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实践

2020-11-02 02:29肖波范红英
中文信息 2020年9期
关键词: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

肖波 范红英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的局限性愈来愈明显,有效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是作为高校信息资源中心、学习中心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德阳校区图书馆为例开展实证分析,从创新馆舍设计理念、打造开放式学习空间、创设独立研讨空间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服务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02

一直以来,图书馆都被公认为是一所高校重要的文化地标。它承担着为广大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打造阅读空间的基础职责,更承载着高校特殊的文化气质。以至于在高校的师生心目中流行着“到图书馆抢座学习”的时尚和时髦。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利用这些技术,可以足不出户实现信息的查询和获取。于是乎,在当下的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平时读者零星分布,一到考试人满为患”的现象。

俗话讲“穷者变、变者通”,高校图书馆已开始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中,确实为读者服务带来了一场阅读变革。但日常到馆读者量却呈下降趋势,如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下,以信息化时代为成长背景的“00”后新生代大学生群体已开始迈入高校,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代大学生,除了注重个性外,更加注重分享、注重交流、注重体验,他们对于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服务报以了更大的期许。基于此,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传统服务理念应当换挡升级,才能满足新时代读者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

一、创新馆舍设计理念,注重实用与艺术性相统一

图书馆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存在。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说道:“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赋予了图书馆独一无二的地位和责任担当。图书馆作为文化发展的标志,既表现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别具一格的建筑外形与风格也凸显着文化地标的形象。作为高校众多建筑的一部分,传统图书馆馆舍为了体现经济、实用,风格上大多与高校周围的教学楼、行政楼、宿舍等建筑楼宇相统一,而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设立时间较早的高校其校内建筑本身就没有什么风格,导致图书馆馆舍在设计上也没有体现出新颖性。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越来越多优秀建筑设计师的涌现,为图书馆馆舍在建筑设计风格更新上提供了可能性。现代图书馆,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在馆舍设计上应当在体现实用、节能、环保、便捷的基础上保持实用与艺术性相统一,通过图书馆馆舍风貌的新颖设计来吸引读者前来驻足品阅。目前,在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深圳宝安图书馆,该图书馆外形采用方形设计,简约而不简单。波浪形的建筑外墙在外部环绕水池的掩映下,宛如静坐于水上的一位佳人。尤其在夕阳西下之时,晚霞映照水面,更是一番别致的所在,吸引着步履匆匆的人们走进图书馆享受难得的亲近。又如坐落在良渚文化村的杭州晓书馆,除了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作为其创立者的名片外,更经典的在于其设计的新颖性上,十余个纯木色书架高耸入屋顶,诠释了书山书海的概念。巨大的落地窗外墙,使得外部的自然景观一览无余。再配上馆内桌椅、沙发、落地榻榻米靠垫,难怪被读者誉为“阅读的世外桃源”。在高校图书馆方面,如作者所在的西南财大天府学院德阳新校区图书馆,馆舍依山傍水而建,外观设计风格上与整个校区的北美工业风相呼应,俯瞰如张开的双臂,寓意“海纳百川”。建筑外墙是由玻璃与白色塑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的一个个小格子,美观且利于馆舍的采光,中央大厅和靠外侧可见自然风景处全部采用落地玻璃,兼具艺术性与良好的视野感。外部沿馆而建的长长步行楼梯直达图书馆中央,让读者行走中体味这种建筑带来的舒适感。整个建筑给人留下简洁大方、刚中带柔、现代感十足的印象,使得从此经过的人们不得不投去钦羡的目光,更吸引学生不自觉想走进去小憩一番,该校区图书馆自开馆运行以来,不仅成了本校师生常往之地,更吸引了德阳市的市民和中小学学生纷至沓来,参观体验。

