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亦轲 刘军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社会阶层的队伍不断壮大,其精神需求也向更高层次攀升。研究新社会阶层休闲文化产品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可以团结阶层关系、夯实思想基础;其二是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芜湖市的新社会阶层为调查对象,从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及行为心理三个角度来分析该群体对于休闲文化产品的需求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芜湖市新社会阶层休闲文化产品需求存在着电视电影产业需求与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发展不充分、休闲文化产品品牌化发展不成熟及文化环境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并从发展多元优质的电视电影产业、发展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品牌化升级及增强文化环境影响力等方面提出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新社会阶层;休闲文化产品;需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8-0047-0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发生了改变。其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孕育出了新社会阶层,该群体的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目前新社会阶层数量已超过了7000万,他们大多分布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从事文化层次与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整体收入水平处于中等阶层。新社会阶层作为我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维持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九届四中全会会议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促进阶层关系和谐。”[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了解和重视新社会阶层这一群体的需求,不仅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还有利于团结阶层关系、维系社会稳定[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3]。一般来说,个体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高层次需求会激发其潜力、调动其热情促使个体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马斯洛等行为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越发达的国家的高层次需求人群占比越大。我国经济几十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人均GDP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消费创造了更多样的需求;我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普遍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我国社会需求必然向更高层次攀升。新社会阶层作为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资产的积累与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的需求层次也向高层次迈进。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休闲文化产品具有广泛地教化、规范、维系和调解社会的功能,可以促进休闲文化产业良序的建构。而以往课题研究中针对新社会阶层休闲文化产品需求的分析研究零散且不成体系。本论文通过芜湖市的调查数据对芜湖市新社会阶层休闲文化产品的需求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对策与建议,对后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2.实践意义
第一是满足新社会阶层休闲文化产品需求,团结阶层关系夯实思想基础。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一般都呈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形态,新社会阶层作为我国社会“体制外”的中坚力量正是处于这种形态的中间部位,其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现代消费时代更着重于“符号消费”即重视物品的象征意义,休闲文化产品在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同時还反映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彰显了商品使用价值外的社会意义。从对休闲文化产品的研究中我们更多的是把握这种物质需求背后新文化阶层意识形态层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协调需求、稳定阶层结构,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第二是引导新社会阶层休闲文化产品需求,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社会阶层正处于消费观念的转变与消费能力的提升阶段,把握好这一节点所创造的市场机会正是积极响应了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稳步攀升,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使新社会阶层的行为动机及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他们对于能定位自己社会阶层的休闲文化产品更为渴求。如何把握这种需求上的变化,从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在新社会阶层研究方面,廉思、冯丹、芦垚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社会阶层的规模扩大,组织能力得到提升,在社会舆论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5]。王邦佐、谢岳认为新社会阶层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兴社会群体,应充分激发其活力,让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份子[6]。文道贵在文章中写道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呈年轻化趋势,他们大多分布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从事文化层次与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身份变动频繁,职业流动性强,促进了我国先进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7]。
休闲文化产品研究与休闲文化产业研究关系密切,季玉群认为休闲文化产业是以人们的休闲需求、休闲行为为中心展开的一系列经济形态和产业链。并指出休闲文化产业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式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8]。张永红指出在我国发展休闲文化产业一是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时代内涵;二要培育大众的文化品位;三要让文化产业回归文化本位[9]。张美君认为以文化消费扩大内需是大势所趋,主要从培养居民文化消费意识,提高居民文化消费能力,开发与供应高科技、高品位、高质量文化产品以及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这四个方面来鼓励大众进行文化消费[10]。
在休闲文化产品需求研究方面,李施玥、施娟的观点认为文化水平、职业类型、可支配收入水平等都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文化产品消费水平,而效用、偏好、价格弹性、替代效应等社会经济指标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消费者的文化产品消费规律[11]。何建民认为休闲产业的发展首先是要抓住共性,了解消费者的共同需求,研究和开发休闲产品谱系,构建完整的休闲产品与服务体系。其次,是要把握休闲产业的个性,针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量身定制地开发各具特色的休闲产品与服务[12]。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新社会阶层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在此基础上,怎样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发展需求,促使新社会阶层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上述文献虽然对本文论题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性,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整体论题。
