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华,张 冬,2
(1.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省水工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9)
河湖生态环境是流域保护治理的重要内容和表征,流域汇流从高到低、由面到线,决定了河湖生态环境受水域和陆域共同影响,须以流域为单元,系统推进水陆共治,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河湖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受工业农业现代化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影响,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紧张、水生态功能退化等诸多问题更显突出,迫切要求对江西省“五河一湖一江”进行系统治理[1],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形成合理健康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本文针对饶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工作进行研究探讨。
饶河是江西五大河之一,由乐安河与昌江组成,流域地处赣东北,与浙、皖交界,河流自东向西汇入鄱阳湖。饶河流域面积1.53万km2,约占鄱阳湖水系面积的9.5%[2],流域范围涉及江西境内景德镇市的市辖区、浮梁县、乐平市和上饶市的德兴市、婺源县、鄱阳县、万年县、弋阳县、横峰县、玉山县、上饶县等2个设区市的11个县级行政区。流域东、南、北三面群山环绕,渐次向西部鄱阳湖平原倾斜,上游为山地丘陵,下游多属低丘平原。流域水系发达,共有75条流域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饶山湖等4个常年水面面积大于1km2的天然湖泊。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68.5mm,4—7月降水量约为年总降水量的70%,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0亿m3,已建有各类水资源配置与保障工程近1.2万座,为区域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2.1.1入河排污口管控
饶河流域共有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36个。按设区市分,上饶市18个,景德镇市18个;按水功能区划分[3],位于保留区的排污口11个,工业用水区25个;按排污口类型划分,工业废水排污口22个,生活污水排污口6个,混合废污水8个。饶河流域规模以上的入河排污口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饶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分布图
饶河流域共有规模以下入河排污口22个。按设区市分,上饶市12个,景德镇市10个;按水功能区划分,位于保留区的排污口13个,工业用水区9个;按排污口类型划分,工业废水排污口19个,生活污水排污口3个。
2.1.2污染源情况
饶河干支流主要流经景德镇市、浮梁县、乐平市,上饶市的德兴市、婺源县以及万年县、鄱阳县、弋阳县、横峰县、玉山县、上饶县的部分区域,生活污染源主要来自流域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NH3-N、总氮、总磷等。
饶河流域农业污染主要为暴雨径流引起上游各乡村农田肥料流失[4],形成无组织面源污染。流域内大型畜禽养殖场主要为饲养生猪大型养殖场,主要污染物为COD、NH3-N、总氮、总磷等。流域工业类别主要有采矿、冶炼、制造业、化工等,主要污染物质为COD、NH3-N、悬浮物、挥发酚、石油类[5]。
根据2018年数据统计,饶河流域污(废)水入河排放总量为14038万t,按污水来源分: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729万t,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8.68%;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8281万t,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1.05%;集中式治理设施污水排放量28万t,占废水排放总量的0.27%。废水中污染物COD、NH3-N、总氮、总磷排放总量分别为30922、3556、4724、321t。
2.1.3水污染防治情况
近些年,江西省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落实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相关要求,结合江西省实际,开展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6]。
(1)强力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入河污染物总量得到初步控制。省市县各级相继出台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船舶港口污染防治,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
(2)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力度,完成36处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的核查登记,强化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推进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全面取缔不符合国家和江西产业政策的“十小”企业,开展了造纸、焦化等高污染风险行业专项治理,集中整治工业聚集区水污染。
(3)加强生活污染防治,开展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和污水管网建设,提高了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能力[7];启动城镇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多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
(4)完成区内畜禽养殖“三区”划分工作,关停搬迁禁养区养殖企业,完善规模化养殖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大力推广农田种植有机肥使用和测土配方,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安全用药技术。
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济社会发展同河湖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新老问题交织,水污染防治工作复杂,还存在明显短板,与社会公众需求和期待存在差距。因此,饶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艰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区域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强度高,多阶段、多类型水污染问题长期累积叠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水环境风险隐患多,水污染形势总体严峻。
(2)入河排污口存在布局不合理、设置手续不全、监测不完备等问题。
(3)有色金属冶炼、铅冶炼、部分废弃矿山存在污染流域水体的情况。工业园区沿河分布,传统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比重偏大,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
(4)城镇污水收集率不高,处理能力不足,排放标准偏低,需要提标改造。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5)农村水污染防控形势严峻,仍需面临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大,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等问题。
为保护水体质量,按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运用法律、技术、行政、经济等手段和措施,对污染物排放进行削减、监督和管理。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主要是对河湖水质已受到损害或潜在受损的区域,针对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源,采取排污管理、技术改造、污水收集净化等措施,强调从源头上减少入河湖污染物排放量[8- 9]。
坚守环境质量底线,推进水污染统防统治,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稳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10],坚持污染减排,实施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按照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规划思路[11],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整治,系统推进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
