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华
摘要 对桑干枯病、桑拟干枯病、桑芽枯病这三种桑樹枝干病害病原特性、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及危害症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关键词 桑树;枝干病害;病原;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88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4-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10
作为安徽省9个重点蚕茧生产县之一,金寨县栽桑养蚕历史可溯及2 6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创新,金寨县桑树栽培和桑园管理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产业规模曾连续34年居全省之首。早在20世纪初就建立了笔架山甲种蚕科学校和白沙河乙种蚕科学校。近年来,由于桑树病虫害频繁发生,加之产业结构调整,金寨县蚕桑业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基于此,本文对桑干枯病(Mulberry Die Back,桑树胴枯病)、桑拟干枯病(Mulberry Quasi-die Back,桑拟胴枯病)、桑芽枯病 (Mulberry Bud Blight)这三种桑树枝干病害病原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以期为金寨蚕桑产业健康、可持续恢复及发展奠定基础。
1 病原
1.1 桑干枯病
桑干枯病病原物为桑间座壳(Diaporthe nomurai Hara),属子囊菌亚门间座壳属真菌,分生孢子器扁球形,暗褐色,大小为(400.0~800.0) μm×(100.0~200.0) μm,具长颈口,通过子座开口于表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大小为(10.0~15.0) μm×(1.0~2.0) μm,线状或纺锤形;子囊壳球形至扁球形,大小为220.0~300.0 μm,着生在分生孢子器周围;子囊棍棒状,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大小为(10.0~15.5) μm×(3.5~4.4) μm。
1.2 桑拟干枯病
病菌主要有梭孢黑团壳(Massaria phorcioides Miyake)、桑生黑团壳(M. moricola Miyake)、桑黑团壳(M. mori Miyake)等多种,均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球形,开口在表皮外,内生子囊和侧丝,子囊棍棒状,子囊孢子初无色,后褐色,具隔膜4~6个。
1.3 桑芽枯病
病原为桑生浆果赤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砖红镰孢(Fusarium laeritium Nees),属半知菌亚门[1]。
1.3.1 形态 子囊座半球形。子囊壳椭圆形,淡蓝色,大小为(210.0~285.0) μm×(172.0~225.0) μm。子囊棍棒状,无色,有短柄。子囊孢子椭圆形,有1~5个隔膜。分生孢子座埋生木栓层皮下[2]。分生孢子梗短,无色,大小为(10.0~15.0) μm×(3.0~4.0) μm。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有3~5个隔膜,大小为(27.0~40.0) μm×(3.0~4.5) μm。
1.3.2 特性 病菌生育温度范围为4℃~36℃,最适温度24℃~26℃,生育最适pH为6.5~7.0,此外,桑菌寄生菌、豌豆菌寄生菌也可引起桑芽枯病[3]。
2 侵染循环
2.1 桑干枯病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枝条上越夏或越冬。条件适宜时,越夏或越冬病菌释放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从伤口或皮孔侵入危害。
2.2 桑拟干枯病
病原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上越冬,在4—5月份间散出孢子,随风、雨及昆虫传播,通过皮孔和伤口侵入枝条[4]。
2.3 桑芽枯病