三、相关概念的含义
(一)新社会阶层
新社会阶层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总结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13]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进一步肯定了新社会阶层的贡献[14]。
(二)休闲文化产品
休闲产品是一种为了满足休闲者愉悦性体验的需求,由政府和休闲经营者凭借着休闲吸引物和休闲设施开发出来,通过公共服务和市场途径提供的一切物质性产品和服务性产品的总和[15]。文化产品的含義最早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任何形式的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都要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国内的学者如汤晖等在对文化产品的含义进行论述时认为:“文化产品是根据内容生产出来的,用于流通和消费的符号化载体。”[16]
基于以上对“休闲产品”及“文化产品”含义的界定,本文认为“休闲文化产品”迎合并满足了消费者的愉悦性需求、休闲体验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是一种用文化内容表达符号意义,以物质形态承载精神内涵的产品。
(三)需求
在研究本文论题时主要涉及的是休闲文化产品需求,休闲文化产品需求受到消费者知识积累及心理趣味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出消费者的精神渴求与审美偏好[17]。一般来说这类需求的形成深受文化传统和社会氛围的影响,所以其内核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互联网时代下各种信息的传播极为迅速,使得国内外文化与思想方面的汇集发展都比以往更为丰富。人们变得更加乐于交流和对话,在相互学习和竞争中不断创造和升级生活模式。这样一来,各个社会群体的休闲文化产品需求便表现为一种流动强、变化大的状态[18]。
四、芜湖市新社会阶层休闲文化产品需求现状分析
(一)调查数据描述
由于国内目前涉及新社会阶层休闲文化产品需求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可引用的相关数据有限,所以作者将学习生活所在地芜湖的新社会阶层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本文论题进行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研究。
从调查的380份问卷中看,受调查者的年龄集中在21岁至50岁,总占比89.4%,男女比例为男性53.9%,女性43.1%。学历集中在高中至本科这一区间,总占比80.6%,其中大学本科毕业占比41.8%。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占90.8%。以职业类型来划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占24.7%,个体户占27.5%,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占2.2%,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占10.2%,私营企业主占18.1%,自由职业人员占17.3%。
随着休闲文化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针对新社会阶层消费者的市场细分依然不明确。本文通过整理调查数据,从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两个角度来把握新社会阶层对于休闲文化产品的需求现状。
新社会阶层的文化程度影响休闲文化产品需求。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个文化程度消费者对看电视、电影的需求比例都是最高的;各个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对上网的需求比例都超过了三分之一;伴随着学历水平的上升,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比例也呈上升趋势。
新社会阶层的收入水平影响休闲文化产品需求。从表2中可以看出四个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都对看书看电影、上网有着较大比例的需求,其中收入水平在6500元以下的人群还偏爱于看书看报,而收入在6500元以上的人群偏爱于旅游,并且伴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比例也随之上升。
(二)存在问题
1.电视电影产业需求与发展不平衡
通过整理调查数据发现,电视、电影产品在新社会阶层休闲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比重是最大的。面对这样规模庞大的需求,我国电视、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内涵及民族精神的传递。电视、电影是与大众接触最为密切的休闲文化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传递。第二,电视、电影产业呈现跟风发展趋势,同质化现象严重。这说明电影、电视产业单一的内容输出难以丰富消费者的精神世界,所以要遏制电视、电影产业中扎堆发展的情况。
2.旅游产业发展不充分
从图1可以看出,2013年至2018年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均旅游支出随之提高,且占比逐年攀升,这说明旅游产品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芜湖市调查数据显示,新社会阶层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占90.8%,这说明超过九成的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年可支配收入超过了我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从调查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随着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社会阶层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越大。但表3的数据显示旅游消费在新社会阶层的日常花费中只占10%的比例,这说明芜湖市旅游市场发展不充分,跟不上新社会阶层的收入水平与旅游需求。
3.休闲文化产品品牌化发展不成熟
威布林的社会心理学消费模式指出,消费者对休闲文化产品的欲求主要来自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社交关系等方面的社会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购买行为上表现为人们已从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转化为追求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感。消费者开始对商品的品牌更感兴趣,更关注一些有文化特征的商品[19]。休闲文化产业除了要保障本身过硬的产品品质和周到的服务外,产品的文化内涵、企业的形象、得力的传播途径所形成的品牌效应也是助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从调查结果上看,消费者购买文化产品的影响因素中品牌因素仅占5%的比重,这说明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强,休闲文化产品品牌发展尚不成熟。
4.文化环境影响力不足
三元(三向)交互作用理论(见图2)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内部因素(个人的认知与情感)与外部刺激(环境)这三个元素交织在一起,互相作用。用三元交互作用形成理论来研究新社会阶层对休闲文化产品的需求,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个人的认知和情感与文化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文化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不足体现在第一是文化消费正向舆论引导不足;第二是文化产业供给侧发展不足,休闲文化产业自身产业链衔接和延伸不够,且与其他产业互动性差、融合不充分,导致市场供给不丰富;三是公共文化环境熏陶作用弱,消费者的科学素质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文化消费意识。
五、促进新社会阶层休闲文化产品需求的对策及建议
(一)发展多元优质的电视电影产业
