党中央公开强调工农阶级干部培养及其政权参与度,提出要“大量培养与提拔工农干部,和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使他们成为各项事业中的骨干”,并认为这“乃是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⑦

干部培养成了中央的明文指示,将培养“工农化”的干部定位为政治任务、组织任务突出了政权建设的阶级化思路。妇女干部培养的工农化与整个政权建设干部群体工农化是一致的。

培养妇女干部不仅仅是注重工农干部的提拔,而且注重对其内部进行划分。“继续巩固,发展并充分运用基层妇代会的组织,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按生产单位建立妇代会组织,切实贯彻阶级政策。”⑧贫、中农妇女是可团结的,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别。“首先是在选择积极分子时要注意吸收较多的贫农妇女,适当配有部分中农妇女。”积极分子往往是提拔为妇女干部的重要步骤,贫农妇女的政治积极性被认为是最强的。“从运动中所培养的妇女骨干的作用来看,贫农妇女骨干对党政策办法道理弄懂后,表示坚决拥护并能积极行动,中农妇女骨干也能积极响应……因此必须依靠贫农妇女骨干,巩固团结中农妇女骨干去进行工作。”①据学者研究,“在共产党的阶级等级体系中,贫农主要是原来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其特征是政治积极而生产消极;中农主要是自耕农,其特征是政治消极而生产积极。所以在政治运动中,贫农总是处于最有利的位置,斗争最积极,分配果实最多,也最容易进入政治精英行

列”。②江苏省妇女委员会批判了一些地区不能有效地贯彻阶级路线,培养干部时忽视贫农,重视中农的现象,“有的甚至培养富农当积极分子,对贫农骨干的培养就很差”。不仅如此,有些人甚至还出现了对妇联性质认识不清的状况。有些人认为“妇联是抗战组织,必须要有资产阶级妇女担任领导,才能体现其统战性质”,以致于在个别城市“还有不少资产阶级妇女担任妇代会的副主任、委员等现象存在”。③妇代会“甚至有的为资产阶级、富农、地主、反革命篡夺了领导权”。④针对这种现象,江苏省民主妇联筹委会主任徐敏专门强调“必须大力注意对贫农成分(城市是女工和工属)的干部与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工作,使她们在妇女组织中占优势”。⑤可见在培养地方妇联干部的过程中,工农化已成了明显的倾向。

工农化的倾向使中共的妇女参政路线突破了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参政的局面,工农妇女干部的培养本身便是将妇女群众纳入地方建设中的一环,基层的妇联干部作为普通妇女群众的一员,成了群众与国家之间的必要连接点,原本处于性别、阶级双重边缘的群体,在新中国的地方建设中找到了政治价值的归属。就如黄金娥所言,“解放初,工作组常到我们利园村宣传共产党政策,特别是讲到男女平等,妇女和男人一样可以参加管理国家大事,当家做主人,我听了以后,特别积极参加各种活

动”。⑥女干部的培养激发了妇女的政治参与性。经过七年的培训和发展,至1956年江苏省妇联系统中共有1481名干部,工农群体已占959人,省级妇联32人,专区43人,市一级331人,县一级1075人。⑦由此可见,在妇女组织干部的培养过程中,组织越向下延伸,妇联系统的干部人数就越多,呈现了金字塔模式。大跃进前农村妇联基层组织,一般是以区成立区妇联,乡成立乡妇代会,农村的区、乡妇联组织部有一个脱产的妇联主任,个别的乡妇联主任不脱产,妇联主任成了女性参与基层政权建设的主要途径。

由表1可知,1956年底在乡一级的妇联主任中,并无一男性担任,均为女性担任。妇女占乡支部、乡人民委员会和群众团体(除妇联主任以外)干部的比例在0~10%之间。在大小乡中,女性参与政权建设主要是依靠妇联主任这一途径。在大乡中,妇联主任占妇女参政人员的79%左右。在小乡中,妇联主任占妇女参政人员的55%左右。可见妇联主任一职在基层妇女参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表明了妇联组织在妇女解放层面的意义十分明显。妇联组织为女性,尤其是底层农村妇女走出家门接触公共事务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这种情况是与整个江苏省的妇女干部参政增长率的逐年增长有关,1955年比1954年增长9.06%,1956年比1954年增长35.495%,1956年比1955年增长24.24%。①到1956年底,江苏省妇联干部培养体系基本建成,妇联干部成了专门发动、执行、完成妇女工作的“特殊政治群体”。地方妇联干部的培养对于动员女性参与日常建政意义重大,成为地方建设的一环。