病菌于5月前后产生子囊壳,9—10月份弹出子囊孢子,侵入桑树枝干后,以菌丝状越冬。次年3—4月生分生孢子,随风、雨及昆虫传播,通过皮孔和伤口侵入危害,当年产生的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扩大危害。夏季和早秋气温高,桑树愈伤组织分裂旺盛,伤口容易愈合,孢子侵入后,迅速被愈伤组织包围而不能向深层侵染,到8月下旬以后,愈伤组织分裂能力减弱,病菌易于侵入。
3 流行规律
这三种桑树枝干病害的发生、流行均与寄主抗性、气候、栽培管理等因素相关。
3.1 桑干枯病
3.1.1 寄主抗性 不同桑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低干桑易发病,中干桑次之,高干桑发病轻;耐寒性差的湖桑、鲁桑品种容易受害,实生桑很少被侵染[5]。
3.1.2 气候环境 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少雨,枝条需水和根系供水严重失衡,致使枝条失水严重,局部出现抽条现象,从而产生病斑,病菌从病斑侵入,使枝条出现病害。
3.1.3 栽培管理 采叶时动作粗暴,由上向下捋叶,造成机械损伤,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利于病菌侵入,且桑树过冬时还易遭受冻害[6]。偏施氮肥致使桑树贪青徒长,木质化程度低,容易产生冻害,降低抗病性。秋季采叶过度,造成冬芽秋发,严重消耗养分,枝条贮藏养分不充足,木质化程度低,降低抗寒、抗病能力,栽植密度过大,致使枝条生长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抗寒、抗病能力减弱。
3.2 桑拟干枯病与桑芽枯病
3.2.1 寄主抗性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早生桑品种易发病,幼龄桑树较易发病。
3.2.2 气候环境 生长适温20℃~25℃,低温多湿环境发病重。
3.2.3 栽培管理 冬季极度低温和早春的晚雪晚霜,使桑树遭受冻害后,抗病率下降,冻坏部位易感染发病。
中晚秋蚕采叶粗暴,采叶不留柄,由上向下捋叶,造成大面积机械损伤,尤其是9月中下旬以后,桑树生长缓慢,造成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但树液流动,伤口长时间保持湿润状态,极有利于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病菌侵入。秋叶采摘过度,造成冬芽秋发,严重消耗养分,枝条贮藏养分不足,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抗病抗寒能力弱,导致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暴发,偏施、迟施氮肥往往造成桑树贪青、徒长,枝条空心不充实,抗病、抗寒能力弱,易发桑芽枯病和桑拟干枯病。
4 危害症状
4.1 桑干枯病
桑干枯病主要侵染一年生枝条,常造成局部桑芽或整个枝干干枯死亡,对春叶产量影响很大。
4月中下旬桑树发芽前后,从桑树枝干基部开始,在树皮表面发生油浸状暗色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病斑,常以冬芽为中心向外扩展,后呈赤褐色,病斑扩展环绕枝干1周后,病部以上枝条枯死。一般在5、6月时,病变组织交界处稍凹陷,带赤橙色,上生小凸起,即子座。6、7月时,外皮破裂,露出黑点。
4.2 桑拟干枯病
桑拟干枯病主要危害枝条,大多发生在枝条中、下部,或在伐条后的残桩上。桑拟干枯病在病部表面生水渍状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并可相互愈合成大病斑而连成一片,湿润时呈水肿状,干燥后皱缩凹陷,病健组织界限分明,在病斑环绕枝条1周时,截断养分流通,上部枝条即枯死,被害枝条在春季发芽前后最为醒目,病部皮下密生并不凸起的黑色小疹,外皮平滑易剥落,树皮及木质部均极脆,常见病害類型有5种。
4.2.1 桑平疹干枯病 寄生于枝条,病斑长度可超过30 cm,呈黄褐色,皮下密生黑色小疹,表面平滑无凸起。
4.2.2 桑腐皮病 在鲨鱼皮状小疹中,用放大镜可看到灰色子座中有1至数个黑点(子囊壳嘴)。
4.2.3 桑丘疹干枯病 大部分在冬芽周围出现病斑,病斑上布满黑色小疹,枝条上病健组织界限明显,病斑暗色,稍凹陷,外皮龟裂。
4.2.4 桑小疹干枯病 枝条上病斑生小疹状黑色病斑。
4.2.5 桑枝枯病 多发生于桑苗及幼树,发病部在近地面枝条基部2—3 cm处,病斑黑褐色,皮层坏死脱落,显著凹陷,其周围发生许多小疹,小疹暗黑色。
4.3 桑芽枯病