二、打造开放式学习空间,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

传统图书馆在馆舍内部空间的打造上往往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藏阅分离。文献存放与读者阅览区域相互独立,这样的布局优点是利于文献的存取、排架和读者的统一管理,缺点是读者阅读空间被压缩,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得不到释放;二是设置型质统一的双面书架和桌椅。双面书架并排放置,规格一般设置尺寸为90×50×220cm,桌椅往往也统一大小和形状。成本小且利于资产管理的设置,在各大高校圖书馆中屡见不鲜。而留给读者的大多都是老套的刻板印象;三是馆内外环境缺乏融合性,读者视野不开阔。这样的内部环境构建,往往容易使读者较早进入阅读疲劳状态。基于上述,现代图书馆在内部空间打造上,应当秉持更加开放的心态,以读者视角为立足点,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笔者所在的图书馆在这样的思路下做了大胆的尝试。整个图书馆实现了藏阅一体化,不再分设专门区域用于藏书,专门区域用于阅读。馆内只划分出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区域,每个区域既可用于藏书也可用于阅览。书架不在按照规定尺寸设置,而是采取高低不等、大小各异的实木书架,除了少数独立书架外,其余全部书架采用嵌入方式设置。这种设计给人一种“人在书海中遨游的”超脱感。为适应现代年轻人个性张扬、独立性突出的特点,馆内设置了多处高低不同的榻榻米阅览区,增强舒适度。同时,全实木地板配以不同规格的原木色阅览桌和白色靠椅,温馨又不失现代感。大厅阶梯和部分书架中央设置出软座区,方便读者自由阅读或小憩。现代图书馆注重人与人的相互融合,人与自然的协调,该馆在大厅中央以及其他外部环境较好处大面积采用落地玻璃,既保证了馆内的自然采光又实现了读者良好的视野感,读者阅读后合上书卷极目远眺,一山一水尽收眼底,转瞬间疲劳感烟消云散。总之,图书馆内部的设计应以不同方式回应着读者的关切,让读者走进图书馆就产生愉悦的感觉,个性得以张扬,让阅读不是一种任务、一种压力,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消遣、一种休闲,润物细无声。

三、构造独立研讨空间,满足读者交流、分享的需求

图书馆资源除了馆藏文献资源外,另一个重要资源就是空间资源,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值得思考。在当下的高校,尤以“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学生群体,个性鲜明、追求开放、自由和分享,在他们心目中图书馆不仅应该是知识的输出地,更应该是思想交流碰撞的互动区。比如,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由于成长背景、知识结构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每个人的读书心得不同,通过交流和探讨可以进一步深化认识。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也应当开辟出这样的空间以实现读者的思想交流。从使用角度看,这样的静谧空间也可服务于教学实践,如教师可以用于辅导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或开展小范围教学研讨等。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图书馆一直注重开展创新服务,在德阳校区图书馆的设计中大胆吸收国外先进做法,创新性地在图书馆内设置出20个大小不同的独立研讨室,大得可以容纳十六七人,小的能容下三四人。这些独立的小空间或可用于小型会议,或可用于讨论,或可用于自习,极大地方便了师生使用。对研讨室的管理上,均采取预约登记制,由使用者提出使用时间计划,实行谁预约谁负责,既有效地避免了使用中的冲突,又大大提高了利用率。使用效果大大出于我们的预料。虽然新校区学生还没有完全到位,但每天的利用率很高,大都提前预订一空,有的研讨室一天要利用多次。实践证明,充分挖掘图书馆的馆舍潜力,打造特色使用空间,不仅有利于师生开展阅读活动,满足读者个性化需要,也是图书馆实现创新服务的有效举措。

结语

新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其创新源泉来自读者,落脚点也必须在读者。实践证明,图书馆通过对读者视觉感、舒适感、空間感的再改造再提升,能有效吸引人们重新回到图书馆,重新审视其作为高校重要文化地标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兴华.从现代图书馆建筑看未来馆舍形制发展趋势[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11):72-73.

[2]刘荣清.分类需求驱动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9):36-38.

[3]王丽雅等.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功能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5):27-30.

[4]项久雨.品读“00后”大学生[J].人民论坛,2019(3):112-114.

猜你喜欢
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
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的实施探索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