当前电视电影产业的发展要以大众文化为创作基础,时代精神为繁荣方向,民族文化为价值追求[20]:一是要以大众文化为依托,夯实电视电影产业基础。艺术来源于生活,电影电视产业应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出发体察民情与刻画社会,这样才能反映现实生活、引起观众共鸣,丰富大众精神世界;二是推进时代文化的塑造工程。这要求电视电影产业要兼具市场观念与时代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为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传递一种积极进取、发奋图强的精神;三是致力于制作具有民族文化品格的主旋律电视电影精品。在电视电影的创作架构与叙事线索中融入民族精神传承的责任感、民族心理的认同感和民族复兴的荣誉感。
(二)发展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在发展面向新社会阶层的旅游业时,高科技、文化内涵与创意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首先,高科技手段是打造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性力量,它为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需要以互联网为平台,依托各种技术手段(如数据库建立、多媒体运用和网络营销等)开展旅游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在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方面构建一个稳定的信息化系统[21]。其次,为旅游业注入文化与创意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由于旅游业的大多数管理者缺乏溯根寻源的探索精神与独树一帜的发展观念,导致我国不少景点都有着生搬硬套、零杂乱散的现象,存在着“克隆复制”等问题,让游客缺乏新鲜感。这说明旅游产业不仅匮乏文化底蕴,更是缺少创新精神。为了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可立足于消费者的市场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从历史、文化、宗教、风景、特产等方面来挖掘旅游潜力。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以文化内涵为源泉滋生创意,利用创意进一步创造文化,凸显个性、特色与新奇,避免同质化竞争,丰富旅游产业的形势与内涵,为其注入活力[22]。
(三)推动文化产业品牌化升级
所谓“品牌”它既属于企业也属于消费者,既是信息的载体也是关系的集合。所以推动文化产业品牌化升级,第一是要根植于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运用美好宝贵的历史文化素材来加深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和道德信任感,为文化品牌的树立奠定基础。第二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要精心处理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精准把握消费者的需求[23]。第三是拓宽品牌传播渠道。文化产品的品牌传播主要从广告与公关活动两个渠道展开。在新旧媒体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投放多种多样形式的广告,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一些公关活动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与美誉度。
(四)增强文化环境影响力
增强文化环境的影响力主要从社会、市场、消费者三个主体出发,从加强正向舆论引导、丰富文化产业市场供给和培养文化消费意识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加强引导正向舆论,推动新社会阶层文化消费观念积极健康持续发展。文化消费受文化氛围影响大,一是自发随意、从众性较强的消费行为。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到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因此,应通过文化消费的正向引导,帮助人们养成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消费理念,选择能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高雅品位的文化产品,避免一些低俗有害的文化产品。二是引导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延伸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他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应秉承“产品功能实用化”“语义意象情趣化”“设计风格时尚化”“文化载体智能化”的四个原则,让文创产品的设计迎合时代精神、深入大众生活,由被动走向自主,从“数量增长”走向“数质并重”[24]。三是丰富消费者接触科学文化知识的渠道,提升新社会阶层文化消费意识。个人文化兴趣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往往是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这些公共文化场所参加公共文化活动开始的。所以,政府和文化相关部门要增加公共文化场所、丰富公共文化活动、灵活安排公共文化活动的方式和时间,使人们更方便地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朱维群.巩固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J].中国统一战线,2013(01):5-7.
〔2〕罗振建,吴文华.统一战线学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武培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3.
〔4〕周正兵.文化领域的“社会效益”概念及其应用[J].中国出版,2017(19):8-10.
〔5〕廉思,冯丹,芦垚.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特征分析、杠杆作用以及工作思考——关于新社会阶层的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56-63.
〔6〕王邦佐,谢岳.新社会阶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意义[J].政治学研究,2006(02):38-43.
〔7〕文道贵.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的特点解析[J].理论月刊,2004(01):141-143.
〔8〕季玉群.新媒体环境下江苏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3(09):11-12.
〔9〕张永红.休闲文化观:基于马克思理论视角的解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02):73-75.
〔10〕张美君.鼓励和引导大众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J].天津经济,2011(09):19-21.
〔11〕李施玥,施娟.消费者品牌偏好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3(03):12-14.
〔12〕何建民.城市休闲产业与产品的发展导向研究——基于休闲需求结构与行为的分析[J].旅游学刊,2008(07):14-18.
〔13〕〔14〕宋华忠.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实现路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7.
〔15〕吴应利,文南薰.休闲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53.
〔16〕汤晖,钟洁.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感知价值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42-146.
〔17〕宋則行,刘波,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47.
〔18〕傅华.文化需求论——消费者对物品与劳务的另一种购买动机[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23):59-61.
〔19〕陆松福.品牌价值增值路径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254.
〔20〕王丹彦.优化电视剧市场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7):31-33.
〔21〕卜晓婷.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融入高科技[C].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
〔22〕曹新向.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05):126-129.
〔23〕席佳蓓.品牌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7.
〔24〕刘玉琪,殷晓晨.探究中国文化元素在当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以两岸故宫文化创意产品为例[J].设计,2016(09):116-117.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