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忠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壶从诞生到现在,短短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实现从实用性的泡茶器皿到艺术性的精美工艺品的完美转变,风格也从开始的质朴古拙到如今的华丽优美。紫砂壶的这种转变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审美的变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紫砂壶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是当前社会的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人们生活水平的直接体现。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术,紫砂壶艺术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在老百姓的手中诞生,集中体现了老百姓对于生活、对于美的思考和感受。紫砂壶经过文人的参与和创新制作,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纽带,一种情感宣泄,一种人生体验,一次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它有着自然的清新脱俗,它继承了传统技艺,给人以古色古香的美感,又融入了时代内涵,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的器型和款式也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与改变,而流传下来的都是经典与精华。本文要介绍的就是经典传统的提梁壶式,并以《半月提梁》为例,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提梁壶的造型塑造与历史渊源。
在提梁壶的发展历史上,不得不提到两位传奇人物:苏东坡和时大彬。紫砂提梁壶的历史溯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宋代,相传宜兴蜀山脚下诞生了苏轼所创的“东坡提梁”,这个故事的真伪先不去评价,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苏东坡。解读苏轼这个人物时,我们会发现这个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东西,诗词画笔,各具特色,共同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宽广无边的苏轼世界。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位多层面的作家,政治家,诗人等等,更是一位艺术上的巨匠,用今天的话来讲,他就是一位非常文艺的人。那么跟他有关的紫砂提梁壶从传说诞生之时,自然也就披上了文艺的色彩。以此来进行分析,现在对紫砂提梁壶的创作,就是以“文艺”为先导,造型为特色的一种创作。另外一位传奇人物时大彬是一位紫砂高手,如果说“东坡提梁”是苏轼的随性而做,充满了文艺色彩,那么“大彬提梁”就是时大彬的匠心而做,充满了改革的色彩。可以说时大彬创作的紫砂壶使得紫砂这一泡茶器皿从大俗走向了大雅,为紫砂壶艺的审美奠定了全新的意识流,使得紫砂壶正是迈进艺术行列。
苏东坡和时大彬两位传奇人物为紫砂提梁的创作贴上了“文艺”、“雅致”等标签,因此《半月提梁》整体优美雅致,简洁大方,算得上是一件文艺的作品。《半月提梁》的外形轮廓基本遵循了传统紫砂壶素器的原则,着重突出造型及线条上的表现,从结构上看,有几分东坡提梁的影子,但更为简洁,取消了多余的繁复花哨的形态,继承了紫砂光素器自然古朴实用的制作风格。并且从源头比例上进行了全局性的控制,壶的长宽比例,高低搭配,线条转折就选用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长度,看起来犹如自然分割,架起的提梁就犹如一杆秤,让整个造型看起来非常的平衡,这种平衡既是视觉上的,也是心灵上的,更是实际使用时的一种稳定,看到这把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这把壶泡茶的时候会非常的平稳。
这种形体的平衡感,得益于整体的形体设计,虽然在造型上来说整把壶并不复杂,但在具体制作的时候,却十分考验制作者的制作技艺。因为《半月提梁》的壶身是一个半圆形,就像半个月亮一样,将重心下移,整体来看底部更宽,而肩部的曲线更滑,壶口收紧,并采用嵌入式的壶盖,减少了壶口上层的宽度,直接顺其自然地塑造了一个圆珠一般的壶钮,这让壶身带有一种简单美观的气息。
时大彬制作的大彬提梁是光素器,《半月提梁》这样处理,正是对于传统紫砂提梁壶的艺术上的一种延续,并且是以最简单的线条造型语言将这种特性继承了下来。紧接着就是提梁的架设,跟传统提梁柄有所不同的是,作品《半月提梁》的提梁是一个充分对称的花篮式造型,在形体上与半月形的壶身相和谐,在空间上与身筒的实空间呈相映衬。《半月提梁》的左右提梁柄分别设置在壶面两侧,使得作品看上去整体和谐自然,浑然一体。
《半月提梁》看起来是一种洒脱随意的提梁设置,实际上处处都彰显着平衡之道,光滑的壶面有着一种返璞归真的质朴美感,让人在喝茶品茗的时候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是平衡之道,称心之所。
用线条来承接古韵,是对传统紫砂壶认真观察后对于造型特点的提取,随后结合自身的制作经验,以一种全新的韵味重新制作诠释,这样的紫砂壶创作才称得上是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紫砂一直以来都是一门丰富的形体艺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形体语言,当我们坚持传统,然后真正地理解这种语言的时候,就会发现,紫砂创作的方向无比广阔,有数不尽的题材可供挖掘。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作品涌现,带给人美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至真至纯的艺术境界。