桑芽枯病是桑树枝干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不仅危害桑树,还对合欢、刺槐、构树等产生不良影响。
桑芽枯病主要危害冬芽。冬末至早春,在枝条中、上部冬芽附近,开始出现油浸状暗褐色略下陷的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并密生略隆起的小粒,突破表皮后露出红褐色小疹状分生孢子座。以后数个小病斑愈合成1个大病斑,当包围枝条后,截断树液流动,上部枝条即枯死,促使病斑以下腋芽萌发,病部皮层很易与木质部剥离,并放出一种酒精气味。
发病3—4个月后,在枯死枝上的分生孢子座,可单独形成1种暗蓝色小点块,即病菌的子囊壳子座。病斑仅局限于枝干局部,危害并不剧烈时,因患病部周围愈伤组织的形成可限制菌丝扩展,其上部枝条,即不至枯死,但被害部显著变形,呈癌肿状,外皮常常破裂,在其上露出黑褐色纤维。
5 防治措施
桑树这几种枝干病害防治应在选栽抗病品种基础上,采用减少菌源、提高植株抗病性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且化学药剂防治是关键措施。
5.1 桑干枯病
5.1.1 农业防治 (1)选择抗寒桑品种,如桲椤、育8号、育16号、辽鲁11号等杂交品种。桑树养成应选用中、高干型,尽量减少低干或无干树型;(2)建密植桑园时一定要合理密植,栽植密度不要超过30 000株/hm2;(3)合理采摘夏秋叶,晚秋蚕结束后,桑树枝梢要保留5—6片桑叶;(4)9月下旬适当剪稍,一般剪去枝条的1/3到2/5;(5)早春发芽前,及时剪除病枝,并带离桑园烧毁,发芽后发现病斑,及时用小刀刮去;(6)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在施肥时,氮、磷、钾各种肥料要配合使用。
5.1.2 化学防治 萌芽前喷洒4~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 25%五氯酚钠加20%硫酸铜100倍液。发病严重枝条,应从病斑下10 cm处剪去烧毁,伤口处涂抹1%硫酸铜消毒。在发病初期,喷施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施药应均匀周到。
5.2 桑拟干枯病与桑芽枯病
5.2.1 农业防治 (1)选栽抗病品种。发病多的地区应选栽抗病品种,如桐乡青、荷叶白等;易受冻害地区应选用中晚生及抗寒性强的桑品种培植桑园。(2)适度剪梢。桑树自然落叶后为剪梢适期,应安排此时剪梢,剪梢方式以水平式重剪梢为好,一般剪去枝条的1/3到2/5,剪除的枝条要及时带离桑园,集中烧毁。(3)合理采叶。注重秋季采叶留柄,减少伤口,注意保持桑树留叶数,养足中秋少养晚秋,一般晚秋蚕结束留叶不少于4~5片。(4)清除病枝。冬末春初,经常巡视桑园,发现病枝及时剪除,并带离桑园烧毁,消除菌源,发芽后发现病斑,及时用小刀刮去。(5)早春遇晚霜,特别是桑树发芽后遇晚霜,应在清晨9:00前喷水解冻,缓解冻伤程度。(6)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夏秋期间适当增施钾肥,避免迟施和偏施速效性氮。
5.2.2 化学防治 枝干伤口用1%硫酸铜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进行消毒,然后涂抹20%石灰浆或波尔多液浆。发病严重的桑园,可在冬季喷洒波美4~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 陈汉文.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的症状及防治[J].广西蚕业(科普版),2007(2):6.
[2] 马志琴.桑芽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北方蚕业,2004(4):41.
[3] 许梅.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综防技术探讨[J].江苏蚕业,2004(3):15-16.
[4] 姚开明.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发生与防治[J].四川蚕业,2008,36(4):36-37.
[5] 刘晓东,田秀铭.辽西地区桑干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北方蚕业,2009,30(4):32,35.
[6] 于震.果桑干枯病的综合防治[J].现代化农业,2011(4):5-6.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