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扶智,又要扶志。在农村,脱贫攻坚离不开信息挖掘,科技知识的培训,农村图书馆正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然而,农村图书馆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人力物力财力都处于捉襟见肘状态。本文立足农村图书馆现状,提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扶贫 图书馆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01
一、农村图书馆发展的现状
在中国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问题持续重视的背景下,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引起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各部委提出,从不同视觉、方面来发展农村图书馆。抓紧抓好为基层延伸服务、农家书屋工程等工作,亦然成为发展中国农村图书馆的官方力量。而民间力量一直是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得力助手,私人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农村图书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发展尤为迅速,近十年内引起了研究者较多较广泛的注意和重视。近年来,我国农村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不断发展,形式多种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到1958年6月,我国农村图书室约有288326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图书馆事业更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拟定《关于开展 2016 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时,明确提出号召,要求全体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宣传、文化建设、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推动文化扶贫工作。各地区、市县积极开展推进图书馆精准文化扶贫模式,取得较好效果。
二、农村图书馆的作用
农村图书馆是最贴近农民最基层的图书馆,是向农民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科学技术,传递广泛信息的前沿阵地。作为农村文化教育和信息传递机构,虽然图书馆没有制定政策的权限职能,也没有投资能力,但却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等方面有着极大的教育优势,从而更快、更好、更加有效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前的精准扶贫,农民不仅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发展文化,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二者缺一不可。反过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又是发展经济的强力支撑。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而传播科技知识需要农村图书馆为农民提供相关技术信息,产品信息等。
三、农村图书馆建设存在问题
1.重视不够
领导对农村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图书馆建设比不上农村其他工作重要,还操持着旧思想旧观念,看不到农村图书馆给广大农村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把图书馆事业摆在它应该有的位置,认为图书馆是可有可无的机构,因而在各方面都不予保证,对图书馆建设工作的随意性太强,甚至把图书馆的建设当作是一个重的包袱,舍不得对其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2.缺乏投入经费,这是我国农村图书馆的根本问题
2004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4%。全国目前仍有100多个县区图书馆,90多个县图书馆没有馆舍。其中,经济基础薄弱是制约当前农村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费紧张还表现在藏书资源少、陈旧过时,质量不高,图书管理员配备少、素质低且不具有相关图书管理知识,馆舍缺乏等等。
3.管理不规范
我国关于农村图书馆建设、管理、运行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农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临时聘任人员,积极性不高,业务能力欠缺,相当一部分图书馆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由村干部或指定人员轮流兼职管理,造成开放不及时、书籍更新不快、图书丢失损坏现象出现,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4.图书配置与需求不配套
经过对农村图书馆建设调研发现,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的藏书内容偏离“三农”特点,农民看不懂,用不上,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5.农民读书意识相对淡薄
多年来,农村广大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很多农民经常通过打牌、聊天、赶集等活动来打发时间。从实际需要上来讲,农民大众也是非常渴望学习文化知识和农业种植知识的。他们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农民了,而是新型的职业农民,对于科学知识的追求是十分可渴求的。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最主要原因是没有一定的场所供其使用。加上个别的村委班子管理能力低下,自身水平不高,始终认为,农民的主要任务就是种地,业余时间听听戏打打牌,串串门就行了,看书纯粹是浪费时间,也不是必需的活动。上述种种都是制约农村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建议
图书馆是信息的集散地、传播平台,能够开阔视野,提高人们的修养水平。在我国精准脱贫的国家战略之下,精准文化扶贫的历史责任与使命需要图书馆员承担。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完成了“乡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的宏伟目标。“农家书屋” 这项伟大的文化工程进一步满足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强化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十三五”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农村这种“粗放普惠文化扶贫模式”由“精准个性化文化扶贫模式”取代成为必然。从操作流程来看,“农家书屋”是农民自己管理的农村文化设施。但是,农民自身专业服务技能不足,很难做到精准而高效发现全民阅读推行工作中的问题所在,也就难以开展精准文化扶贫服务活动。这就极其需要图书馆发挥强大优势,打通贫困地区文化扶贫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1.重视农村图书馆建设
一是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农村图书馆在基层文化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基层政府和村两委班子必须同抓经济一样,加大对农村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二是制定和完善农村图书馆管理运行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三是保障工作人员基础设施设备到位。
2.强化考核,推进发展
将农村图书馆建设纳入县乡村两级干部的考核体系,工作出色的加大表彰力度,工作不力的严肃追究责任,促使县乡村三级干部真正做到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稳步推进农村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只有加大考核力度,从上级部门重视这项工作,才能促使农村图书馆得到快速健康科学的发展,为脱贫攻坚奠定良好基础。
3.将文化扶贫和农村图书馆建设充分结合
建立农村图书馆是文化扶贫重要手段。扶贫先“治愚”。扶智和扶志是三扶中的重中之重。智即智慧,扶智则是帮助人们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的教育。志即意志,扶志则为帮助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不主动、不思进取等落后思想以及调动人们生产生活积极性的教育。根据教育的主动性对教育分类,教育可分为自我教育和外界教育。自我教育中有一种极其重要的形式是书海教育,即人们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这些方式的共同载体—图书馆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而农村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输出对于广大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不断提升他们的信心,改变他们的观念,豐富他们的思想,增长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拓展农民思路。
4. 建立长久制度,规范图书馆管理
为农村广大人员提供阅读服务是农村图书馆的义务和责任,图书馆的管理一方面是靠人,要有这门人员进行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让农民阅读常态化,学习领域化,保证农民阅读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图书馆管理制度。以更好规范服务意识。
总之,要使广大农民真正不再贫困,必须跨过文化贫困、精神贫困这道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依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农村图书馆是不可替代的传递信息和提高文化素质的机构。
参考文献
[1]席晓南.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世纪桥,2009(1):145.
[2]寇爽.我国图书馆基金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2(4):24.
[3]何华军.农村图书馆的多中心治理研究—以宁波市为例[D].宁波:宁波大学,2015(7)37.
作者简介:钟启璘(1993.12—),女,助理馆员,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图书馆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