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通过文化学习、政治意识改造、政治理论培养等方式有效地训练了大批基层妇女干部。妇女干部坚持群众观念,既是“从妇女群众中来,为妇女群众工作”,同时也是为党的事业服务。妇女干部是党和妇女群众之间的中间人,既是在一系列的培训和改造中被强化了国家属性的政治代表,也是妇女群众的“代言人”。这种培养方式为高效率地动员妇女,为妇女大规模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受训的基层妇女干部多来自城市家庭妇女、基层工人、农村女性,所以这种培养方式也为妇女解放提供了模板。妇女工作成了妇女干部进入社会政治活动领域的入口,又成为动员妇女群众走向社会的一种方式,这便是妇女工作的意义所在。

中共的培養模式打破了精英主义的培养路径,其工农化的培养方式有效地将妇女群众、妇女干部、妇女工作三位一体地结合,特别是为底层受社会传统压制的妇女提供了政治生存空间和解放话语。她们普遍获得政治荣誉感和解放感,也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妇女解放和党的事业中,这加强了她们对中共政权的向心力。这一模式的成功来源于将个体、群体、政党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诉求紧密相连,妇女干部的诉求与党和国家建设、妇女解放三者相互融合,共同造就了妇女干部的培养模式。

(耿春晓,历史学博士,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系东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民国时期上海女性群体参政问题研究”(项目号:20D111602)的阶段性成果;亦受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基地项目(项目号:19D111605)资助。

①杨奎松:《建国初期中国干部任用政策之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4~411页;何志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区的干部培养及其群体发展趋向——以川北区为考察中心》,《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10期。

②郑刚:《中国女子大学:抗战时期中共培养妇女干部的一次有益探索》,《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6期;韩晓莉:《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基层妇女干部的培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年第6期。

③相关研究见董妙玲:《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妇女参政》,《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3期;师凤莲:《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这些研究既涉及女性参与政府工作,也涉及普通女性的参与选举等。

④〔美〕贺萧著、张赟译:《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集体化历史》,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①马文瑞:《在陕西省首届妇女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马文瑞文选》第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页。

②董边:《谈农村妇女代表会议》,中国妇女干部管理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册,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 63》(社团志妇女团体篇),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④《江苏省民主妇女联合会报告》(1957年4月16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2-0036。

⑤王顾编:《一代奉献人:石坚回忆纪念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15页。

①《各类工作人员统计报表》,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1-0012。

②《华中五地委通知——关于妇女干部的培养和政治待遇问题(1948年12月9日)》,江苏省妇女联合会、江苏省档案馆编:《江苏省妇女运动史料选》,第351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干部调动均统一于中央组织部给华中局的批复(1949年12月9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81页。

④《邓颖超副主席在全国民主妇联第一次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3-0002。

⑤《各专区市妇联组织部会议情况报告》(1951年),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10-001-0001。

⑥《中共江苏省委员会副书记陈光同志指示》,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1-0008。

⑦笔者找到了除苏州专区外的其他七个专区县级妇联尚缺干部和应配干部的人数,南通专区县级妇联不缺额,其余淮阴、盐城、扬州、徐州、镇江、松江等六个专区县级妇联尚缺干部和应配干部比率如下:12.5%、6.3%、12.5%、10%、9.5%、5.6%。详见《关于江苏省妇联组织机构及干部编制情况》(1953年4月),《专区妇联干部配备情况统计表》,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1-0001。

⑧《妇联系统干部统计报表》(1956年3月12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1-0009。

⑨钱枚:《淮阴区生产救灾工作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3-0013。

⑩《华东民主妇联一九五二年工作纲要》,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3-0004。

①《一年来训练妇干统计》(1949年12月),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2-0006。

