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皓
父母先送她学书法,可她坐不住,没写几个字,就打翻了装墨汁的碟子;又给她报过二胡、舞蹈等兴趣班,同样都没提起她的兴趣;后来发现她对棋的悟性好,就送她学习国际象棋,结果一不留神,竟成就了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四冠棋后”——
2020年7月10日,26岁的侯逸凡接过深圳大学的聘任书,成为深大“史上最年轻”正教授。这位世界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四冠棋后”、北大学子、罗德学者、牛津大学教育硕士,被冠以“天才少女”的传奇姑娘,是怎样在人生棋盘上走出奇招的呢?
父母发现她对棋的悟性好,就带她到兴化市少年宫。没想到,她一下子就迷上了国际象棋
侯逸凡,1994年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侯雪健在检察院工作,母亲王茜是医院的护士。逸凡从小聪明伶俐,在幼儿园学了剪纸,回家看到床单上印的花朵很漂亮,拿起剪刀就剪,好好一条床单就这样毁了。父母虽然心疼,但并没有责备,因为他们觉得小孩子有好奇心很正常。
逸凡4岁时,父母想让她学点特长——先送她学书法,但她横竖坐不住,没写几个字,就打翻了装墨汁的碟子,把自己弄了个大花脸。后又给她报过二胡、舞蹈等兴趣班,可没一样能提起她的兴趣。父母也不勉强。
5岁那年,逸凡看到哥哥姐姐们玩六角星形的玻璃球跳棋,觉得好玩,就跟着学,刚学两天就上了手,将哥哥姐姐们杀得片甲不留。父母发现她对棋的悟性好,就带她到兴化市少年宫,让她在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中选一种学。逸凡看国际象棋的棋子造型立体,便伸手捏住棋盘上的“马头”,开心地说:“选这个。”
没想到,侯逸凡一下子就迷上了国际象棋,学了一年就拿到所在年龄组的全国少儿冠军。接下来,她闯山东,进北京,转战國内外,战绩辉煌:13岁成为最年轻女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15岁成为最年轻中国棋后,16岁成为全球最年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侯逸凡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国象比赛上,比赛之余还要进行训练,在校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为了学棋,她小学换了好几个,一二年级在江苏兴化第二实验小学,三四年级在山东济南十亩园小学,五六年级又转到北京体育路小学。
逸凡到山东学棋时才7岁,年龄小加上水土不服,王茜放心不下,就办了停薪留职手续前去陪读。为给母女俩租个像样点的房子,侯雪健戒掉烟酒,将自家房屋出租,自己则寄居在亲戚家。
逸凡热爱国象,但也没放松文化课学习。周末和比赛间隙,她都会主动找老师补习文化课,有时候下午刚从国外飞回北京,顾不上倒时差,第二天早上8点就照常去学校上课。所以,尽管她一直处于“半练半读”状态,但功课从没落下,还担任了班里的学习委员。小学四年级时,她参加济南市数学奥林匹克比赛,拿了一个二等奖。
逸凡入选国家队后,王茜陪女儿来到北京,并在国象队的图书馆谋得一份差事。此时,逸凡训练、比赛的任务越来越重,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要参加训练,还要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比赛,一年对局超过150局,训练、比赛之余,除吃饭、睡觉外,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文化课。
逸凡的教练常常叮嘱她要学好英语,有机会多跟国外选手交流,只有博采众长,才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为鼓励女儿学好英语,王茜经常带女儿去高校英语角练习口语,平时在家母女俩就用英语交流。碰到两人都不会的地方,王茜就四处向人请教。逸凡还利用出国比赛的机会,用英语跟对手聊天,和棋迷交流。在母女的共同努力下,逸凡的英语口语水平、英语阅读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为支持女儿的事业,侯雪健也停薪留职来到北京,一家三口终于团聚。对他们来说,女儿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及时转变角色,之后心无旁骛,全情投入,使她在学习、下棋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2012年1月31日,在第10届直布罗陀国际象棋公开赛上,侯逸凡击败匈牙利名将朱迪特·波尔加,打破了这位世界女子棋坛“无冕之王”20年来对女棋手不败的神话,震惊了整个国象界。
侯逸凡力克波尔加,外界关注度爆棚,她却一如既往,以平常心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2月27日,是逸凡18岁生日。她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并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她用这种方式向18岁致敬,向青春献礼。
就在大家期待侯逸凡乘胜追击、再创佳绩的时候,她做出了让人意外的选择——到北京大学读书。周围有朋友提醒她:“现在正是你出成绩的黄金期,你晚几年再去北大读书,这样两头兼顾,不好吗?”享受校园生活,接受北大教育,是侯逸凡梦寐以求的事。她说:“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因为下棋而放弃过学业;同样,今后我也不会因为学业而放弃下棋。”她永远记得父母的教诲:国际象棋可以是爱好,可以是职业,但不可能是人生的全部。
2012年,侯逸凡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外交学专业。从向往北大到走进北大,亲身感受北大精神的魅力,她开始了棋盘厮杀与安静求学的双面生活。因为要参加各种比赛,她上课的时间比同学们少,但她从没有懈怠过,甚至比同学们更努力。周围女同学喜欢看的美容、休闲杂志,她一本也没看过。无论在宿舍在家,还是参加比赛,只要有空,她就会见缝插针地学习,将随身携带的课本拿出来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回头问同学、老师。每次出国比赛前,她都先查阅当地的政治、历史背景,然后到实地考察,这样印象特别深刻,知识掌握得更牢。
