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树德《素问》翻译策略研究

2020-10-31 02:00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树德英译本素问

贺 晨

(赣南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德国著名汉学家及医史学家文树德(Paul U. Unschuld)与中医史学家田和曼(Hermann Tessenow)及著名中医学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郑金生联手注译的作品《黄帝内经》之《素问》篇已于2011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这标志着中医学典籍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扩大。近年各学者针对文树德《素问》英译本研究亦有增多趋势,但数量依旧寥寥,主要有借用某一翻译理论或视角所进行的研究。如杨丽雯等[1]从中西方文化交流视角对文树德翻译思想以及中医文化西传做了大致介绍;徐冰[2]从赖斯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对比四类不同译本的翻译策略,但其中对文树德《素问》英译本翻译策略的研究例证较少,对翻译策略的界定不够明晰,讨论不够深入;张国利等[3]对译本进行了总体评析,但其对于翻译策略研究注重更多的是译本之外的因素,如序言和标点符号的使用;另有针对某一具体翻译问题的研究,如张晓枚等[4]针对《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探究;左芳[5]针对文树德英译中的翻译禁忌研究等。当前研究总体上缺乏真正着眼于语言和文本的实质性翻译策略论证,因此本文更测重于语言和文本层面的实证研究,以探讨这些译例与文树德自述或其他文献所体现的翻译策略是否相互印证。

1 文树德《素问》翻译策略分析

1.1 从翻译目的看翻译策略

在《环球人物》(2016)的访谈中,文树德谈到自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一夜之间涌现了不少中医书籍,但这些书籍给中医带来的误解直到今天还没有消除,这些作者也并不知道中医的起源和根基在哪里[6]。促使他致力于中医文献翻译的起因, 是西方世界“混珠”的“鱼目”。他发现某畅销数十万册西方人撰写的“中医书”, 其作者竟然不懂中文也未看过中医书, 想当然杜撰出西式“中医学”,其中的内容与术语与中医风马牛不相及[7]。由此可见,文树德一直致力于中医学著作和中医文化典籍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力扭转外国学者对中医的偏见,并消除西方对于中医学及中医文化的各种误解。

文树德《素问》英译目的也可从其译序中获知一二。读者可通过序跋了解译者宏智、知悉译者思想、了解原作并走进译者[8]。在译序中,文树德[9]自述此篇译作的任务是把《素问》文本里所折射出来的有关生命长度和质量的理念,其所运用的特殊语言表达传递给读者,这些生命哲学以其给人们带来最小的身体和精神痛苦的功能而得以延续千年,文树德希望这些古老的观念可以通过其译本得以重生,促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医学以及源于欧洲类似的传统医学进行对比,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医学”。因此从翻译目的来看,文树德致力于传递源语文化,强调的是原文的异质性,体现了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1.2 从翻译原则看翻译策略

文树德及其翻译团队于1988年开始筹备《素问》的英译,这也是第一部严格按照语言学规则翻译的《素问》英译本。在翻译时并未把此部作品与当时的文学文化背景隔离开来。相反此部注译把文中各处细节都放到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与背景之中考量,把它们作为当时文化环境的表征。文树德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那个时代的文化历史尤其是智者们的观点和知识才能得以重现。文树德所认为真正名副其实的翻译是“In fact, a translation, in our view, is worth its name only if it strives to reproduce a text in a target language as close to its original format and meaning as possible, without omissions and anachronistic interpretations and additions”[9],即用目标语再现文本时,应使其尽可能地贴近原作的格式和意义,而不做任何省略、与原作时代背景相矛盾的阐释以及增译。文树德认为这样的翻译原则对于处理像《素问》这样的文本尤为适用。

从上述可知,文树德的注译秉持的是“原作至上”的原则,尽管译文某些地方有不完整之处,但还是致力于满足那些想最大程度获取忠实于原作内容和结构的译文目标语读者。在文树德的译序中数次出现了“reader”一词,间接体现了译者、译作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任务是使原文中隐含的各种观念及其发展流变历程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且可让读者自身去感知理解,即只充当一个完全忠实于原文本的传递者,对于该如何重构解读原文本所涉及的某些词语内涵和观念就是读者的任务。因此,依据文树德在翻译《素问》时对“原文作者”和“译文接受者”的取向判断[10],进一步证明了采用的是异化翻译策略。

2 文树德《素问》翻译策略实证

2.1 音译中医文化负载词

表1示,作为一部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素问》中的一些字词承载并传递着中华民族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但在外语中却找不到与之对应并可以激发类似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的替代词。英译《素问》的最大困难之一就在于一些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造成其翻译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原文本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十分丰富,单用一个英文词语难以完整表达。另一方面是因为原文本某些字词的含义直到现在也是较为模糊难以定论的。在这种情况下,文树德采用的是音译加脚注的翻译方法,在脚注中给出自己认为的一些可能释义,或由中国和日本学者给出的释义。

