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之思考

2020-11-02 02:29钟会亮
中文信息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素质辅导员

钟会亮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如何引导高职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养成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重点课题之一。可见,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立体式高职生心理安全教育网络模式,对于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1

一、重视心理安全教育

心理问题或心理教育虽然作为一个概念已经为大多数教师所认识和接受,但作为一个有专业内涵的方法、技术和原则仍然为大多数教师所困惑和陌生。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上至学院主要领导,下至普通学生管理工作者,都要将高职生心理教育放在安全角度抓,决不能等到他们心理问题出现再去考虑灭火。高职生心理安全重在预防,关口要前移,预先给学生心理接种健康“疫苗”;其次,加大投入。既要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从而优化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结构。又要配备必要的心理咨询设施设备和场所。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方双虎、姚本先指出,就国外的经验来看,迫切的任务是建构 “多样化”和 “综合化”的心理 教育网络体系。开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其纳入学科课程设置中来,提高其学科地位,以引起高职生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与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让高职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之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

三、提高学生心理免疫力

1.引导高职生自我教育

事物发展终归两个原因,即: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起决定作用。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调查了各界名人后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20% 是由于他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 80% 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高职生心理方面,就体现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高职生们要积极应对,想尽办法,自己救自己,而不能等别人来救自己。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调整心态,用昂扬的斗志战胜困苦。只有这样,自己的内因起了作用,诸如老师、朋友、家长等外因方能起到真正作用。

2. 用信任固化自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因此,学生管理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心理需要,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和渴望,学生才会产生一种无穷的力量—自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来固化学生的自信之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四、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

1.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

职业院校要明确心理素质教育的价值,让教育资源、基础设施等得以优化配置,不能单纯依靠每周一节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指导,在各学科教学中,将心理素质教育合理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提升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现代化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理解和掌握。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配备有心理学知识和经验的专职兼职老师,设立固定的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讲座。加强与医疗机构联系,及时处理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个例,确保学生心理安全。在此基础上,建立高职生心理评估制度三部曲。第一步,入学时进行心理测评,对于心理异常的学生可以及早地发现,建立心理安全档案;第二步,入学后进行健康介入跟踪。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到底如何;第三步,强化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时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评估,实现心理咨询经常化。

2.建立朋辈心理互助小组

“朋辈”就是指朋友、同辈的意思。既然是朋友,必然互相信赖,既然是同辈,价值观念、生活经验、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必然有相似的一面,朋辈心理互助是高职生互相心理安慰和劝导。通过对朋辈心理互助小组成员进行心理培训和辅导,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辅导技巧,就能够引导和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高职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他们愿意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通过朋辈互助小组运作,大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心理互助关系。形成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達到良好的辅导效果。

3.建立畅通的家校联系机制

家庭是每位高职生的生活港湾,大部分高职生与家长之间联系紧密,家长对于他们的成长过程、个性特点有着别人无法熟悉和了解的优先性,因此,学校与高职生家庭之间建立一种畅通的联系机制,对于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共管学生信息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必将促进高职生心理安全教育规范科学。

4. 组建创新创业心理辅导团队

组建创新创业心理辅导团队。参加人员有: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任务是从入学起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创新创业进行辅导,培养高职生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在校期间提供创新创业实训实习平台,让学生走向生产实践活动,提前踏入社会,预防或减轻高职生的就业心理误区。教育大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角色,化解畏缩心理。帮助高职生依据个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选择适应其职业的工作。从而转变观念,稳固心态,强化技能,减轻就业心理压力。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院校活动

各种各样的团队建设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利于高职生身心健康发展。学工部、团委、学生会以及各种社团组织要大力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学生制定可行性计划和目标,开展针对性训练。如:鼓励或组织自信心差的学生参加适度的演讲比赛,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增强自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组织优秀学生,进行帮扶,让这些学生感到组织在关心他们支持他们,从而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和措施;对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学生,督促他们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校或社会的集体活动,逐步提升交流能力。

六、将心理安全工作纳入辅导员考核体系

2006 年 9 月 1 日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应该“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2015年11月,教育部又对该规定进行修订。可见,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一线主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规定:高校辅导员与所管理学生的比例上限为1∶200。而事实上大部分院校的辅导员负责管理的学生远远超过了这个比例,甚至于达到1∶300-400,辅导员工作任重而道远。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也较为熟悉,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辅导员除了完成相关管理职责之外,负担着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的任务。学校要对此项任务分解考核。以此提高辅导员的责任感和心理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6.

[2]薛欣晨.心理教育专业责任的改变与教师管理新要求[J].教育评论,2019(3):62-63.

[3]刘晓明,王丽荣.视域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蕴涵[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121.

[4]卫洁琼.职教生心理素质教育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92(11):273.

猜你喜欢
高职生心理素质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