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三创”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20-11-02 02:36胡鹏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三创培养体系新工科

胡鹏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迫在眉睫,培养复合型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是大势所趋。新工科教育与“三创”教育如何衔接、综合实践能力如何加强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各高校研究的热点。针对以上问题,该文构建了面向新工科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三创”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以电气信息类专业为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为两大路径,实现双轮驱动;从教学体系、实践平台、协同机制三个方面实施,三大举措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在多元化的协同机制下,通过全方位教学体系的培养,经过全过程实践平台的训练,从而确保工科教育与“三创”教育的有效融合和顺利实施。

关键词:新工科;“三创”;电气信息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6-0142-02

1 背景

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改变世界,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加速进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机遇和挑战,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各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全国掀起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高潮,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2017年4月,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其中提出了新工科人才“三创”教育体系。而如何实现工科教育与“三创”教育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各高校探索和研究的新热点。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是传统的工科院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具有较为完备的工科专业群(计算机类、信息类、电气类)。本文基于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的人才需要,面向新工科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三创”能力培养体系,从而提升工科人才的“三创”能力,进一步探究新工科人才的“三创”能力培养新模式。通过完善“三创”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三创”通识教育,积极探索交叉学科课程,将“三创”教育融于专业课程;基于“互联网+”搭建各种实践平台,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构建“创意-设计-实现-成果孵化”的“三创”过程化工程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多种协同机制,实现跨学科(设计创意、电子信息、电气及自动化、建筑、交通、文化产业等)协同创新,加强与新兴产业及龙头企业的合作,建立不同形态的实践环境和创业孵化器,推动人才培养与技术成果向新经济发展下的技术推广、产品研发、创业引导和社会服务转化。经过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形成特色鲜明的工科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方案。

2 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迫在眉睫,培养复合型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是大势所趋。新工科教育与“三创”教育如何衔接、综合实践能力如何加强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各高校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新工科教育和 “三创”教育,通过对教学体系、实践平台、协同机制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三创”能力。经过不断的经验总结和实践验证,本文构建了以“一个体系,两大路径,三大举措,九大要点”的主体思路的面向新工科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三创”能力培养体系。

3 培养体系的架构

3.1 “全方位”教学体系

3.1.1 第一课堂

开学第一课“专业导论”对本专业四年的培养方案进行解析,让学生了解相关课程设置,并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开设通识公共类“三创”课程如Photoshop、KAB创业基础等,对学生进行创意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商业项目训练;专业课将“三创”教育与工程教育理念相结合开设相应课程,如专业创新实践、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思维创新,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设计能力。在开设第一课堂过程中,加强师资的培养,并以多样化的形式,如创意计划书、创新作品、小组答辩等,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

3.1.2 第二课堂

参考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选择优秀学生进行项目训练,提高自我认识和知识水平、动手实践能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比赛发觉拔尖人才,对其着重培养。对科技含量较高的学科竞赛优秀作品,邀请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指导,鼓励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并对其进行评估,进行创业准备和成果孵化。

3.1.3 第三课堂

邀请高校和企业家到校举办讲座,给同学传授前沿知识和分享创业经验,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找准专业定位;定期组织学生到高校和企业进行参观,鼓励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工作环境和人才需求,认清职业方向。并组织学生到公司进行顶岗實习,增强岗位适应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现事业目标。

3.2 “全过程”实践平台

3.2.1 实验室

除平时上课外,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实现开放,供有需求的同学进行工程实践。另外还云南省虚拟仿真中心和云南省高校数字化学习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为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和实验提供了可能,构建了“人人可学、处处可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并设有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收集学生的奇思妙想,并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对于可行性高的想法,给予场地、人员和经费支持,让学生可以把创新设计进行实现,形成思维-实践-学习的良好循环学习体系。

3.2.2 工作室

鼓励教师和学生以团队形式成立科技工作室,工作室吸引优秀的学生加入,根据各自研究方向设定各级、各学期的“三创”目标。围绕目标定位,整合相应的课程内容,筹建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体的“三创”项目。将 3-5 名学生构成年级交叉、项目优化、结构合理的阶梯化学生“传、帮、带”“三创”项目团队。同一个项目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各种线上线下资源进行自主“三创”学习。即在一年级进行集中技能培训;二年级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创新培训;三年级进行科技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培训;四年级进行成果转化和孵化如科技论文、专利和创业实践等。鼓励工作室教师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机制创新,并联系学院、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学分制。

3.2.3 智慧工坊

为学生跨学科交流心得与经验、实践创新创业的奇思妙想提供条件。通过自动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机、物等对象的全面互联。并与企业联合共享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创新开放性实验室,并且通过构建智慧平台促进实验室的管理和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智慧平台上整合各专业优秀学生、骨干教师和企业人员,并进行合理分工,形成从方案、设计、实现的整套智慧解决方案,以工程项目为驱动,实现个性化定制、信息化共享、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等功能。

3.3 “多元化”协同机制

3.3.1 专业协同

要实现新工科人才的“三创”能力培养,就必须打破现有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基于学科交叉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互联网+”相关技术正在成为现在和未来生活的主流,各个专业都在“互联网+”的促进下,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新时代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能够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协同创新,共享资源,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3.3.2 学院协同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现有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学院,各学院在各自的专业及学科领域内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要充分发挥新工科人才的“三创”能力,就可以将各学院优势学科相结合,在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文化创意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实现培养方案探索、特色项目建设、“双创”大赛组织等方面融合,形成联合交叉培养的有效机制。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工程教育和“三创”能力融合培养的新模式。

3.3.3 校企协同

校企协同育人,一方面要实现教学环节校企协同,另一方面也要实现教师校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以培养学生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相关机构和机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实际工程环节建立可行的实践教学平台和育人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共享式协同育人实践平台。通过“项目式管理、案例化教学”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围绕以企业实际项目,设置相关课程,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联合教学和考核的模式,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三创”能力。

4 结束语

网络化、智能化、共创型和分享式是目前时代的主要特征,想要切实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打破现有学科间的壁垒,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和实践经验,提出了面向新工科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三创”能力培养体系,有利于加强各学科交叉融合,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全面提升适应新工科专业人才的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推动专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社会经济的智能、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7)6号.

[2] 钱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融合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84-87.

[3]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4] 高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电子信息类计算机基础实验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5):18-21.

[5] 徐玲,文俊浩,熊慶宇,等.创意、创新、创业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4):72-76.

【通联编辑:谢媛媛】

猜你喜欢
三创培养体系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