表1 文树德《素问》英译本中医术语翻译实例

2.2 保留原文对仗句式

作为体裁为文言文的医学典籍翻译,其文本自身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语句、结构对仗,特殊的语言表达结构亦体现了其独特的风格。除了在语义层面尽量忠实于原作,在翻译中对于原文古风的最大限度保留,也可视为译者践行“原作至上”这一原则的例证。《黄帝内经·素问》就有大量排比句式,句式整齐划一,字数相仿,读起来朗朗上口。文树德在英译这些句式时以直译法为主,基本保留并再现了原文结构。如通过“if”“after”“when”“while”等连接词引导的排比状语从句,替代原文包含“则”“而”等隐含条件的对仗句式,或由“that is”引导的对仗结构,替代原文中大量出现的“谓之”“曰”等排比句式。

例1: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11]。

译文:In former times there was Huang Di. When he came to life, he had magic power like a spirit. While he was [still] weak, he could speak. While he was [still] young, he was quick of apprehension. After he had grown up, he was sincere and skillfull. After he had matured, he ascended to heaven[9].

由于英汉2种语言的句法差异,即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文树德在直译时根据英语表达习惯加入了“when”“while”和“after”等连接词,每个连接词引导的一个句子代表原文的一个四字格,形式和结构上与原文一一对应,译文排比结构突出,使读者一目了然。

例2: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12]。

If one follows yin and yang, then life results; if one opposes them, then death results. If one follows them, then order results; if one opposes them, then disorder results[9].

同上原因,译文通过“if + one”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进行直译,除了引导词相同,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每个主句也采用同一词语“results”结尾,且对于原文的“从”和“逆”都采用同一组词“follow”和“opposes”,可以看出除了在整体结构上译者尽量与原文贴近,译者也力求在遣词上体现原文的特殊形式,更加深刻地传递出原文的形式对仗之美。

例3: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12]。

If the [movement in the] vessels is smooth, that is called: 'wind.' If the [movement in the] vessels is rough, that is called: 'block.' If it is relaxed and smooth, that is called: 'heated center.'If it is abundant and tight, that is called: 'distension'[9].

在此译例中,译者依旧通过“if”引导的从句并辅以“that is”来翻译原文的排比句式。除了句式整体保持对应,对于细节的处理译者也力求贴近原作。原文仅仅在前两句出现了“脉”这一词,后两句是无主语句,而译文也是在前两句话用[movement in the] vessels来翻译“脉”,第三句和第四句都是用“it”替代此词,而不是在第二句开始就用“it”替代。因为通常译者在使用前文刚出现的某个词汇时可直接使用代词替代,无需重复。译者在翻译时对构成原文形式的细节处理也体现出其异化翻译策略。

2.3 大量脚注丰富解读

表2示,虽然在前文讨论中医术语翻译时已说明译者采用了脚注方式给予补充解释,但是原文除了与字词有关的脚注外,还有其他针对句子的解释补充说明。文树德英译本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其脚注量之巨,每一页基本都有脚注,且大部分页面的脚注篇幅比译文内容都多。《素问》共有二十四卷八十一章,笔者从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随机各选取2个章节为例,以查看其脚注情况。

表2 4个章节脚注情况比较

从上表便可窥见文树德《素问》英译本脚注数量之多、占比之大。4个章节平均约每29个字符就有一个脚注,平均脚注字符是译文字符的4倍,其中第3章脚注字符与译文字符比高达6.5倍,平均每个页面约有90个译文字符,350个脚注字符,差异明显。

在译序中,文树德也阐明此部译本的脚注内容占比最大,这些脚注是基于文树德及其团队所收集的600部来自中国和日本的专著,著作时间跨度长达1600年;同时还参考了中国学者20世纪所著的3000篇文章,致力于把这些历时多元化信息客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并在脚注中提供了与自身译本不同的其他解读和版本。文树德译本中脚注量之大也深刻体现出其尊重原作、十分严谨的翻译风格。暂且不谈脚注数过多是否会影响其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这部作品本身不仅仅是一部涉及到语际转换的译著,亦可视为一部汇聚古今中医及中医文化知识和观点的专业研究文献,给西方学者研究《黄帝内经》以及中医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3 结语

文树德以源语信息和文化的真实传递为首要原则,使目标语读者尽量靠近原作,体现了异化翻译策略,并在中医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对仗句式的翻译以及译文添加脚注情况这三个方面得到了印证。耗费28年之久才完成《黄帝内经》英译本,亦体现了文树德严肃的翻译风格及其孜孜不倦的译者匠心精神。在文树德的努力下,中国的“草根”智慧在德国登上了“大雅之堂”[6]。为了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使中医文化典籍能更加顺利地“走出去”,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关中医典籍翻译策略和原则的相关标准制定还有待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树德英译本素问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小小鱼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