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向红 郑蕾
摘要:《金匮要略》中,痰饮病的治疗总则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笔者认为,“和”字发音应为hè,即扶正与祛邪、治本之药与温药一唱一和,或可帮助学生理清痰饮病用方遣药的思路,并把握痰饮病证全程的治疗法则。
关键词:《金匮要略》;痰饮;治则;温药;和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0)05-0055-03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0.05.013
Abstract: In Jin Gui Yao Lue,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 for phlegm and fluid is “Warm herbs should b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phlegm and fluid”. 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the character “he” in the principle should be pronounced as “hè”, namely the cooperation of warm herbs with medicine for root, and medicine of supporting the healthy energy and to eliminate the evil factors, which could help students grasp the thoughts of prescriptions and medication for phlegm and fluid and master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whole process of phlegm and fluid.
Key words: Jin Gui Yao Lue; phlegm and fluid; therapeutic principle; warm herbs; he
《金匱要略》中,仲景对痰饮病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痰饮病是由阳气衰微、水液停聚某一局部所致,性质上属本虚标实。仲景治疗痰饮,以本虚为中心,扶正同时用温药[1],取其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之功,使痰饮可化可行。“和”以温药,指温之不可太过,与扶正相配合为原则,避免专补碍邪、过燥伤正,所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总则。近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用药。
痰饮病治则是《金匮要略》的教学重点,以上解释也很清晰,每每学生在考试回答“如何理解痰饮病治则”时取得满分的概率也较大。但到临床后,遇到痰饮病患者让学生处方练习时则多以温药组方,忽略治本扶正之法,这是笔者曾经带教多年观察到的现象。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解释能否执简驭繁,便于学生掌握并准确应用,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和”字含义的阐释重新定义。如何发音更符合仲景本意?治则中“和”字如果发音为hè,或可解决上述问题。
1 治则中的“和”
1.1 “和”字词性
黄晓华等[2]归纳仲景著作中“和”字不同词性的几种用法后,认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的“和”应该作动词用。王新佩主编的《金匮要略》教材认为,“和,指温之不可太过,应以调和为原则”[1],其意亦作为动词使用。此外,从语法角度分析,“和之”是一个动宾结构,“和”为动词,“之”为代词。但“之”究竟代指什么,传统的解释似乎一直都不确定。但无论“之”代指什么,都不影响“和”在这个语法结构中作为动词与“之”组成动宾结构的事实。那么,“和”作动词解时有几种发音呢?
1.2 “和”字含义
笔者查证了《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和《现代汉语词典》等相关文献,将“和”用作动词,且能够解释痰饮治则的词义找出,按照现代人的发音,归纳为以下5项:⑴和hé:调和、使……和谐。如:和解。⑵和hè:相应、相配。如:一唱一和。⑶和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如:和面。⑷和huò: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如:奶里和糖。⑸和hú:麻将或纸牌博弈取胜时。如:打麻将和了。此外,和hé,还可作介词、连词等其他词性使用,笔者认为与本治则的解释关联不大,故不作赘述。
那么,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和”字用哪种解释更为贴切?当读音为“hé”时,解释为“调和,使……和谐”,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大家很容易认为,痰饮病的治疗要以温法为主,用温药调和,很显然,这并不符合仲景原意,也不符合痰饮病的治疗规律。笔者认为,发音为“hè”,契合其扶正不可专补碍邪、温药不可过燥伤正的治则,表明扶正与祛邪、治本之药与温药一唱一和之法,更符合仲景本意。
1.3 “和”字溯源
据《汉字源流字典》的造字解说记载,和,甲骨文从龠,表示口吹排箫,后经演变,楷书写作“龢”[3];《说文·龠部》指出“龢,调也”,指音乐和谐[4]。可见,“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与现代的发音中“和hè”最相符。
汉朝以前的文献中有多处提到“和”,《说文》有“和,相应也”;《易·中孚卦》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老子》有“音声相和”等。究其意,皆为音声相应、一唱一和之意。虽无法明确其发音,但其意均符合当今“和hè”的解释。
1.4 “和”字新释
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其字句选意皆来源于前朝记载,深入分析仲景治则中“和”字的含义,即针对病证的标本缓急、病证发展的不同阶段,所用的药物配伍、方剂调整,也是扶正与祛邪、治本之药与温药的一唱一和,与“和hè”所对应的意思更为相近。
2 方剂中的和hè
2.1 药药相“和hè”
此为轻缓之取,体现遣方用药中的相应。
痰饮乃本虚标实之候,病证复杂,临床表现的轻重缓急亦相差悬殊。病情轻浅时,则可兼治本,温化于一方,如“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时用苓桂术甘汤,方中茯苓味甘平,健脾利肺宁心,用四两,正如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中所言“茯苓独多,任以为君”[5]。桂枝辛温,通心胸阳气,化气下气,通利助运,用三两,在茯苓、白术健脾利湿之中助以甘温祛除痰饮,即是治本之药与温药一唱一和。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因下焦肾气虚弱,不能化气行水,津液积聚成饮。肾气丸中,干地黄八两为君,滋补肾之阴精,以养正气;再加桂枝、附子各一两,振奋肾之阳气。两相配伍,既主治肾之本虚,又兼通化饮邪,相为扶助,生化无穷,此即“和”之。
以上情况,仅仅是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等症,皆为病缓之形,如此便容得医家补养虚弱脏腑,并相应配以温化温利之药以助正气,药药相和,轻证可取。
2.2 缓急相“和hè”
此为急重之用,突出病证全程治疗中的配合。
2.2.1 病势急重,首当驱邪 痰饮病证急迫严重、来势汹汹时,应急以行消开导诸法祛除饮邪,此即“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6]之意。如“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时间已久,饮聚成实,治以己椒苈黄丸,胃肠输转不利,水饮留滞肠间,难消难散,损伤阳气。《内经》中有“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法,故仲景方中用防己、椒目、葶苈和大黄这般开利荡涤之品,方能祛除痰饮顽疾。又如“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悬饮为水饮停于胁下,病深在里,饮居胁下,邪实偏盛,病势深重,治当急治其标,攻逐水饮,方用十枣汤。用甘遂、大戟、芫花等攻破逐水等峻猛之品,以求速去饮邪。
2.2.2 邪去之后,和以扶正 仲景针对病证危急的情况,用峻药驱邪时,密切观察患者证候变化,邪去之后便随证候变化及时扶正。例如,服用己椒苈黄丸后,病进,“渴者,加芒硝半两”;病退,“口中有津液”当如何?仲景此处未言,但早已告诫要“观其脉证”“随证治之”,便是要针对已虚的正气,相应地运用甘温之剂顾护阳气。又如,服用十枣汤,要温服,且用后泻下者,宜食糜粥以调养脾胃。皆体现了仲景面对危急重证时,运用扶正祛邪相应相和的灵活治法。
诸如此类,细者自察,然总不出扶正与祛邪、治本之药与温药的一唱一和。
3 小结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其中“和”为相应之意,读音为“hè”,便于学生记忆掌握痰饮病的治则并应用于临床,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仲景治疗痰饮病时治病必求于本、温化通利与之应、急则治标先驱邪、缓则治本与之和的治疗原则。或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理清对痰饮用方遣药的思路,又能把握痰飲病证全程的治疗法则。望与同道商榷。
参考文献
[1] 王新佩.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66.
[2] 黄晓华,汪震,敖丽英,等.《金匮要略》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原意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4):374,378.
[3]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63-364.
[4] 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91.
[5] 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M].邓明仲,张家礼,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71.
[6]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3.
(收稿日期:2020-01-10)
(修回日期:2020-02-05;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