(1)近期目标。水污染防控体系基本建立,入河污染物大幅减少,水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城市和农村河湖水质恶化的趋势扭转。近期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各项指标详见表1。
表1 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近期目标
(2)到2025年,流域保护治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有效运转,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入河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削减,严格控制在限排范围内。
(3)到2035年,流域保护治理的长效制度体系基本健全[12],实现流域水污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入河污染物排放各项控制指标全面达标,河湖管理更加高效,基本建成“美丽健康饶河”,广大人民群众更多享受到流域保护治理的绿色成果。
3.3.1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治理
强化对流域内重点企业和入河排污口的监管,进一步规范设立和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的名录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控设施和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分级、自动监控、定期监测体系。通过优化布局、专项整治,规范提升入河排污口的系统建设。
3.3.2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1)优化沿河工业布局
强化对乐安河、昌江沿河工业园区的管理,严格企业入园准入制度,对沿河岸区域内新建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进行严格控制。优化园区工业企业布局,对现有化工企业进行合理搬迁调整,依法取缔位于流域内各类保护区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内的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饶河干流周边1km范围内禁止新建重化工项目,周边5km范围内不再新布局有重化工业定位的工业园区。
(2)集中治理工业开发区水污染
规范推进工业开发区建设,对于新建、升级工业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要与工业开发区同规划同建设。加快实施工业园区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推进工业污水集中处理污泥处置体系建设。积极采用科技手段,建立智慧监控平台,对企业污染源及园区环境质量实行全方位监控,并为当地政府和环保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强化重点企业排污监管
加强对流域内重点企业的监控管理,对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全覆盖监测,进行实时自动监测。对于流域内沿河岸现有工业集聚园区进行环境影响核查和跟踪评价,发现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产业项目或企业要坚决取缔,不断推进清洁化生产技术改造。
3.3.3加强生活污水治理
(1)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
实施设区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县级以上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力度,根据实际,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加强城镇系统建设,同步建设推进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13],优先推进跨区域、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截污处理设施改造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升级改造和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
(2)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污水处理
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分类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实现可持续运行。城镇近郊的村庄,采用延伸城镇管网的方式,实行统一处理;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采用适当技术进行集中处理;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庄,采用适合当地特点的技术分散处理。
3.3.4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加强规划引导,调整优化畜禽养殖布局,依法依规做好禁养区畜禽养殖场的关闭或搬迁工作;限养区内要控制和逐步削减畜禽饲养总量,严禁新建、改建和扩建;适养区内对现有畜禽养殖场要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要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措施;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畜牧业绿色发展,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建成一批高标准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和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布局一批有机肥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区。
(2)加强农药化肥污染防治
按照“预防、综防、绿防、统防和安全科学用药”的防治原则,针对水稻、蔬菜等主要农作物,通过采取加大生物农药政策补助、推行绿色防控补贴试点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态种养结合模式等科技技术[14],加大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和转化,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
3.3.5加强船舶港口污染防治
优化调整船舶结构,加快船舶的环保更新改造,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型船舶。实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落实船舶污染物各环节监管制度,加强港口码头垃圾、废水及作业扬尘整治,积极推进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水运行业中的应用。加大船舶污染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危险品船进出港申报和监装监卸护航。
3.3.6重金属污染防治
加强环境风险源头预防,建立重金属从源头到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物处置的全生命周期防控体系[15]。深化治污,持续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综合整治,稳步有序推进历史遗留污染治理。协同增效,长效管理,注重发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主要污染物减排的污染协同控制作用。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水污染防治作为河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幸福、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利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各级要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围绕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加强组织保障和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积极采用适宜本地区推广的水污染防治先进技术,同时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鼓励公众参与监督,确保各项防治措施有效落实,有序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确保完成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