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国
“儿童哲学”是美国著名哲学家马修·李普曼创立,类似于孔子杏坛讲学,是以谈话的形式,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哲学认为,儿童自降生那一天起,就具有一种穷尽一切好奇的探索之心。他们充满好奇和幻想,甚至经常提出让人无法回答的、充满哲学思想的问题,如“为什么人会说谎?”“人为何生,死了去哪里了?”儿童充满灵性的直觉思维更接近真正的哲学思维。所以,对儿童进行哲学启蒙教育并非不可思议。目前,学校和家庭由于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孩子思辨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发育。哲学是怀着乡愁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目前,有些人存在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其实就是从小缺乏哲学思想的慰藉。这从侧面证明儿童哲学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活动需要哲学思辨
儿童哲学对孩子们的帮助,还体现在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它引导孩子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倾听他人的意见,也敢于质疑别人的观点,通过不断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由于哲学思辨具有高屋建瓴的品格,所以,通过哲学训练,对孩子一生的精神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激发孩子探究问题的兴趣,发展孩子探究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来达到这个主要目标呢?马修·李普曼的儿童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范例。研究性学习活动需要这样的哲学思辨,小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该成为儿童哲学启蒙的人文教育担当。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在小学阶段比其他任何课程更能够担当对孩子哲学启蒙的重任。
植根儿童天性开展哲学启蒙
儿童的自由游戏心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非常容易产生哲学问题。但是,儿童毕竟不是哲学家。孩子的哲学天赋需要唤醒、激活和释放。如何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儿童进行哲学启蒙呢?
提出适合哲学思辨话题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进行儿童哲学启蒙,提出合适的话题很重要。话题既要适合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又要适合儿童哲学启蒙要求,具有思辨性,能激起儿童参与讨论,积极思考的兴趣。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阶段,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关于“大”与“小”、“高”与“矮”、“远”与“近”等一些话题,从而让他们认识事物没有绝对大小、高矮和远近。如中年级开展“灰尘真的很讨厌吗”这样一个主题活动,学生从一开始都认同“灰尘真的很讨厌”。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又发现“其实灰尘有阻隔紫外线的作用”,从而学会辩证地去看待事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给他们这样一个话题:唐代的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的王艮认为“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那么到死哪个说得对呢?“乐”有没有害处?“苦”有没有价值?学生们通过不断地思辨,认识到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快乐”让人身心愉悦,但太多的“享乐”容易让人丧失奋斗的精神;“苦”有两种,“刻苦”和“痛苦”,对童年成长都有价值。
打破传统的教学活动空间布局 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时,要打破传统的秧田式教学活动空间布局,为学生打造悠然闲适、灵活开放的活动空间,让学生的身体处于自由游戏状态,这样他们的思想异常活跃、思考异常深入。比如,教室撤掉课桌椅,布置形式多样的各种坐垫,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席地而坐。教室可以转化成全开放式、半开放式的空间,甚至打破班级、年级之间的界限,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还可以学生带到室外,在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中间开展教学活动。
创设自由对话活动氛围 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思想,和学生进行自由互动对话,是学生产生哲学思辨的条件。例如,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安徒生童话中的人物研究》时,对于《皇帝的新装》一文,皇帝的愚蠢和自以为是,骗子的狡诈和贪婪,大家是比较认同的。但也有学生认为两个骗子是心理学运用天才,也有人同情皇帝在众人面前出丑。面对这些观点,老师不用急着否定,反而应该肯定这些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你们说得很对,皇帝当众出丑确实值得同情,骗子也确实是心理学运用天才!”然后引导大家再讨论:“现在社会上的骗子,骗得许多人倾家荡产,这样的骗子骗术很高明,但值得肯定吗?”“皇帝当众出丑固然值得同情,但我们要想想怎么造成这样的结果?”面对老师的发问,同学们思考更深入了,发表的观点也更全面和富有哲理。
激发充满哲理的诗意之思 最好的教育是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在不断成长过程中,我应该做些怎么?抑或将以何种心态面对亲人关爱,同学友谊以及荣辱得失?”对于这些问题,都应当有所思考。如此,人生才能诗意地栖居;反之,则可能迷失自我。那么,怎样的人生才是充满诗意呢?譬如,有几个学生到一位同学家里去,发现他家桌子上只有半块面包。面对这个情况,大家一定觉得只有半块面包,怎么够吃呢!但我们换个角度想,桌子上居然还有半个面包,大家拿来可以每人分享一點儿。如果用这样的角度思考问题,就给孩子童年的生活铺就了诗意的底色。
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事和物,一般有三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欣赏性的,批判性的,还有是建设性的。前两种只关注优点或只着眼于缺点,都有失偏颇。只有建设性的,以一种辩证的、超越的态度鉴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才是我们崇尚的诗意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