②1951年10月2日至11月2日是第一次,培训350人;1951年12月4日至1952年2月7日是第二次,培训269人;1952年6月下旬至8月25日是第三次,培训168人;1952年9月10日至10月31日是第四次,培训176人;1952年11月10日至1953年1月9日是第五次,培训256人。

③《各专区市妇联组织部会议情况报告》(1951年),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10-001-0001。

④《妇女干部训练班工作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3-0008。

⑤《农村妇女工作会议今冬明春工作计划草案》 (1955年11月),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2—0021。

⑥《关建同志在苏北第一次妇代会上对春夏季妇女工作的检查与秋冬季妇女工作的布置》,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3-0011。

⑦〔日〕浅井加叶子著,王国勋、刘岳斌译:《当代中国扫盲考察》,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⑧《关建同志在苏北第一次妇代会上对春夏季妇女工作的检查与秋冬季妇女工作的布置》,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3-0011。

⑨“其中学注音符号,一天;拼音,二天;突击生字,达到会读程度,七天;复习测验,二天;阅读生字、字义、字形,十天;查字典半天;总结统计,一天;回去后如何教人,一天。”详见 《部长会议记录》,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3-0006。

①《华东妇女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中的几个问

题——章蕴同志在各省(区)、市妇联主任联席会议上的报告》(1952年8月20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3-0007。

②《部长会议记录》,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3-0006。

③《苏北一九四九年妇女工作总结检查及五〇年任务》,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1-0001。

④《妇联系统干部统计报表》(1956年3月12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1-0009。

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1953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89页。

⑥《中共中央關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51年2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4~125页。

⑦《干部理论教育的补充通知(1953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编:《干部教育工作重要文献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758页。

⑧《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关于制订干部训练工作规划中几个问题的通知(1956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编:《干部教育工作重要文献选编》,第787页。

⑨《学会本领做好工作 新华社社论》,《文汇报》1950年3月8日。

①《苏北民主妇联会在整风运动中关于几个领导问题的检查》(1950年10月10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3-0012。

②《关建同志在苏北第一次妇代会上对春夏季妇女工作的检查与秋冬季妇女工作的布置》(1949年),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3-0011。

③《江苏省民主妇联筹委会十个月来的工作检查报告》(1954年5月),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1-0004。

④张李玺等编:《追寻她们的人生》(第1卷),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年版,第400~456页。

⑤ 《江苏省民主妇女联合会报》  (1957年4月16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2-0036。

⑥《关建同志在苏北第一次妇代会上对春夏季妇女工作的检查与秋冬季妇女工作的布置》(1949年),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3-0011。

①《苏中三地委妇委关于目前妇女干部中几个问题的指示》,江苏省妇女联合会、江苏省档案馆编:《江苏省妇女运动史料选》,第220页。

②《克服妇女干部中存在着的几个问题准备迎接新的革命时代》,《江苏省妇女运动史料选》,第242页。

③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④张憬玄:《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及实践研究》,华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95页。

⑤《干部训练情况统计表》(1950年),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05-003-0009。

⑥《各专区市妇联组织部会议情况报告》(1951年),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7010-001-0001。

⑦《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第589~594页。

⑧《江苏省两年来的妇女工作和一九五五年任务的报告》(1955年),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1-0008。

①《粮食征购销运动中妇女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6月),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2-0014。

②李里峰:《华北“土改”运动中的贫农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③《江苏省妇委召开第二次妇女工作会议的情况报告》(1954年11月),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1-0005。

④《杨祖彤主席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召开党第二次代表会议上的发言稿》(1955年10月),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2-0013。

⑤《进一步在妇女工作中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切实做好今冬明春的妇女工作——徐敏同志一九五四年十月在省妇委第二次妇女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54年11月),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1-0005。

⑥《大山中走出的壮族妇女干部——黄金娥访谈录》,张李玺主编:《追寻她们的人生》第1卷,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年版,第420页。

⑦《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统计的各类妇联系统干部统计报表》(1956年),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1-0009。

①《各类工作人员统计报表》,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16-001-0009。

猜你喜欢
江苏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数读江苏
Cultivation of labor quality
江苏
数独江苏
江苏金湖:杉青水秀,为荷而来
初夏的江苏味道,还“内斗”吗
数读江苏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