侯逸凡参加重大比赛的频次较高,如果比赛时间与考试时间冲突,她就申请提前考试或根据学校安排缓考。凭借勤奋努力,她不仅如期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学英语等成绩还在班里名列前茅,学科综评两次都是第一。在北大学习期间的2013年、2016年,她第三、第四次夺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称号,成为史上最年轻“四冠棋后”,真正做到了下棋学习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2017年,侯逸凡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优秀的综合素质,获得号称“本科生诺贝尔奖”的罗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公共政策专业的硕士,成为该校第一个以运动员身份申请到的罗德学者。
牛津大学的学习强度大,课程密集。侯逸凡除了要应付学业外,还要参加国际比赛,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然而,北大四年的磨炼,让她学会了时间管理。她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百分之百地投入。学习时,就以全职学生的身份去听课、做作业;下棋时,就以全职棋手的身份去训练、参加比赛。”及时转变角色,之后心无旁骛,全情投入,使她在学习、下棋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侯逸凡在兼顾学业、比赛之余,还经常参加在罗德楼里举行的论坛讲座、学习和小组讨论。她说:“只有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感受牛津大学的精神文化:追求自由、思考、卓越的人生态度,追求品质高雅的生活方式。”侯逸凡的同学们背景多元,她得以结识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她希望自己能在国际象棋向外扩展和向内吸引资源方面有所作为。假期,她和其他中国罗德学者一起,组织筹划了罗德学者中国行活动,带领国外的罗德学者,走访北京、上海,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的变化,更多地了解中国国情,而不是仅仅通过外媒片面地認识中国。
作为深大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侯逸凡正尝试整合资源,引领学校体育专业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在世界棋盘上下好中国棋
侯雪健夫妇一直告诫女儿:是祖国的繁荣富强,是各方领导、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成就了今天的你,因此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祖国。
2019年,侯逸凡从牛津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国。暑假,在参加深圳罗湖国际象棋全明星赛活动中,她遇到了中国首位女子特级大师、深圳棋院院长刘适兰,两人就国际象棋的普及和推广进行了交流。刘院长很欣赏这位思路清晰、棋风霸气的“天才少女”,邀请她到深圳大学工作。
侯逸凡对教育的关注由来已久。多年前,她曾看过一部电影《卡特女王》,讲的是一个非洲小女孩,通过国际象棋,成长为一名职业国际象棋选手的故事。而这个女孩最初学棋的动机非常单纯,仅仅因为当地国际象棋俱乐部可以提供免费的早餐。侯逸凡看后感触很深,意识到国际象棋作为一项智力运动和一种生存技能,或许可以改变部分偏远地区孩子的命运。因此,她希望通过公益活动,让国际象棋能够帮助到偏远地区的孩子们。
侯逸凡在北大学习期间,曾是北大国际象棋公共选修课的特邀助教。她给同学们详细讲授过自己下过的两盘精彩对局,并围绕对局,普及了国际象棋行棋规则,以及开局、中局、残局三阶段的常识,诠释了国际象棋领域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思考方法,分享了她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赛时的心情与体会。课程结束,同学们都感到意犹未尽:“侯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让不懂国际象棋的我们,也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如今,侯逸凡下国际象棋已经20年,国象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做职业规划时,她希望把自己多年的比赛实战经验,在北大、牛津学到的知识,以及对新领域探索的成果,用在推动体育、推动国际象棋的发展上,将更多的外部资源带入这个行业。
目前,深圳是我国最现代、最开放的城市,而深圳大学是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充满了创新精神,高度重视体教融合。侯逸凡认为这里是实现她抱负的理想平台,便愉快接受了刘院长的邀请。
2020年,深圳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面向全国招收75名运动员,而招收国际象棋学生则是首次。侯逸凡作为深大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在做好教学任务的同时,正尝试整合资源,引领学校体育专业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在世界棋盘上下好中国棋。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